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評論二十年,幫電影寫、幫短片寫、甚至幫廣告寫,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為一齣超過四百集的長壽劇寫評。從2020年8月中旬掉進三立電視台八點檔長壽劇《天之驕女》這個大坑,我以為頂多一個月就會爬出來,沒想到這一入坑就在坑裡待了超過一年半。直到現在409集的劇全數播映完畢,接檔戲《一家團圓》已經播了三個月,但我依舊貪戀這個大坑的變態與魔性,時不時就點進它的YouTube官方頻道,即便很多片刻我熟悉到一聽台詞腦海中馬上浮現畫面,還是遲遲不想爬出來。
未必本土:台灣「長壽劇」前世今生
直到2022年今天,上至媒體下至小學生仍習慣稱台語發音的八點檔連續劇為「本土劇」,即便大家都知道這些動輒兩三百集的長壽劇除了台語發音,無論內容題材還是角色塑造一點都不本土。
在評《天之驕女》前,且容我快速幫不熟悉台灣電視史的讀者朋友簡介「長壽劇」的前世今生。「長壽劇」又稱「台八劇」、「本土劇」、「鄉土劇」,泛指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八點黃金時段播出的連續劇。在1980年代那個台、中、華視老三台獨霸的戒嚴時期,八點檔每集含廣告長度為一小時,總集數通常介於30-40集之間,語言為國語發音。1987年解嚴之後,各種禁忌逐漸鬆動,1990年起台灣電視從語言、題材、甚至篇幅集數開始變化,採用雙聲帶自然語發音的本土劇成為八點檔主流。
2000年初,時值台灣總統大選首度完成政黨輪替,無線老三台因為人事包袱及種種政經脈絡影響,在節目改革上欲振乏力,本土劇搭上這股本土化浪潮而進化為「本土劇2.0」,題材不再侷限於日治或戰後,篇幅長度開始突破百集,語言則從國台語變成國台英日多聲道,不過語言的升級與顧及在地還是邁向國際無關,主要是藉此營造一種娛樂性和刺激感,藉此迎合觀眾與市場。
2001年起,有線電視三立台灣台,和上個世紀末以本土市場為號召開播的民視,逐漸形成雙雄對立的局面。由香港編劇鄭文華負責掌舵的《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三檔戲總計875集的超長篇幅,以扭曲心性的變態角色、匪夷所思的奇情佈局和脫離現實的辛辣台詞,帶動本土劇收視熱潮。
如果說三立是劍走偏鋒,那麼做為台灣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民視顯然堅守傳統,延續1990年代本土劇以婆媳相處、男女婚配、通姦離婚及子女教養等家庭內外紛爭的肥皂劇路線,《長男的媳婦》、《意難忘》、《娘家》三齣劇總計1080集的史詩長度(《意難忘》526集仍是台灣電視史八點檔最高紀錄),牢牢抓住手握家中遙控器定向的高齡觀眾的心。
奇招盡出的三立也好,穩紮穩打的民視也罷,這兩台八點檔雖然將「本土劇」三個字經營到成為收視率保證,卻也引領它走向無底深淵——直到2022年今天,上至媒體下至小學生仍習慣稱台語發音的八點檔連續劇為「本土劇」,即便大家都知道這些動輒兩三百集的長壽劇除了台語發音,無論內容題材還是角色塑造一點都不本土,既然「本土劇」這個名詞可謂遭嚴重誤用,我傾向稱呼它們為「長壽劇」或「台八劇」以正視聽。
因金鐘獎而入坑
精彩的中生代演員那種奮力抓著浮木即便隨時可能滅頂仍要活下去的決心,以及偶然洩漏出的脆弱自我,是《驕女》整齣劇的精神,也大抵代表了整個長壽劇市場即便再玩不出新把戲、仍千方百計籠絡觀眾迎合市場的微妙心態。
在《天之驕女》播出之前,我從來沒有完整看過任何一齣長壽劇。偶而在外頭用餐時小吃店在播會瞄一眼,有時因為某些好笑的網路迷因源自長壽劇荒謬片段會去搜尋一下,但長壽劇對我來說實在非常遙遠,總覺得人生時間有限,應該要把看片追劇的時間用在更有質感更有意義的地方。讓我入坑《驕女》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金鐘獎,其二是疫情。
