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教協」狹縫遭砲轟:香港公民社會如何面對潘朵拉的盒子?

教協本是極少數早就決定支持香港回歸的組織之一,也具有深厚的香港民間底質,但當2021年,一切無法想像的事情悉數出現⋯⋯

2019年8月17日,有教師發起「守護下一代,為良知發聲」的遊行,期間大雨滂沱,參加者身上貼上「我是香港教師」的貼紙,又手持「守護下一代 良知」、「憑老師守護」的標語。

2019年8月17日,有教師發起「守護下一代,為良知發聲」的遊行,期間大雨滂沱,參加者身上貼上「我是香港教師」的貼紙,又手持「守護下一代 良知」、「憑老師守護」的標語。 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鄒崇銘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8-10

#公民社會#香港教育

【編按】今年3月和7月,擁有十萬會員(約半數為香港中小學教師)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下稱教協),以政治環境為由,先後退出民陣和支聯會。而7月31日,兩大官媒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同時發文謂「香港『教協』這顆毒瘤必須鏟除」,同日,香港教育局宣布全面終止與教協的工作關係。此背景下,學者鄒崇銘於此撰文,剖析教協組織的歷史和現狀。

談談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我想到的,竟是十來年前的一齣電影:《建國大業》。

這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的主旋律電影,以大量影視紅星客串「花瓶」角色而著稱。假如沒有看過電影的話,實難想像劇中觸及內戰的情節很是有限,主要劇情只圍繞國共在談判桌上的周旋,及與其他中間黨派合縱連橫的互動過程。

中間黨派,又被中國共產黨(下稱中共)稱為民主黨派,遂突然被賦與了空前重要的歷史角色。

教協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底質

追本溯源,教協源於1973年的文憑教師薪酬事件,抗爭運動成功迫使港英政府作出重大讓步。及後教協旋即以職工會名義註冊,成立之初會員已經有5000多人。時至今日,教協已擁有約10萬名會員,其中約有一半是中小學教師,是香港最大型的工會以至群眾組織。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