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府城台南開始甦醒,「寓點」的伙計們吃完了早餐,陸續起身步回崗位,老闆Ricky有條不紊地準備著開門待客。落地玻璃門前貼著揮春:「寓室茶香迎賓客,點心巧手聚老饕」,橫批「一盅兩件嘆早茶」,透著奶白色的寓中燈光,更顯溫暖。入內,前台靜靜陳設著「不撤不散」的標語,轉眼可見角落的擺飾櫃上放有雞公碗、平安包,這些都是Ricky從故鄉香港捎來的信物。
七點十分,一輛機車泊在了門口,當日第一位客人走進店面,熟手熟路地買了燒賣、糯米雞等好幾樣點心,Ricky一邊打包入袋、一邊用流利的國語介紹糯米雞蒸法:可以先退冰、再蒸二十五分鐘,不退冰的話直接蒸四十五分鐘也可以。沒過多久,又來了第二組客人,對著餐牌鑽研了一陣:「雞包仔是什麼?羅漢捲呢?」聽過一輪詳盡的解釋,客人提著滿滿的收穫離開。
幾番如是,台南的早晨漸漸熱鬧起來。「寓點」玻璃門開開關關,廚房裡的幾雙手也幾乎沒有停下來過,在蒸籠散溢的熱氣與香氣間忙碌著。
「有些工法已經old school,連香港也沒人會這樣做了。市面上就快消失的點心,是許多香港人的回憶。」
從法律系到點心鋪的斜杠旅途
「一開始好多人質疑我們,七點就開鋪,哪會有人來?」回想起點心鋪剛開張的時候,Ricky也曾面臨掙扎:「直到開鋪前,我們還在討論要怎麼賣。台南的港式點心或茶餐廳通常都是十一點開門,不會那麼早;但香港有早茶文化,五、六點就開始可以去茶樓『一盅兩件』。最後我們膽粗粗,決定早上七點就開門。」
這一決定雖然讓很多人感到不解,但並非衝動行事,而是基於Ricky對台南飲食習慣的觀察:「台南的飲食文化包容度很高,況且他們也習慣了一早就食滷肉飯、牛肉湯、虱目魚⋯⋯大家既然喜歡早上吃得那麼飽,為什麼不可以再加一個港式飲茶呢?好合情合理嘛。」果然,開張沒多久,就有不少客人為嘆(享受)杯早茶而來。由於點心都是現場手作、數量有限,還曾創下開門後四十分鐘就售罄的記錄。
「寓點」提供的點心款式不少,燒賣、魚翅餃、蘿蔔糕是基本款,每逢特別時日,也會推出應節新品,「今年11月是創店三週年,因此我們特別做了壽桃包。」店鋪打理得新淨光鮮,看不出已經開了三年許。「係呀,時間過得好快。」Ricky感嘆到,畢竟開港式點心鋪這件事,甚至不曾出現在他的人生計劃中——在此之前,他的夢想一直是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店。
「九七」前,香港爆發移民潮,不少港人因著對未來的悲觀而選擇離開。當年還是中學生的Ricky,卻是因年輕氣盛、想要離家闖蕩,而隻身來到台灣唸書。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在僑生先修班的日子裡,他心裡想著終於可以自由玩樂,實際上仍舊勤奮讀書,最終考上令人艷羨的台大法律系。然而到了大學時期,「開一間咖啡店」的想法漸漸佔據心頭,畢業後,他沒有參加律師考試,反而走去澳洲修讀餐飲管理,也習得了一手煮咖啡的技藝。
「台南就像我小時候住的那個香港,一切都在發展之中,只要肯勤力,便有成功的機會。」
2003年,Ricky在澳洲修畢餐飲課業,本打算回香港一展拳腳,怎知遇上「沙士」(SARS)爆發,香港酒店與餐飲業陷入一片慘況,求職市場危機重重:「我發出了很多封求職信,也因此見到不少大公司的黑暗面。有次去馬會會所面試,身旁坐了幾個很年輕的學生,他們也是來面試的,但連表格都還不會填。我幫他們填寫,又好奇問他們怎會來應徵這個職位,他們說:『阿Sir(老師)叫我們來,跟我們說一定會錄取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了,今天來的所有人都是『凳腳』(湊數)。後來面試時,果然明顯感覺到考官刻意刁難、一直打擊你的自信心。原本一直以為香港是公平競爭居多,竟然還會發生這種事,好鬼死老土。」