2020年,我應邀擔任第55屆金鐘獎戲劇節目類評審,當屆競爭非常激烈,三立台灣台的33集時代劇《天之蕉子》相較之下並非有潛力的候選者或是黑馬,但很奇怪卻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對於該劇導演馮凱既可以拍時尚浪漫的偶像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也可以透過鄉土時代劇《蕉子》傳達舊式人情義理深感佩服,即便《蕉子》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連續劇,但光是欣賞張瓊姿、太保和林義芳三位老戲骨的演出就是一大享受。所以,當我發現2020年8月《蕉子》續篇《天之驕女》上檔,說什麼都要騰出時間來一探究竟,因為當初《蕉子》最後一集留下太多伏筆,我會忍不住想知道劇中眾人在幾十年後的下落。
嚴格來說《天之驕女》不算正宗續集,雖然主要角色人設皆沿用《蕉子》,時代背景卻對不上來,《蕉子》設定在台灣仍是香蕉王國的1960-70年代,《驕女》則是設定在2020年,兩齣劇時代背景頂多相隔二十年,如今卻一下穿越半個世紀,稱它是「延伸/同人劇集」比較妥當。
最初我看《驕女》是抱著獵奇的心態,因為故事主角是《蕉子》大反派與死去的愛人所生下的那對連體嬰姊妹花,我非常好奇這齣劇用什麼的心態來描述身障人士,當她們發生意外被迫分割後,編導又會如何處理妹妹因為心理不平衡而逐漸黑化的心境轉變。
畢竟長壽劇對於角色陰暗面及心理扭曲的刻劃,在這十幾年來並沒有改變多少,太多可想而知的情節套路與刻板印象,令我看得意興闌珊,正當我考慮棄劇的時候,我卻被江祖平飾演的柯淑君為了報仇而去勾搭黃少祺飾演的前男友張嘉良,我被江非常有層次的表演給打動。我這一入坑,徹徹底底在坑裡待到劇終,409集,每集平均長度不含廣告是115分鐘左右,除了最後一集只有38分鐘(然後播接檔戲《一家團圓》),等同一部電影的時間,過去一年半以來,我每天晚上十點半定時上網收看《驕女》當晚剛播畢的最新一集精華片段剪輯(通常分成三個15分鐘段落)並把前一集115分鐘用兩倍速或四倍速完整走過一遍。
認識我的朋友、網路上的讀者、班上的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些人覺得我是刻意反串,或者出言諷刺,不解我為何常說話說著就提到《驕女》,還一本正經面色不改。老實說我還真沒想過我會有這麼一天。
戲骨戲肉在八點檔中青代
不過《驕女》比沒有極限更沒有極限,不僅陳珮騏飾演的織田雪含養父總共有四個爸爸,還出現機器人、生化人角色,《驕女》於焉從家庭劇、商戰劇進一步變成科幻劇⋯⋯
《天之驕女》吸引我的不只獵奇連體嬰或江祖平的好演技,首先它讓昔日長壽劇的小生小旦如黃少祺、韓瑜、江祖平,再加上第二階段才登場的江宏恩、謝承均、陳珮騏全部升格演出近五十歲的父母輩角色(其實硬要41歲駐顏有術的韓瑜演個有20多歲兒女的中年婦人還真是過份),的確是一記高招。他們彼此的兒子女兒互有情感牽扯,但貫穿整齣劇核心的仍是這群中生代一哥一姐劇中牽扯超過二十年的恩怨情仇,他們的「人設」要嘛惡貫滿盈要嘛背負重大傷痛,因為無法釋懷無法得到撫慰,只得將自己的一切寄託在自己的兒女身上。
所以,《驕女》的核心於內於外都是世代交替,製作單位在引進諸多外型亮眼的新生代演員製造新鮮感之餘,真正戲骨戲肉仍牢牢附著在這群走紅二十年早已將八點檔演到爐火純青的中生代身上,對比戲中那群稚嫩中二動輒耍性子捅婁子的新世代,他們是心機深沈陰謀算計的世故大人,儘管他們的身心早已傷痕累累,但還是頑強地求生求出頭,這群精彩的中生代演員在戲中那種奮力抓著浮木即便隨時可能滅頂仍要活下去的決心,以及偶而不小心洩漏出的脆弱自我,就是《驕女》這整齣劇的精神,也大抵代表了整個長壽劇市場即便再也玩不出新把戲、還是千方百計籠絡觀眾迎合市場的微妙心態。
