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幻大片《明日戰記》於8月25日香港上映前夕,由於其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失利,尤其是跑輸同一檔期的另一國產科幻電影《獨行月球》,男主角暨製片人古天樂不惜親自亮相,帶貨直播為電影奔波宣傳。這部影片籌備製作長達十年、斥資超過四億港元,如今十年耕耘,蝕(虧錢)到入肉,一度被多家傳媒解讀成落淚「賣慘」,在香港引起不少迴響,繼而演變成香港電影遭內地市場杯葛、香港人需撐自己人的城中熱話。
過去兩周,《明日戰記》先是在優先放映場次賺得觀眾普遍喝采,網上洗版式感激古天樂千金散盡,讓委靡多年的香港電影雄風再起;至電影正式上映兩天,影片已賺過千萬票房,很大機會成為今年香港華語片票房之冠。票房雖然比預期好,只是票房以外,則顯得有點病態。
平心而論,《明日戰記》確實盛載著新一代本地電影大亨的熱誠,香港人的驕傲、時代價值,媲美國際電影的野心等等;但當下一刻,讚美之聲遠遠多於實際談論電影文本,甚至有些觀眾純粹入場為撐古天樂,撐香港電影,反過來又批評劣評者不撐香港人、不是自己人,不難見到網友留言謂「科幻電影不應該計較故事深度」、「機甲爽片又不是藝術電影」、「百多元看場戲有必要那麼挑剔嗎」⋯⋯對此類評論,筆者認為或有矯枉過正,過於激烈地遠離某一意識形態,結果就變成了擁抱該種意識形態本身:
出於不忿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在內地賠本失威,便群起盲撐,用錢用票房買回聲勢,這種作為是否頗像中國大陸的小粉紅?就連撐不撐香港電影或香港人這個問題,在如今氛圍下,也開始變得像你到底愛不愛國那樣霸道,那樣玻璃心。而看回影片內部,雖說是香港科幻片,但除了繁體字和廣東話配音,其中的「香港」,幾乎只剩下一處追逐戰場景——一條用電腦特技抹走了附近所有景物的觀塘繞道,這真的不可惜嗎?
不忿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在內地賠本失威,便群起盲撐,用錢用票房買回聲勢,這種作為是否頗像中國大陸的小粉紅?就連撐不撐香港電影或香港人這個問題,在如今氛圍下,也開始變得像你到底愛不愛國那樣霸道,那樣玻璃心。
你盡力做(特技),不等於你會做得好
倒不是說所有盲撐《明日戰記》的觀眾,與來自演藝圈裡的各種誇譽都言過其實,但要知道,在今日的香港電影業,古天樂舉足輕重,他不只是一位著名的影視明星,也是一間業務廣泛的電影公司老闆,而且牽涉到後期製作、經理人公司、配音、院線發行、媒體公關等等。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本流行雜誌的主編,這幾年跟我合作過的台前幕後單位,便有近一半都隸屬古天樂名下相關公司。
而由其電影公司天下一製作的《明日戰記》人見人讚,說得客氣,不一定完全是拍馬屁,但是古天樂可能真是他們的老闆。畢竟是自己老闆出錢出力、苦心經營多年的一場電影夢,厚道恭維一點在所難免。掌聲之中,有些看得出是門面漂亮話,而最誠實的人要數杜汶澤,在《明日戰記》上映前,他就在社交平台寫道:「你可能會覺得願意幫忙的人只想拍馬屁,你會這樣想,那只是因為你不清楚姓古的這個人,曾經救過多少人。」
話說得沒錯,但都與電影好壞完全無關。我們已看過那些訪問及報道,明白古天樂為人慷慨,做盡好事,興建小學與衛生所等之外,更願意不計得失照顧電影同業,也所以對《明日戰記》的追捧和歡呼,是需要減去大量欣賞、感激古天樂的部分(而且是佔很大的一部分),再減去部分觀眾基於身份認同的過度情感投射,那才是對電影本身的中肯評價。
人緣好,心腸好,不一定代表電影拍得好。「你盡力做,但不等於你會做得好。」這一句話,是《明日戰記》戲中古天樂對姜皓文說的。結果,聽來就像他對這部電影的自況。
電腦特技作為《明日戰記》的最大賣點,以香港電影的水平來講確實不差,但明顯跟國際水平有著一些距離。電影從籌備到完成製作差不多十年,確實是賠了經費、輸了時間。畢竟你在追趕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而且步伐更快,將距離殘酷地再拋開一些。
眾所周知,古天樂除了有個電影王國,也是香港著名的模型玩具收藏家。《明日戰記》顯然帶著他許多個人情懷,完全感受到各種熱情和野心,而攝製團隊對於科幻電影與日本動漫(如《殺戮都市》、《攻殻機動隊》等)的參照也很豐富。電腦特技作為《明日戰記》的最大賣點,以香港電影的水平來講確實不差,但明顯跟國際水平有著一些距離。