在經歷數月挫敗後,Ricky總算找到一份連鎖咖啡店的工作,內心卻早已意興闌珊。某日,他收到一通來自台灣的電話,打來的是大學期間兼職過的咖啡店老闆,邀請他回台灣店裡幫忙。「老闆既然開口,我當然沒問題,跟家人商量之後,第二天就買了機票。」這是Ricky第二次來台灣,也是一段充滿意外的旅途:他從咖啡店做起,後來誤打誤撞進了一家半導體公司,在密集訓練後成為一名工程師,一做就是三年半。
到了2007年,不按常理出牌的Ricky又作出一個令人訝異的決定:「『回歸』十年了,我想回香港看看」。「其實都好大犧牲,放棄了一份台灣人眼中高薪、穩定的工作。」回到香港之後,他在朋友介紹之下進了一家工程顧問公司,從最基本的工程聯絡員做起。這一次順風順水,很快獲得提拔,隔年又被挖角到澳門起賭場,「那時候的心態已經是去『搵快錢』(賺快錢),可以有機會完成在台灣開咖啡店的夢想。」
Ricky第三次赴台是在2011年4月,這一次,他用了「返來」(回來)一詞。「第三次返來台灣,心態上很不同,覺得有種使命要去完成。」帶著從前工作攢下的積蓄,他開始物色店鋪,從台北一路發展到台南,最終敲定了榮譽街上的一棟透天厝。經過漫長的裝修與打點,Ricky的第一家咖啡店「榮寓冰室」終於在2014年開張。透天厝上下兩層,下層作為地鋪,上層就是住家。連他自己也沒料到的是,這家咖啡店不僅是畢生心願的達成,更接續開啟了新的緣分。在這裡,他結識了如今的伴侶,也遇見了下一間店鋪——港式點心「寓點」的合夥人。
Ricky隨手指向周圍的屋厝,「他家是賣衣服的、他是退休工程師、他爸爸原本是香港國泰機師⋯⋯他們都會知道你何時出門、何時回家,很有以前住在香港屋邨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已經好難得了。」
一顆燒賣的秘訣:黃皮、企硬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點心是我做的,順理成章嘛,那麼好吃的香港點心,想也一定是香港老闆做的。問了才知道,原來是台灣老闆做的。我也很想告訴大家,台灣人有心,也可以做出好的香港味道。」Ricky提到的台灣老闆,就是「寓點」合夥人宇結,一位生於台灣的九零後點心師傅。「宇結原本是咖啡店的客人。當時他工作的地方離榮寓冰室只有兩分鐘路程,『落場』時就會來找我吹水(閒聊)。後來我慢慢發現這個小朋友很有想法,他小時候喜歡看港產片,後來學做港式點心時,就常常想:香港人吃到自己做的點心,會不會覺得『就是這個味道』?」
宇結學做港式點心,一樣是出於意外。大學時修讀西點烘培的他,卻被學校分派到酒店中廚點心部實習,誤打誤撞,慢慢做出了興趣。「我們認識了一兩年後,就開始討論,有沒有可能開一間符合香港人味道的點心鋪。」充滿行動力的兩人,很快就邁入了籌備階段,Ricky負責構思品牌和方向,宇結則潛心研究香港味道。為了能夠復刻出港式滋味,Ricky還請到來自香港的「點心大師」陳師父,專程赴台開展魔鬼式集訓:「好慶幸他肯收我們為閉門弟子。讓我們很感動的是,第一次見面,在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之下,師父就把自己的『天書』交給我們,又拎了許多台灣買不到的『架撐』(製點心工具)和調味品過來。」