要用隻字片語概括409集《天之驕女》劇情發展是不可能的事情,前一百集還可以看作是透過三個家庭的新仇舊恨帶出連體嬰姊妹花的愛與成長,不過它畢竟是長壽劇,倘若每一百集算是一個階段,那全劇便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必須要編造新的角色、新的家族、新的關係和新的危機及衝突,而長壽劇一貫的失憶、認親、董事會改選戲碼當然不可或缺,只是《驕女》認親、失嬰、掉包嬰兒甚至換子換女的頻繁程度非常令人髮指,屢屢遭劇迷戲稱根本可以改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連體嬰姊妹花的家庭關係和情感變化是第一階段劇情主軸,她們從小由姨父、姨母撫養長大,而她們與親生父親,也就是黃少祺飾演的本劇大魔王張嘉良之間的父女心結交待完畢之後,主戲便移轉到她們各自的男友、丈夫身上,這兩個男人恰好是另個企業真假太子的關係,所以接下來的懸念便落在姊妹花會否因伴侶敵對而關係情變。其實真假太子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因為《天之蕉子》早就玩過這個哏了,不過《驕女》比沒有極限更沒有極限,非但將狸貓換太子的遊戲擴充到N個家庭N個子女,新加入的角色陸續從日本、美國、寮國登場,第三、第四階段又將劇中父母輩角色洗牌再洗牌,不僅幫大魔王張嘉良找到原生家庭,陳珮騏飾演的織田雪含養父總共有四個爸爸,還出現機器人、生化人角色,《驕女》於焉從家庭劇、商戰劇進一步變成科幻劇⋯⋯
成本低廉、荒誕草率中開出的奇花異果
三立長壽劇非常勇於跳脫現實框架,一旦劇情膠著不曉得怎麼編下去,就會「忝不知恥」來上一段靈魂出竅或是靈魂交換另闢新局,甚至師法《全面啟動》(Inception)那般透過催眠進入意識空間展開救援行動。
真心覺得台灣長壽劇的編劇小組不可小覷,《天之驕女》團隊的編劇寫手都有成為把通俗劇元素拍出藝術高度的西班牙大師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潛力,每逢董事會改選必有貓膩,每逢婚禮進行必有意外,情節在通俗老套中開出奇情異色的花朵還不打緊,從虛假生硬的人設世界觀裡頭玩轉愛慾、施虐和贖罪,進而提煉出情感深度才是真功夫。
就拿陳珮騏飾演的大反派織田雪來說,她傾其一生想要得到生父的認同,沒想到自己只是媽媽報復生父的工具;她費盡心力想要挽留自己的男人,卻恍然發覺自己害怕想起來真愛早已車禍身亡,如今睡在床的另一邊貌合神離的男人真實身份是母親當年為安撫自己而使計整容催眠的陌生人;還有她車禍生死未卜的親生女兒,到頭來竟是自己一直看不順眼、早已為情瘋狂的晚輩,而這連串「寄生上流」的陰謀詭計,全是拜她那復仇心切的母親親手所為。
聽起來是不是很瘋狂?但真正瘋狂的是,演織田雪的陳珮騏和演其母莊月里的丁國琳,把這麼荒誕離奇的情節演出了真情懇切的說服力,於是我相信這對母女在非常情況之下何以做出如此決定是可以理解的,是既可悲又令人同情的。楊雅喆的《血觀音》不就如此?阿莫多瓦的謀殺報復甚至整容換臉變身不也如此?
《天之驕女》以連體嬰為起點,失嬰換嬰整容催眠是引爆劇情衝突的非常手段,講述男同志如何經歷「異男忘」而魔化成為大boss的過程爆笑中泛著悲哀,但也不乏多重人格因為愛情滋潤而得到拯救的溫馨時刻。
值得注意的是,三立長壽劇非常勇於跳脫現實框架,一旦劇情膠著不曉得怎麼編下去,就會「忝不知恥」來上一段靈魂出竅或是靈魂交換另闢新局,甚至師法《全面啟動》(Inception)那般透過催眠進入意識空間展開救援行動。受限預算,這些科幻情節多半粗製濫造(例如沒錢做機器手臂就叫演員戴上巨大登山手套充數),不過我還是要說它有幾場戲還真在荒唐草率的陰暗水溝中開出不可思議的奇花異果。就拿女機器人受指令勾引特定對象卻假戲真做進而發展出自主意識這條支線,她決定為愛犧牲,在被重力火炮炸成碎片之前,對著愛人比出定情手勢,如果不是每天追劇共同見證這段戀情的開始與結束,我應該會嗤之以鼻認為荒天下之大謬,但身在坑裡的我如今還是常常回放那個與愛訣別的高潮畫面,而且邊看邊流淚。
兩對雙胞胎(其中一對是連體嬰)、三組六張整形臉、一個機器人、兩個生化人,然後中途認親換掉父母或子女的角色超過十個以上,《天之驕女》劇情匪夷所思,但自有其魔性魅力,當然,要體會這個魔性魅力,必須集集追看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奇幻成Cult」集大成之作
