圓桌

展現性別暴力還是剝削逝者,你怎麼看電影《金髮夢露》對夢露的形象刻畫?

你如何看待對真實人物和事件的虛構演繹?在對公眾人物的痛苦遭遇的虛構或重 現時,曝光與剝削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界線?

金髮夢露 (Blonde) 劇照。

金髮夢露 (Blonde) 劇照。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2-10-07 發起

你怎麼看待《金髮夢露》對夢露形象的刻畫?

你如何看待對真實人物和事件的虛構演繹?在對公眾人物的痛苦遭遇的虛構或重現時,曝光與剝削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界線?

美國演員Emily Ratajkowski批評許多作品對展現女性痛苦有著病態的迷戀(fetish),你怎麼看?

9月28日,備受矚目的 Netflix 原創電影《金髮夢露》(Blonde)上線流媒體。影片由安德魯·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執導,安娜·德·阿瑪斯(Ana de Armas)主演,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童年開始,以自傳的形式追溯了她被聲名所困的一生。

影片一經上線,便引發兩極評論。截至今日,在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僅僅獲得42%的新鮮度,「影評人共識」一欄的評論這樣寫道,「安娜·德·阿瑪斯(Ana de Armas)的精彩表演令人難以移開視線,但影片在揭露剝削與助長剝削之間搖擺不定。」有影評人讚賞其提供了「傳統傳記片之外的另一種令人驚艷的可能」,也有人斥其為「剝削的戀屍癖娛樂產物」。

真實與虛構界線模糊

影片根據美國女性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Joyce Carol Oates)於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根據歐茨,本書並非歷史紀錄,也不是一部遵循事實的傳記,而是一部「將生活極度『濃縮』」的充滿想像與虛構的作品。歐茨將夢露看作是「我的白鯨,圍繞這個形象,可以構建一部具有無數層次的史詩」,讓她著迷的並非夢露本人眾說紛紜的人生軼事,而是如書名 Blonde所說的「金髮女郎」的謎題。

儘管小說和電影都無意復原歷史,而是試圖反映夢露的「精神的真實」。觀眾並未在事件層面將虛構的夢露與真實的夢露分離,「《金髮夢露》並沒有在一開頭就聲明影片是虛構的,觀眾當然會認為影片是關於夢露本人的」。

電影媒體紛紛對影片內容進行事實核查,夢露與小愛德華·G·羅賓遜(Edward G. Robinson Jr.) 以及小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Charlie Chaplin Jr.)的三角關係和三人行是完全虛構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夢露曾經如電影所表現的那樣經歷兩次墮胎,或被聯邦特工帶到白宮,遭受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性侵犯。

讓觀眾憤怒的並不是虛構,而是這些「謊言」將夢露過度地性化,並將其永恆地放置於被男性掠奪的受害者身份。有觀眾評論道,「如果這些事件都是虛構的,為什麼不原創一個人物呢?為什麼要表現真實存在的人物遭受的虛構的強姦呢?」

而電影的製作過程進一步模糊虛構與真實的界線。主演德·阿瑪斯則在採訪中告訴媒體,劇組工作人員一起來到夢露的墓地,請求她允許他們進行拍攝。而影片中夢露的死亡場景,正是在其去世的實際地點拍攝,再次引發觀眾對電影消費逝者的指責。

藝術作品如何呈現女性痛苦?

另一方面,影片極端的表現手法,將作為「女神,性感符號,招貼畫女郎,商品」的夢露推到極致,電影想要批判的形象成為了夢露的全部。有觀眾認為,夢露的個性和內心世界,戲劇表演天賦與生命力,對書籍和政治的知識與智慧,在電影中被盡數抹煞。《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Manohla Dargis影評人評論道,正如電影中夢露被反覆掀起的白色百摺裙,導演多米尼克一直在窺視夢露的身體。比起對夢露的內在,導演對檢查夢露的身體更感興趣。

電影對夢露所經歷的虐待關係及痛苦無節制的展演亦遭到批評。《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的影評人Justin Chang則認為,電影「並非關於真正的瑪麗蓮·夢露,而是將其變成痛苦的化身,導演太過於癡迷她的痛苦,以至於轉瞬即逝的同情也帶著剝削的意味」。美國演員 Emily Ratajkowski 則發表她的看法,「從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再到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人們對女性的痛苦與死亡有著病態的執迷與追逐」。她說,在今天,我們應該表達的是憤怒。

面對爭議,導演多米尼克做出回擊,「這是一部對觀眾要求很高的電影,如果觀眾不喜歡,那是他們的問題。這是一部NC-17(17歲及以下觀眾禁止觀看)的電影,這就是你們想要的,對吧?反正我想去看瑪麗蓮·夢露的故事NC-17的版本。」

小說原作者歐茨也在推特上為此片辯護,她寫道,「令人驚訝的是,在後#metoo時代,對好萊塢性掠奪的曝光會被看作是『剝削』」,並認為影片的劇本「講述了一直被噤聲的女性故事」,而這正是「女權主義」的。

你如何看待對真實人物和事件的虛構演繹?在對公共人物的痛苦遭遇的虛構或重現時,爆光與剝削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界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