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恨鐵不成鋼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啊蝦,回應《《明日戰記》是好電影嗎?賣慘宣傳,港產片「小粉紅」,與高票房之外

facebook上《明日戰記》相關帖子一面倒的好評使我甚至懷疑是否有大量評價來自所謂「水軍」。電影的核心是講故事,愛情、動作、科幻都只是外部包裝,無法代替故事本身。《明日戰記》最大敗筆在於故事主軸模糊不清,未能由始至終緊扣主題,空洞乏味的表演太多,不斷打破故事氛圍,萬國鵬、吳倩、程小夏的角色完全多餘,被配角拖垮主線劇情這種情形講白一點通常只有在爛片出現,而《明日戰記》當然不是爛片,至少誠意方面就比同期的《獨行月球》高幾層樓。我認為導演mean something,最終卻can't tell anything,4億製作費換來一部流暢度欠奉的電影認真可惜。說點題外話,導演吳炫輝聲稱正片其實有119分鐘,只是經審查後縮減為現在上映的99分鐘版本。我相信足本的《明日戰記》應該能把目前過渡不自然的部分描寫得更細緻,消除很多「理所當然」的因果關係,然而無法否認的是,最終剪輯的版本同樣要經過製作團隊把關,打鬥時鏡頭快速切換之迷亂使我完全無法接受這是一部港產片,一個曾經以功夫片揚威海內外、培養出多位龍虎武師的地方出品的電影。

「明天的結局係點,由我地自己嚟定」,劉青雲在片中的台詞此刻擲地有聲。用一句我之前同朋友討論的說話作為結語,希望《明日戰記》有續集,把這個系列打磨得完善些。這一部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科幻片是否港產片的明天?沒人能斷言,總得有人走走試試。

2. shbpenguin,回應《《明日戰記》是好電影嗎?賣慘宣傳,港產片「小粉紅」,與高票房之外

和Marvel比是可以的,但只可以跟Ironman 1比,當時Marvel押上全部資產孤注一擲,最平鋪直敘的(改篇自漫畫的)故事,簡單的背景和角色,不算很多的CG場面,然後造就了空前的成功。今次古天樂的確想複製這個成功經驗,但有留意片頭字幕的都會發現,這部《明日戰記》的投資方包括甚麼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的各大電腦公司,所以不難想像要滿足眾多國內(可能如暴龍哥般的)老闆要求之下的劇本,便只會成為現在各位進場觀賞的四不象:「港式兄弟情加一點無間度,加一點異形的恐怖元素,再加點魚鷹和黑鷹直升機還有阿凡達運輸機,世界末日災難片背景下去拯救世界拯救小女孩,所有元素加起來一定大賣!還有當然是左軚車吧!」

恨鐵不成鋼呀,所有方面都只差一點點就會完美了~

3. EricChan,回應《「胡錫進」的前輩們 ——大衆政治時代的反動新聞人》

我覺得胡錫進跟這幾個新聞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就像是鄙夷他的人為他取得外號:「胡叼盤」;也如他的自白:「我生活在政府和讀者之間 就像陀螺一會這麼轉一會那麼轉。」 他的言論不一定代表他內心真實的想法,這點不論是讀者還是他自己都承認的。這也使得胡錫進並不能像一個邪教教主一般擁有大量自己忠誠的信徒,而更像是一個代替皇上宣旨的太監。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之前Pelosi訪台一事上,胡錫進先是把調起得很高,然後在Pelosi訪台當日又嘗試把調子壓低,這種觀點立場上的變化是能看出政治上的角力存在,也可以合理推斷出胡錫進出現對於高層政治決定上的誤判。也無外乎兔主席等紅色KOL會發文聲討胡錫進。

大眾時代的反動新聞人是為了煽動大眾為少數人的利益犧牲自己,製造仇恨。然而胡錫進並沒有這樣的功力,也沒有這樣的野心。從胡錫進為江西周公子 深圳賓利女的 「低級紅,高級黑」的回應可以看出,他其實並沒有乘民眾聲勢而起的野心,只有一個黨國官僚菁英的精緻利己主義。不知道這對中國是幸運還是不幸。

4.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被發「好人卡」的雷鋒:曾經是怎樣的宣傳奇蹟?為何在近十年被宣傳遺忘?