魔性即瘋即鏘,即邪典即跳脫框架,對於吃這套的觀眾即是一種guilty pleasure。
魔性究竟是什麼?劇情同樣圍繞在身世之謎、大老婆與小三恩怨、孽子謀奪家產、姦夫淫婦遭憤怒親友圍住洗門風等長壽劇老哏,何以《天之驕女》在我心中可以完勝同時段打對台的民視長壽劇《多情城市》和《黃金歲月》?我這裡的「完勝」所指並非電視收視率。《驕女》在電視收視率輸給上述兩齣民視長壽劇,但官方YouTube頻道每集30-40萬人次的點擊率則與民視長壽劇相差不大,顯見《驕女》的收視族群平均年齡層較低、偏好利用網路追劇,且熱衷創造各種受劇情觸發所產生的迷音哏圖,對於不合邏輯跳脫框架的情節發展接受度非常高。
換句話說,我前一段所提「完勝」,指的是《驕女》玩煽情灑狗血且科幻奇幻一把抓的「恥力」完勝民視長壽劇。台灣百集以上長壽劇二十多年來發展已至瓶頸。我在追《驕女》同時,複習了前幾檔如《家和萬事興》、《世間情》、《炮仔聲》,發現三立比民視更勇於自我突破,總會時不時嘗試在家庭劇和商戰劇的設定中植入一些超現實片刻,即便拍攝品質不盡理想,但總能吸引小眾族群(多是年輕觀眾)進而營造話題,而《驕女》堪稱三立長壽劇「奇幻成Cult」修煉之路集其大成之作。
而且,「奇幻成Cult」說起來很簡單,但真要寫成劇本並不容易。《驕女》每個科幻奇幻情節並非胡搞瞎湊,因為它的中心思想相當明確,劇中父母子女因為「被換臉」「遭整容」種種原因導致關係紊亂,但編劇團隊其實相當宿命論,所以搶別人家未婚妻的後果就是自己的女兒被泡走,陷害別人父母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兒子遭逢橫死,每樁悲劇有源有本而非無端孳生。《驕女》對於劇中角色因果報應近乎偏執狂般的對稱編排,猶如用阿莫多瓦的感性癲狂將佛教思想和宿命論重述一遍,照理說應當衝突處處違和連連,偏偏它們因著不明原因竟能奇異地交融,演化成為一種前所未見的魔性存在。
魔性即瘋即鏘,即邪典即跳脫框架,對於吃這套的觀眾即是一種guilty pleasure。《天之驕女》在Covid-19全球蔓延的2020年八月開播,直到2022年三月下檔時,疫情尚未結束。在這樣世界近乎停頓的魔幻期間看這樣一齣魔性長劇,好似冥冥注定。在2021年五月中旬,台灣因疫情嚴峻進入三級警戒、許多劇組因此被迫停拍的艱困時期,《驕女》等屈指可數的on檔戲劇組冒著即使遭告發罰款也要開工拍攝以讓觀眾防疫在家有戲看的「偉大胸懷」(從另個面向看自然是錯誤示範),是全城警戒的春末初夏最難得的影視風景,亦是挖掘台劇表層與裡層魔性的終極體現。
其實,魔性再狂再變態,終究是由日常中提煉出來,頂多轉了個彎再打幾個結。《驕女》並非一味營造魔性,它仍然有表現日常和回應現實的橋段,畢竟那是一切戲劇的源頭,一旦全然拋棄,角色情節於是再也無法服人。我不知道《驕女》還會在我心裡停留多久,我也無法篤定日後有否可能再耗費上百小時逐集細看另一齣三四百集的長壽劇,但如果你現在問我Covid-19肆虐至今對我人生的重大影響是什麼,我會說疫情逼我將時間步調整個慢了下來,讓我有機會在這個魔幻時刻入坑看完一齣409集長劇,它沒有藝術高度,但它顛覆了我的視野,改變了我對台劇的想像,《天之驕女》在我心中永遠佔據一個位置。
身為台灣人 我從來沒有把任何一齣八點檔看完過
頂多就是大概去查一下熱門迷因
作者完全是真愛粉 respect
原來機械人爆炸梗係出自呢套劇😂
一路看作者在Facebook上的心得分享,沒想到是扎扎實實的追完還有一篇長文,真愛無誤。但此類長壽劇似乎也真的走到瓶頸,以往三立/民視輪流追的家人,近兩年同時段都改看日劇或韓劇,連續劇再奇情,終究仍是得說一個好故事,否則觀眾也將不斷流失
身為一個台灣人我都不知道台灣八點檔開創了狗血科幻的新類型⋯⋯
拜服
只能說作者太有毅力了⋯⋯我都是把這些當作迷因來看哈哈哈哈哈哈
說回正經的,等這群台八劇的觀眾(通常是中高齡者)逐漸迭代,再加上沒有「黃金八點檔」的神助攻,這種台式邪典可以說是看一部少一部了,雖說沒了這些八點檔好像對生活沒有什麼影響,但總是真的少了那麼一點台灣「本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