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髒話(又稱粗口)經常被文化論者視為突破社會禁忌的良性文化現象,但我們仍不能一概而論,而忽略個別與髒話有關事件中的語境分析。中國羽毛球手陳清晨在奧運比賽期間「爆粗」,不只是關於運動場上的不君子行為,更是中國民族主義與舉國體制折射到國際體育賽事中的典範性事例。
事緣7月27日,陳清晨在一場跟韓國選手進行的奧運羽毛球女雙賽事中,頻繁地高聲喊出擬似「我操」、「牛逼」等粗言,引起網民議論紛紛。港台網民多數認為,比賽中「爆粗」是不尊重對手、有違體育精神的行為,應予以譴責;但當中亦包含了嘲笑成份,部份人認為中國運動員文化質素低下,不懂國際體育禮儀。然而中國網民的反應則相當正面,不少人認為陳清晨的舉動旨在激勵士氣,同時也表現她率性一面。當然,在奧運賽事中聽到熟悉的漢語髒話,也挑起了中國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甚至掀起了一輪以「國罵」作為「國粹」的議論。
遇到灰色地帶:小粉紅與國際的落差
「國罵」一語出自魯迅在1925年的文章〈論「他媽的!」〉。網上不少想當然的言論都引述這個典故,並聲稱在情緒高漲時爆出一句「他媽的」,是民族性的表現,有正面意義。但魯迅原文的意思是說,當時中國仍有士大夫跟「下等人」的階級之分,士大夫「口上仁義禮智,心裡男盜女娼」,低下階層要在嘴裡反抗,就發明了一句「他媽的」,魯迅看來,這「也還是卑劣之事」。因此,魯迅論「國罵」,其實是迂迴地批評社會的階級不平等,而沒有為髒話說項之意,我們亦難以將他的說法套用在現代語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