我這樣說可能很客套,具體一點,例如實景拍攝和綠幕部份,畫質和鏡頭調度上都有顯著落差,而且,為了節省成本和減低拍攝難度,古天樂和劉青雲的大部分動作場面都戴上密封頭盔,既可以通過這樣來使用替身演員,電腦繪圖方面也不需要處理臉部細節。至於故事另一主要演員姜皓文的角色,則從來沒戴頭盔,所以大部份時間都做司機後援。
看完優先場,已有許多朋友私下問我值不值得入場,又或者「賣慘」的古天樂到底值不值得「撐」。我說,就是用 PS5 去玩一隻尚未完成的 PS3 遊戲,這並非貶義,也不代表遊戲本身做得差,只是電影從籌備到完成製作差不多十年,確實是賠了經費、輸了時間。畢竟你在追趕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而且步伐更快,將距離殘酷地再拋開一些。
時如今日,韓國商業電影超越香港製作已是不爭事實,跟《明日戰記》同期在香港上映的韓國科幻電影《祖宗膠戰外星人》(Alienoid,又譯《外星+人》)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片商更打趣於宣傳海報上寫著「尋日戰記」(尋日,粵語即昨天)之名,要跟《明日戰記》打對台。
這部深受八九十年代經典港產片影響,夾雜大量周星馳電影套路的「港味韓製」時空穿越喜劇,便真正做到青出於藍,只是用了《明日戰記》的一半時間、一半預算,便已經拍了上下兩集,電腦特技亦比《明日戰記》還要自然流暢。
但是,相對後面要談的不足之處,《明日戰記》在電腦特技上的落於人後,都還只是一些美中不足的小瑕疵。
燒鵝價錢,敗筆卻在蔗渣劇本
劇本和角色描寫上的問題,比起造價驚人但很PS3的電腦特技還要粗糙,儘管戲中每一個角色都由「有頭有臉」的知名演員扮演;但他們都只是為了完成單一劇情需要而存在,角色面目模糊。
儘管《明日戰記》拍攝經年、耗資不斐,但故事題材上,卻是一部相對簡單,沒玩到什麼花招的科幻片 —— 起碼不是近年荷里活盛行的那些量子宇宙大爆炸燒腦電影。
近未來,在一個貌似香港的B16區,人類受到宇宙生物威脅,特種部隊奉命出征、消滅禍源,最終發現政府高層才是從中作梗的最大反派。看慣這幾年的中港警匪片,對捉內鬼維護主旋律的基本套路應該都不會陌生。用了四億多港元來拍一個乏善可陳的舊酒新瓶,著實有點浪費。至於「機甲爽片」這個類型,我不是太熟悉,可能是從Michael Bay 執導的《變形金剛》系列轉化而來,即是很多機械人戰鬥,很多爆破場面,讓觀眾看得很爽,爽快先行,故事細節及邏輯則屬其次。劇本差、公式化,明明是不足之處,變成一個類型片種居然就是特色。
當然,不同觀眾各有所愛,但《明日戰記》對老派觀眾如我的體驗,確實像二十多年前到機舖入銀仔(到遊戲機舖入硬幣)玩一場射擊遊戲:任務解說 —— 進入戰鬥 —— 過場對話 —— 再戰鬥。故事流程淺白,人物設計更是淺白到連這個形容詞都不夠負面,我的意思是,簡陋。
劇本和角色描寫上的問題,比起造價驚人但很 PS3 的電腦特技還要粗糙,儘管戲中每一個角色都由「有頭有臉」的知名演員扮演,陣容華麗;但他們都只是為了完成單一劇情需要而存在,角色面目模糊,無異於懷舊電子遊戲裡那些永遠站在原地,重複同一句對白的 NPC 角色。張家輝飾演的反派角色,甚至從頭到尾都皺著眉頭,把「反派」兩字鑿在額頭,居然讓其中一名最有個性的影帝演員,做最簡陋的兒童節目效果。
電影上映前,古天樂本人在一些宣傳訪問裡提過自己對《明日戰記》的期待,不想買現成的外國特技,情願花時間自己研究,自己學習怎樣做電腦特技,但很快發現這個部份比想像中複雜,於是劇本、角色等部份則一切從簡,以淺白易懂為主,期望觀眾將焦點放在作為一部特技電影的突破。
其志可嘉,但出色的電腦特技跟後期製作,與簡陋的劇本有直接關係嗎?確實用了很多心機和資源去開發自家科幻電影,可惜的是有點捉錯用神。無論是電影,還是任何媒介的創作,值得關心的往往都是其意念和實踐形式,卻很少會用投資銀碼和應用技術的先進程度去衡量作品好壞。聘請頂級團隊打造的流行天后新歌,結果可能不及一名網絡歌手的Demo作品,用過期菲林(膠卷)、素人演員的實驗電影,也可以超越星光熠熠的製片廠大堆頭製作。
如果古天樂真是用了四億港元去做一場科幻電影夢,但願意轉移百分之零點幾的資金去處理劇本問題,豐富角色描寫,讓他們不是只有性格設定而沒有血肉的劇情機器,贏得的掌聲和票房會顯得更理所當然,而不是因為古天樂人好心善。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古天樂是香港影壇的驕傲,但他同樣不能例外。不是心高志遠、擲下大錢,就可以彌補創意不足和內容平淡的缺陷。電子遊戲仍然是一個好例子,就算是今日最著名的跨國遊戲開發商,擁有最多資源優勢,用上最先進的遊戲引擎,都可以創造一堆被唾棄的電子垃圾。《明日戰記》肯定不是垃圾電影,卻是用燒鵝價錢交出了蔗渣(甘蔗渣)作品。蔗渣的並不是稍為過時的電腦特技,而是那份蔗渣劇本,像蔗渣一樣硬讀對白的角色。