看文風估計作者是在國外(看最後文獻引用也是),政治理論上講的很詳細了,但是雷鋒宣傳弱化的政治經濟學上,特別是經濟上對政治的回饋的幾個底層邏輯沒講到(改開到現在的階段),我補充下。

雷鋒他主要是毛時代的宣傳模版,自然也是順應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的,比如公有制,比如工農兵的身份地位,那時候到改開前期,鐵飯碗體制內的崗位是真的包一切的,畢業包分配工作,包吃住,包分房,子女包教育,那時候出生的孩子有個概念叫「大院子弟」其實就是時代的寫照,那個時候,雷鋒形象所宣傳的螺絲釘精神其實是很應景的———你只需要在崗位上本分幹,一切都不必擔心。但改開後,特別是國企改制之後,鐵飯碗概念被打破,特別是大下崗發生後,雷鋒那種「奉獻一切,國家回報」的模版被摧毀了,這一輪就導致了雷鋒的「奉獻」從公有制政治時期那種「工農兵在體制內鐵飯碗奉獻一生」轉向「志願活動」這種政治性較弱的宣傳,自由經濟市場僱傭關係下跳槽轉業也是很正常的,雷鋒「螺絲釘精神」那種「釘在一個崗位發光發熱」的宣傳已經和時代不符了。不過總體來說,雷鋒的形象是樂於助人和無私奉獻的,如文中所說:一個「好人」的形象,在市民中是一位親切的,口口相傳的好人的一個定位。

5. EricChan,回應《爆雷村鎮銀行的上海儲戶:4000萬積蓄清空,「最後的信仰破滅了」

「我們這代人,對銀行存款是有信仰的,這是最後的信仰了,可是現在連最後的信仰都破滅了。」

時間回到近33年前的1993年,海南房市泡沫因為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破滅,導致壞賬危機爆發,一大批金融機構被拖垮了,從商業銀行、信用社到信託投資公司。那時候海南發展銀行為了解決泡沫爆破後產生的金融壞帳而成立,股東包括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等大型企業兼創匯大戶。後來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還是頂不住,最後破產。雖然最後銀行能保證儲戶提走本金和合法利息(低於攬儲時承諾的高額利息),但那個年代銀行業崩壞,就連四大行也幾乎陷入技術性破產,需要中央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壞帳。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本不應對銀行和存款有什麼信仰。

6. Intelligentist、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爆雷村鎮銀行的上海儲戶:4000萬積蓄清空,「最後的信仰破滅了」

Intelligentist:我來說一下我身邊的故事吧(沒錯,我身邊真的又有這樣的故事,你們可以說我瞎編,但是很巧妙我身邊確實有這樣的案例)。是我的一個高中同學,他家做外貿的,高二時就去澳洲留學了,他家做的是化工原材料採購,也屬於是外貿行業。他家的小半個身價都存在了這四家暴雷的村鎮銀行中的一家。他的父母也沒有經過什麼網絡中介,類似於銀行拉客戶,而存到這個銀行裏的原因只是利息比國有四大行高5個點。當暴雷的時候,他父親的健康碼也變成了紅碼。過了段時間之後,他爸收到了當地公安局的一通電話(沒錯,這種事居然是公安局打電話)說可以拿回部分損失,但是需要親自來一趟河南。他爸也在互助群裏看到了種種遭遇,於是決定不去。上百萬上千萬的存款,居然用25萬就打發了,別說他家這做老闆的,平常老百姓也不能接受。這就是文中所謂的「好藥」,不過,它是一顆安慰劑,無法解決問題。

還有就是,這個錢是誰給拿來救災的?是中央政府。那暴雷出在哪兒?出在地方。問題來了,明明是問題出在地方,爲什麼最後卻讓中央來救場呢?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拿出足夠的,或者說能讓儲戶滿意的臨時補償,那麼究竟是地方政府財政出現了問題還是地方官商勾結,只是想讓中央來「擦屁股」,而他們卻攜款逃之夭夭?只能說各有各的算盤,結合河南樓市暴雷的事件來說,河南的財政可能很早就出現問題了,緊隨而來的疫情和去年發生的洪澇災害,僅僅是起到了推波助廉的作用。鄭州在15年之後就開始大力依靠房地產來發展新城,這大概就是一切的開端。

對於村鎮銀行我有一些淺顯的觀察(真的很淺顯)。我老家是一個位於華北地區的小縣城,印象裏是18年出現了一家XX縣農商村鎮銀行。這家銀行是有合法資質的,但是籌建這個銀行的,是我縣城當地最有錢的富豪。當年我縣城的那個富豪有個「黑手套」被關押了,導致了銀行擠兌,不過銀行倒是沒有出現暴雷。從此分析,這一系列村鎮銀行,可能都於某個時間點開始籌辦,本身是政府想進行金融體系改革,放寬金融機構的籌建管制。可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卻被地方的「財主」拿來作爲斂財的工具,畢竟能夠籌辦銀行的,應該也只有他們了罷?就像我老家一樣,這個老闆他的產業供養着縣城一半以上的就業,他個人就是信用的擔保,所以我們肯向他主導籌辦的銀行裏存錢,而不是因爲政府的強制力和信用讓我選擇這個銀行。可是,如果作爲信用擔保的人跑了,好似文中說的一般攜款去美國,那該如何是好呢?政府不長腳,可是人長腳呀!
我還是一個愛國的人,不過我承認我對政府的認可度在逐漸的降低。可能是頭20年大家忙着賺錢,無暇顧及彼消此漲的官僚貪腐。當疫情讓大家更加在意原有的生活的時候,就會發現爲人民服務的政府中,已經存在了許多的蛀蟲。