陳師父作風雷厲,雖然只相處了短短一週時間,卻讓Ricky印象深刻:「師父來到台灣,我本以為要先帶他安頓住處、到處逛逛,怎知他一下飛機就說:『開波,做嘢。』(開始,做事)於是,由落飛機那一刻、到離開台灣前一小時,我們都在廚房裡無休止地訓練,一天大概只睡四小時。」師父傾囊相授,加以宇結本身就有天分和功底,又常常從「果籽」、「土炮」等香港媒體介紹中摸索舊時香港的味道,很快便領悟了訣竅。
「也曾經遇過一些移居台灣很久的香港人,七八十歲的都有,他們來『寓點』,吃了雞球大包後,走到櫃檯,眼紅紅地告訴我:『多謝你,好耐無食過咁既味道(好久沒吃過這樣的味道)。』」
Ricky能與個性強烈的陳師父一拍即合,也歸因於彼此都對「老香港滋味」抱有一份執著。「寓點」的一大特色,就是除了有常見的叉燒包、豬腸粉,還會製作雞包仔、雞球大包等舊式點心。今時今日,即便在香港茶樓也未必能找到的品項,卻出現在台南的一條小巷弄裡。「有些工法已經old school,連香港也沒人會這樣做了。但陳師父收徒時已經說明:『新派嘢唔識教,我只有老餅嘢』(新派東西不懂教,我只會做老土東西),而我們正是想學『老餅嘢』。市面上就快消失的點心,是許多香港人的回憶。」
「一粒燒賣,我們由手工切肉、混料、打到起膠,定型、裹皮,都是採用老式包法,產能比較低。」作為「燒賣關注組」的一員,Ricky談起製作燒賣就兩眼放光:「你有沒有發覺,現在吃到的燒賣,多數都是大大粒、圓咕碌的,食客看了很開心,但咬下去會發現皮肉分離、鬆鬆散散。我們做的是傳統『扎腰燒賣』,身體是瘦的;『扎腰』很考驗手指工夫,要做到平衡腰身,又要將裡面的空氣都擠出來。」離港漂流多年,燒賣一直是Ricky最懷念的食物,如今知曉了舊式燒賣的工法,也印證了他內心的堅持:「師父教我們,做燒賣,最緊要是『企硬』(堅持站穩)。香港人不也是這樣麼?黃皮,企硬。」
師父教會了基本工法,此後的臨場應對與調整,全由Ricky和宇結配合完成。Ricky是自小就跟著家人去飲茶的香港人,通過不斷嚐味來辨析記憶中的好味;宇結手藝精湛,靠著口感描述來量度配方。「有時同一樣點心的配方要調整好多次,試吃了整個禮拜,此後看見都害怕。」Ricky笑道。轉眼一旁就送來芝蔴湯圓,且一輪接一輪,有純芝蔴餡、芝蔴混花生餡,比例不同,味道層次果真兩樣。宇結總是拿著紙筆,仔細記錄下每一次的調整比例與試吃反饋,反復比對過後,又飛快閃入廚房,繼續製作下一輪。
有好多香港文化(仍然謹記),不會因為成了台灣人就被抹走、消失。我也會繼續努力keep香港人的精神:刻苦耐勞,遇到任何環境都能生存下去。」
然而復刻滋味並非每次都能成功。有一些經典款式,例如魚蓉燒賣,在香港看來是平常不過的街頭小吃,物美價廉、人人喜愛。只是幾經試驗後,Ricky才發覺到魚蓉燒賣與台灣胃之間的距離天差地遠:「香港的魚蓉燒賣是鯪魚肉製成的,台灣也有鯪魚,但產量很少。後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鯰魚作為替代,反復試過好多次,已經做到九成似了,但最後還是放棄。」如今走在台灣街頭,偶然也會見到有賣魚蓉燒賣的,嚐過之後卻總覺得還差了一份滋味——是因為不夠「粉」嗎?Ricky激動地回道:「對!你說到一個重點。我們曾做過魚漿分量很足的燒賣,台灣人試過覺得很好吃,但香港人就知道不是那回事。香港的魚蓉燒賣,是加很多麵粉和雞粉調味的,其實是麵粉來的。」說到這,大家會心笑了出來,「於是我們加多了麵粉進去,慢慢調整到近磅,再給台灣人試,他們就語帶懷疑地說:『這⋯⋯也是有魚味的,但更像是⋯⋯麵粉?如果魚肉再多一點就好了。』」