執筆前,花了些時間看過網上很多觀眾評語,有種消費至上主義認為,科幻片一向只看特技、看畫面,追求視覺享受及官能刺激,我猜執導《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和《天能》(Tenet)的Christopher Nolan、《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 Wachowskis 姊妹,讓Marvel電影紅遍全球的Russo兄弟都不會同意。就算不講哲學層面的深度,也講商業製作上的計算。事實上Marvel超級英雄電影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劇本(甚至被一些影評人譏為計算機劇本)。演員出場時間、對話長短、有多少個笑位、隔多久出現一個小高潮,以至如何避免悶場,全部都嚴格編排,可能比起它的電腦特技還要精準。
若然一部科幻片看華麗特技、明星陣容便足夠,完全忽略了說故事的技巧,認為情節編排、角色描寫簡單就好,最活生生的失敗例子就是《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後,隨著Russo兄弟離巢,衍生作品過多,質素卻每況愈下的那些蔗渣Marvel作品。曾經是全球最賺錢的電影系列,如今正以肉眼可見的姿態在走下坡,不是因為它的特技水平降了級,或者資金不足。可惜《明日戰記》開拍時,正值Marvel黃金年代,因此未能汲取它們的教訓。
如果古天樂真是用了四億港元去做一場科幻電影夢,但願意轉移百分之零點幾的資金去處理劇本問題,豐富角色描寫,讓他們不是只有性格設定而沒有血肉的劇情機器,贏得的掌聲和票房會顯得更理所當然,而不是因為古天樂人好心善,因為他是很多人的老闆,扛起了半個香港電影圈。
香港電影不能沒有古天樂?
古天樂的個人成就已經足夠超越《明日戰記》所有好壞參半的評價。但如果支持香港電影等於某種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一個民主進步的社會,是應該有足夠的民智拒絕盲撐和歌功頌德。
在《明日戰記》這個過於平舖直敘的故事裡,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看得出,作為投資者/男主角的古天樂是借作品來說話,將個人抱負和鬱不得志的心聲都放在裡面。畢竟那些對白寫得很直接,譬如「結局可以由我們自己改寫」、「我不但要做到,還要做得好好」、「天可以灰,地可以灰,但我們不可以」。是有點淺白,把內心想法說得太白。
不過,戲中有一個語帶相關的地方不曉得是否有意,如果有意的話,那倒是藏得挺有心思。古天樂與劉青雲堅持完成任務,淨化宇宙生物,改變世界,但其實政府內部另有一股勢力,主張繼續興建造價驚人(但遲遲未完成)的天幕防禦裝置。是否暗喻香港有許多大白象工程,或者政治鐵幕,就不得而知。
但天幕其實是一間在 90 年代成立的製片公司,由著名影星劉德華創辦。天幕製作的代表,應該是元奎、黎大煒執導的《九一神鵰俠侶》、《九二神鵰俠侶》,以及陳果的《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從商業愛情片到偏鋒小眾的獨立作品,皆有意為香港電影謀求新路向。可惜天幕最終倒下,戲裡戲外,明日 —— 是屬於古天樂領導的香港電影新王國。
古天樂確實養活了許多香港電影工作者,樂於扶持後輩,又正如許多網絡罐頭文章所傳頌,他在中國內地開了很多間希望小學,樂善好施疏財仗義。相信沒幾多個藝人可以公開發表「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是我老婆」這種言論,而沒有被太多人罵無賴,覺得是性騷擾,最多只是嫌他有點情緒勒索。換了是曾志偉、成龍就不行了,昨日還是「民間特首」的劉德華今天亦已經不行了。古天樂可以,證明他的個人成就已經足夠超越《明日戰記》所有好壞參半的評價。
香港電影是否已經不能沒有古天樂呢?但如果支持香港電影等於某種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一個民主進步的社會,是應該有足夠的民智拒絕盲撐和歌功頌德,有瑕疵和失敗的作品,同樣都可以很有價值,都有值得支持的原因,值得讓更多孩子去指出那件「國王的新衣」。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