最開始暴雷的故事是8月4日中午,在某餐館吃飯的時候,我的同學告訴我的。彼時,佩洛西訪台。大家渴望統一,可於此而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雷聲大雨點小」。台灣的朋友不要太敏感,我真的只是單純的希望同意,這件事上我沒有參雜任何政治考量。不過大陸的內宣一下子把我擊醒,這種極大的落差讓我迷茫,即使事後大陸這邊分析了軍演如何巧妙,我真的很難讓自己再相信他們說的話了,即使是真的。這件事之後,從未有移民想法的我突然堅定了移民的想法。我可以容納很多聲音,我希望聽到很多聲音,可是我在這方生我養我的土地上,只能「聽」到「美好的聲音」。最後一段僅僅是湊巧在聽取銀行暴雷之後自己的感悟,和事件本身美譽太大關聯。

第十一個觀察者:@intelligentist:把所有問題歸結到地方政府,這種分析很片面,首先地方政府賣地換財政,這本來就是個財政結構性問題,這個結構性問題本來就有風險,加之銀監會這次出問題後爆出他們對地方政府和銀行根本無實質性約束力,再次暴露實際上政府,銀行,地產商三者間幾乎不存在能夠進行制衡的監管機構,且限制外匯管制如此嚴格,一個人捲了上億資產跑路,怎麼出去的完全沒有披露,這顯然就不是蛀蟲問題而是體制問題。這就要求建立權力制衡體系,這才是治本的。

7. Intelligentist,回應《【重磅】照顧者成為「殺人犯」︰他了結病母的痛苦,內疚卻得不到解脫

希望儘快可以出台有關安樂死的法案,而不是冠以「謀殺」的頭銜。

我相信安樂死遲遲沒有合法化的原因,是對安樂死行爲認定的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太強導致的。在這種難以公正認定的情況下,可能政府和立法機關就不如以維持「誤殺」來就事論事的判斷某人的行爲是否具有安樂死的目的,對執行安樂死的人以減刑來的風險低一些。

安樂死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誰能給出決定患者可以執行安樂死的權利,二是如何確認執行安樂死是經過患者許可的。前者當時是有資格的醫生可以給出這樣的決定,但最好是專設安樂死診斷醫師這一職位,從而能夠更專業的判斷是否有必要通知患者和患者家屬執行安樂。比如患者接受化療(當然化療是對身體不好的)可以延長几年的壽命,那就沒必要給出安樂通知;但如果化療僅提供「續命」(不化療可能幾天就一命嗚呼)的作用,那醫師就有必要向家屬提出可進行安樂的通知。是否決定安樂的決定權在患者和患者家屬手中,但是能夠有效的通知瀕臨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屬,對醫師自己也好,對患者家屬及個人也好,都是負責人的表現。第二點就是說的許可問題了,如果醫師下達可執行安樂通知時,患者及其家屬都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交流或者患者自己意識清楚,那就不會存在客觀上的強迫安樂行爲。可是如果遇到患者無法表達自己對安樂的態度時,這一切都變得很棘手,因爲在法制社會除了自己沒有一個人能揮揮手就決定自己的生殺大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患者主觀上的尋求安樂是由於精神問題或者可解決的生活問題而一時衝動做出的決定,那執行安樂後,允許執行安樂的醫師要按照「謀殺」判罪嘛?總之還有許多問題。
所以個人覺得如果安樂死得到法律認可的初期,僅嚴格侷限於對極重症患者使用,不妨也是對患者個人、患者家庭乃至社會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萬事開頭難,但逢山開山、遇水搭橋,隨着安樂死在民衆心中認可度的提高,相關的法律制度也一定會愈加完善。

8.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其實吧,這種業內被稱作所謂A4雕花的技術,或者說春秋筆法,早就不是秘密,而且在大數據時代,這種管理手段已經從管控大媒體轉向管控「每個人」,文管部門甚至可以用AI來規訓每個網民的思維模式,雖然忌憚於核心價值觀裏有的「民主」「自由」「法治」幾個詞,不方便直接把它們列爲違禁詞,但是某些詞組仍然屬於自動刪除或者降熱度的範疇,比如民主自由(聯用),憲政民主,憲政法治,人權自由等等。

