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409集《天之驕女》:「奇幻成Cult」之集大成者,竟在這套台灣八點檔長壽劇?

劇中因果報應偏執狂般的對稱,猶如癲狂阿莫多瓦重述一次宿命論,它沒有藝術高度,但竟顛覆了我的視野,改變了我對台劇的想像⋯⋯

《天之驕女》劇照。

《天之驕女》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鄭秉泓

刊登於 2022-06-18

#台劇

寫評論二十年,幫電影寫、幫短片寫、甚至幫廣告寫,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為一齣超過四百集的長壽劇寫評。從2020年8月中旬掉進三立電視台八點檔長壽劇《天之驕女》這個大坑,我以為頂多一個月就會爬出來,沒想到這一入坑就在坑裡待了超過一年半。直到現在409集的劇全數播映完畢,接檔戲《一家團圓》已經播了三個月,但我依舊貪戀這個大坑的變態與魔性,時不時就點進它的YouTube官方頻道,即便很多片刻我熟悉到一聽台詞腦海中馬上浮現畫面,還是遲遲不想爬出來。

未必本土:台灣「長壽劇」前世今生

直到2022年今天,上至媒體下至小學生仍習慣稱台語發音的八點檔連續劇為「本土劇」,即便大家都知道這些動輒兩三百集的長壽劇除了台語發音,無論內容題材還是角色塑造一點都不本土。

在評《天之驕女》前,且容我快速幫不熟悉台灣電視史的讀者朋友簡介「長壽劇」的前世今生。「長壽劇」又稱「台八劇」、「本土劇」、「鄉土劇」,泛指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八點黃金時段播出的連續劇。在1980年代那個台、中、華視老三台獨霸的戒嚴時期,八點檔每集含廣告長度為一小時,總集數通常介於30-40集之間,語言為國語發音。1987年解嚴之後,各種禁忌逐漸鬆動,1990年起台灣電視從語言、題材、甚至篇幅集數開始變化,採用雙聲帶自然語發音的本土劇成為八點檔主流。

2000年初,時值台灣總統大選首度完成政黨輪替,無線老三台因為人事包袱及種種政經脈絡影響,在節目改革上欲振乏力,本土劇搭上這股本土化浪潮而進化為「本土劇2.0」,題材不再侷限於日治或戰後,篇幅長度開始突破百集,語言則從國台語變成國台英日多聲道,不過語言的升級與顧及在地還是邁向國際無關,主要是藉此營造一種娛樂性和刺激感,藉此迎合觀眾與市場。

2001年起,有線電視三立台灣台,和上個世紀末以本土市場為號召開播的民視,逐漸形成雙雄對立的局面。由香港編劇鄭文華負責掌舵的《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三檔戲總計875集的超長篇幅,以扭曲心性的變態角色、匪夷所思的奇情佈局和脫離現實的辛辣台詞,帶動本土劇收視熱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