港式點心異地生根,既要判斷哪些品項能與這座城市的口味達成共識,還要盡力保留到食物本身的傳統滋味與精神,實屬不易。回憶起新鋪開張時,人手緊湊,加上對古法手作的堅持,每天供應的點心份量有限,惹來食客不滿——為什麼明明寫著營業到下午,點心賣完卻不肯再做呢?「他們不知道背後要用多少努力,也不知道港式點心的難度。陳師父也說過:『做點心,好笨柒的(要下笨功夫)。』大家看到的出爐成品,都是小小一顆,不像粵式大菜有擺盤、有雕花,但實際上花費的功夫也許更多。」疫情爆發後,小店為了繼續營運,轉型專做冷凍包,因而更改了部分品項,在許多人看來這也是一種「笨柒」。明明山竹牛肉球易於製作,魚蛋也只要用咖哩汁浸過就可以出鍋,簡單又好賣,Ricky卻始終過不了心頭那關:「我們反復試過好多次,將山竹牛肉球冷凍後再蒸,味道的確有些差異;又如蝦餃,表皮晶瑩、煙韌,若經過冷凍再解凍,口感就不對了。這些都是騙不了人的。」
「每天都在台南看香港新聞,跟台灣朋友、客人講解發生了什麼事。比較難忘的是有很多台灣人主動詢問能對香港、香港人有什麼幫助。」
寓,就是家的意思
都說香港人醒目(聰穎)、識撈(會賺錢),法律系出身、做過工程師、又隨著賭場興建而賺到一桶金的Ricky,顯然也是「轉數快」(腦筋快)的典型。 他的笨,卻像是一個老香港打在內心深處的記號,在移居台南後,又逐日浮現出來。
「台南好得意(可愛),這裡的顧客,是會無條件買東西給你吃的。」雪糕、炸雞翼、甜甜圈、車輪餅⋯⋯Ricky剛開始收到小禮物時,還會心生尷尬:「一陣還要不要收他們錢好呢?」後來慢慢發覺這就是台南的熱情,也就放寬了心,學會接受。
「台南就像我小時候住的那個香港,一切都在發展之中,只要肯勤力,便有成功的機會。」Ricky成長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們回憶起那段時期,總以「遍地黃金」來形容。同時,那也是香港流行樂、電影工業、文化刊物的蓬勃發展的時代,如文化評論人梁款所說:「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搬來台南後,Ricky也留意到了台南的新機遇:「2010年之後,這裡不少人開始熱衷於巷弄舖頭,將舊屋翻新,做成很精緻的文青店鋪。」「榮寓冰室」也選址巷弄之中,順著這一波文青經濟潮流行駛至今。
一個成長中的城市,有機遇,也有人情。Ricky的住家就在「榮寓冰室」樓上,進進出出總會碰見鄰舍熟人。「現在回到香港,撞見左鄰右舍,最多只會點點頭,也不知道誰是誰。但這裡——」Ricky隨手指向周圍的屋厝,「他家是賣衣服的、他是退休工程師、他爸爸原本是香港國泰機師⋯⋯他們都會知道你何時出門、何時回家,很有以前住在香港屋邨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已經好難得了。」
十多歲就開始漂流在外,如今也已定居台南近十年。儘管大半時間身處異鄉,Ricky卻始終對香港情切:「好多大事件,都是身在台灣望著香港:九七政權交替、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修例⋯⋯」雨傘運動爆發時,數十萬計香港人走上街頭,遠在台灣的Ricky隔海望著香港發生的一切,很快改變了最初的計劃:「原本我只是想炒咖啡豆、做咖啡,在台南開一間工業風、或現代風格的cafe。但後來眼見著香港經歷了一些事,尤其到了2014年的雨傘運動,我開始覺得要做一些與香港有關的事,就將香港元素融入了現在的『榮寓冰室』裡。」Ricky特地再回香港,找了茶餐廳的水吧師傅學沖奶茶,為的就是在異地能保留屬於香港的獨到奶茶香。
冰室的概念總算有了,名字卻遲遲未定,直到有咖啡界的老前輩一語點醒:「店鋪開在榮譽街上,前輩說不妨就叫『榮寓冰室』,不過是『寓所』的『寓』字——『這是你在台南定居後的第一間屋,一切出發點就在這,寓,也是家的意思。既然要做香港風格,那麼這個『寓』字,也意味著與你小時候的家有了聯繫。』」