你想在牆內發表這類言論,就會自然的想去找替代詞,實際上1984提到的「雙重思維」已經達到——你腦子裏想的不能直接等於你紙面輸出的。

而新話和雙重思想是一體的,因爲它包括了許多在相互矛盾的意義間建立假想聯繫的單詞,特別是對那些基礎重要的詞而言。比如說,好和壞;對和錯;真理和謊言,正義和非正義。

當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新話自然也比1984高級不少,比如將「戰爭」表述爲「衝突」,將「封城」表述爲「靜態管理」,將「家暴」表述爲「家庭糾紛」,將「降薪」表述爲「差異調整」等(內文摘錄)。

當然敏感詞這個東西曆來如此,如果涉及到政治領域不必過於大驚小怪,但令我感到後怕的是這種語言模糊化已經擴大到其他地方了,比如「裁員」被叫做「畢業」。這一點我一開始沒想通,國家機器對於語言的控制也就罷了,企業有什麼能量去操縱媒體?後來深入想了想,所謂宣傳體系還是和維穩體系綁定的,裁員自然想到失業,失業又容易聯繫到經濟衰退,這不就是造成不穩定嘛,所以裁員這種詞也被優化掉了。當然這也確實引起國內左翼的不滿,畢竟你宣傳口站在企業一邊而不是工人這一邊,本質上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是割裂的。

說到語言偏移的話題,又想到「大翻譯運動」。爲什麼外宣那麼痛恨大翻譯運動的一個原因就是實際上內宣和外宣是兩個系統,外宣在俄羅斯問題是想要保持一種「模糊」的狀態的,方便後續國際形勢發生變動時可以變更立場。內宣雖然官方也是「含糊立場」的,但利用這種媒體的「鍊金術」禁止掉「侵略」而鼓勵用俄羅斯方面提出的「特別軍事行動」這種詞,縱容「xx天平定基輔」這種新聞,其立場的天平本來就是不平衡的,在引導什麼一般人都能看出來。

當然宣傳口的師爺們想的很美好,官方立場不表明,但是利用這種天平的失衡來引導輿論上的反西方陣營情緒,一舉兩得。這一點在民粹情緒上也是一樣的,官方肯定不鼓勵,但是民粹留言好幾千贊留在熱門新聞下面置頂,到底是在鼓勵什麼反對什麼,幾乎不言而喻。

但大翻譯正好把這這種小伎倆全抖出去了,把那種含混的「美妙狀態」撕開了給外網看,用毛的話說就是「把大字報貼天上了」,自然大家都難堪了。

不過正所謂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這些被人爲造出來的詞,一開始是爲了降低關鍵社會問題的敏感度,但社會現實問題在那裏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因爲春秋筆法就自動解決,所以這些詞,比如「靈活XX」「非必要不XX」,還有諸如陳平之流說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化,就被廣大網友結合社會熱點變成了新的諷刺素材。比如「靈活躺平」,「非必要不上班」「2000人民幣>3000美元」,將「去敏感化」的詞組結合真實想表達的內容,形成了比正常表述還要強烈數倍的諷刺效果。

9. fangpidedongsun,回應《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作爲父親,一直擔心孩子在如此社會氛圍和語境下如何成長:用力糾正,會使她脫離主流,並陷入困惑、痛苦中,這樣的成長和扭曲的價值觀建立過程遠離了初衷;潤嗎?父母似乎還遠未做好準備,倉促下的環境鉅變,對自己和孩子也未必負責;躺平?看看我們這代人也畢竟有稍微醒悟一些的,等待神奇的時刻也終將發生在孩子身上?

10. ypp,回應《吳晟《他還年輕》:在書桌與街頭之間擺盪的社會型詩人

謝謝這篇文章,好好看。對於吳晟的印象原本只停留於《不驚田水冷霜霜》,後來風和日麗唱片行觸了吳晟詩歌,才感受到另一個他文學的樣貌;數年前吳晟在紀州庵的演講,風趣幽默,爽朗開朗,感受到生命的動能跟他仍年輕的心。北農事件對於吳家真是太艱難的過程,但而今看起來卻是使他們更堅強。

相當期待這部紀錄片,除了吳晟及其家人的生命精彩(特別喜歡本篇提到莊芳華老師,過往看到的訪談多聚焦吳晟及母親的影響,但這個持家過程中,莊老師一定有很多故事可以談),也因為林靖傑前一部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超好看,用心剪裁節錄,在那部紀錄片裡看到王文興單一、執著 、近乎頑固的文學鍛鍊,好看又觸動人心,非常期待林靖傑與吳晟擦出的火花!!!!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感覺上,在端留言的多數是男性讀者。
    訂閱端的男女比例如何?
    男讀者較多?(我以留言推測)

  2. @第十一個觀察者,感谢老兄给予的思路,我确实没有向监管约束这方面思考。看到老兄的评论之后确实发现三者没有环环相扣之约束,感谢老兄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