「我總覺得太smooth、太純正的奶茶,反而少了香港味。港式奶茶,帶一點微澀,是種『不完美的完美』,你話係咪(你說是不是)?」
而後,「寓」字就一直沿用,如今還製成餅印,刻在新鮮出爐的港式芝蔴包上。
Ricky在台南兩處「寓」所,讓本地人嚐老香港之味,也成了異鄉人的聚腳點。「咖啡店有一對客人,男生是法國人,女生是華僑,剛來的時候還不太會說國語,就用英語和一點點法文交流。第一次來的時候,他們點了港式奶茶,隨即愛上,後來每逢星期五就會出現。他們從前踩單車來,後來學會了機車,國語也愈講愈好。」人來人往,彼此見證著與這城市逐步達成的默契。
「也曾經遇過一些移居台灣很久的香港人,七八十歲的都有,他們來『寓點』,吃了雞球大包後,走到櫃檯,眼紅紅地告訴我:『多謝你,好耐無食過咁既味道(好久沒吃過這樣的味道)。』那一刻我很感動,宇結聽到了也十分開心,我們做出了老香港人回憶裡的味道。」成功復刻出記憶中的港式滋味,令Ricky感到安穩、滿足。「食嘢(吃東西),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充飢飽肚,另一種功能就是令你愉快,或者勾起你曾經的記憶。」
往返於兩間型態迥異、同在復刻香港滋味的鋪頭之間,食物成為了另一種語言,接通著來自不同世界的食客與心境。食物,也讓Ricky的記憶滋味找到了歸屬,在外闖蕩多年後,終於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我現在肯定是台灣人,同時也是過去的香港人。有好多香港文化(仍然謹記),不會因為成了台灣人就被抹走、消失。我也會繼續努力keep香港人的精神:刻苦耐勞,遇到任何環境都能生存下去。」
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Ricky又一次隔海望著家鄉的劇變,眼見更多香港人踏上流離之路。「寓點」除了按照日常提供港式點心之外,也在玻璃窗築起了連儂牆,讓身在台南的食客們親手寫下祝愿:「為自由的靈魂」、「香港要平安」。「每天都在台南看香港新聞,跟台灣朋友、客人講解發生了什麼事。比較難忘的是有很多台灣人主動詢問能對香港、香港人有什麼幫助。」對於社會改變,Ricky感到可惜和無奈,心中也仍有一份牽掛:「祝福有能力離開的香港人在異地有美好的新生活;也鼓勵及感謝繼續留在香港的香港人努力堅持。」
「飲奶茶,凍定熱?」
天將入夜,Ricky為我們沖了杯熱奶茶走甜。好久沒見過這樣的手法了:錫蘭紅茶加溫後,反復拉升、垂落,最後沖入黑白淡奶,香氣旋即散開。「你試下得唔得先。」我們急不可待啜著滾燙的杯緣,一邊聽Ricky分享他的奶茶之道:「我總覺得太smooth、太純正的奶茶,反而少了香港味。港式奶茶,帶一點微澀,是種『不完美的完美』,你話係咪(你說是不是)?」
想吃
写得真好😢😢😢👍
异乡流浪人正在考虑在哪里退休。看了文章以后觉得台南好好哦,有吃有喝有人情,列入考虑名单了 😄
下次去台南一定要去。另外回一下下面網友@c_s_tpehk,以他的作工來說,這價格真的還好……
好想去试下!等我!
我是台南人,從來沒有成功吃到寓點。
去年第一次去,大約中午12點,店家説已經完售,之後更誇張,一早掃FB,假日早上9點不到售罄⋯現在更只剩冷凍冷藏包販售⋯對港式料理控來說這間根本是傳奇。
睇到眼濕濕
我是燒賣控,感動。
想有一些女性异乡人的故事,希望端可以做一些~
很有意思,但價格上(甚至高過香港價)台灣買不買得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