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順從直覺,可有對或錯?淺談港、日版《大叔的愛》

《大叔的愛》注定會爆紅,而劇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有望在日漸保守父權的香港社會裡,留一顆種子。
港版《大叔的愛》劇照。
日本 香港 LGBTQ+ 影視 風物

Viu TV由日本購得版權,翻拍人氣日劇《大叔的愛》,開播以來,香港觀眾熱切追看,渾然不覺香港社會本來有多保守。一部劇集,固然未必會為社會根深蒂固的定見,帶來重大改變;不過從兩年前身為一個日劇觀眾,轉變為今日以香港人身份收看一部本地脈絡的同志題材喜劇,仍然覺得有振奮人心的地方。

港版《大叔的愛》的成功,證明香港電視產業值得嘗試更多新的多元價值觀,而日版《大叔的愛》,又是在什麼環境下誕生出來?

日版《大叔的愛》:多元性別議題大年

看港版《大叔的愛》最開心的地方莫過於,可以一邊看一邊翻出腦海的記憶,與日版作對比。隨著港版大紅,也許不少人忘記了,日版《大叔的愛》之前更有一個原點:2016年《年末奇怪愛情劇》的三集式SP(特別編)。依然由吉田鋼太郎演部長,田中圭演春田,簡單而言當時那部SP是顛覆一般人認知的職場戀愛,主角被一個深櫃同志暗戀多年,同事又突然間表白。直男的世界登時被置入男男三角戀裡去,加上經典台詞「我沒有巨乳,但有巨根可以嗎?」,令到觀眾大呼過癮,留下了延長集數、重新選角為2018年《大叔的愛》的尾巴。

《大叔的愛》劇照。
《大叔的愛》劇照。

2018年也是我恰巧看日劇看得較為集中的一年。《大叔的愛》在4月開播,一開始已經被兩人在巴士上「相擁」的場景處理吸引。隨後一直看一直在社交媒體和朋友討論,慢慢發現,,SP版的目的僅僅在於創造出逆轉一般人認知、慣常是異性戀為主的職場戀愛物語,從而營造喜劇效果;但是由吉田鋼太郎、田中圭和林遣都共演的版本,則更加深入探討人物的心境轉變。

吉田鋼太郎演的黑澤部長是名副其實的大叔,卻也是一名深櫃同志;面對對下屬的暗戀,直到春田意外揭穿,乃至一發不可收拾。他同時又有家室,觀眾在隨後的劇情發展,代入並認同了黑澤部長的心理掙扎。對髮妻是恩義,卻非一生最愛;鼓起勇氣提出離婚,意味其有意坦誠面對自己的性取向及情感,卻又遲遲無法向妻子出櫃。

而另外一對牧與春田的男男關係,更由於春田是直男,令牧(同志)與春田的發展一波三折,春田也需要在這段關係中,探問自己是否只能執著於性別二元分立,而另外一對牧與春田的男男關係,更由於春田是直男,令牧(同志)與春田的發展一波三折,春田也需要在這段關係中,探問自己是否只能執著於性別二元分立,而非自己最真實的情感。甚至個人成長上,事事敷衍全無主見的他,能否順應自己心意自行做好決定,連結戀愛與成長的命題。

加上黑澤部長與妻子的關係、武川主任與牧的前塵往事、以及春田的青梅竹馬千珠,對春田的情感,其實《大叔的愛》是以喜劇為包裝,實際上處理人在人生不同階段感情的發生,及發生之後他們怎樣面對的主題。

喜歡一個人,便有成長。無獨有偶,2018年可以說是日劇界多元性別議題大年。一月冬季番有松山研一、深田恭子的《鄰家的月亮比較圓》,以一個共居空間不同住客的設定,包攬多種關係的形成與他們要面對的困難。如松山研一、深田恭子共演一對久無子女的夫妻,在劇中不時為計劃生育奔走。共居空間內另一對住客,北村匠海與真島秀和(也就是《大叔的愛》的武川主任)是一對老少配式同志,北村無所畏懼,反而年紀大又有事業心的真島秀和,則掙扎是否要出櫃的煩惱。

《女子的生活》中,志尊淳飾演男跨女的「美紀」。
《女子的生活》中,志尊淳飾演男跨女的「美紀」。

由志尊淳與町田啟太、小芝風花主演的三集短劇《女子的生活》則探討日本的跨性別者。志尊淳飾演男跨女的「美紀」,是時裝品牌網站編輯。町田啟太當時還未透過《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耽美同志劇)一劇爆紅,在劇中以直男身份與舊同學「美紀」相處期間,觀眾從中得知不少跨性別者面對的困難,同時解釋不少對跨性別者的誤解。當然一大相當有說服力之處,是志尊淳男扮女裝得來,比好些女子還美麗。《女子的生活》另一個優點是,對性少眾的刻劃全不流於苦情,沒有過份強調其處境以換取觀眾同情,畢竟在香港看不少影視作品,描繪性小眾時離不開悲情賣慘,淚花四濺。

「美紀」的女子生活,是經歷過黑暗期,但她有其自信,相信自己心內最真實的情感,才有美好的生活。

還有一套短劇《弟之夫》,改編自漫畫,更激進地切入多元性別與文化差異。主角彌一的雙生弟弟是同志,在外國與外國人Mike結婚後,直到病逝。於是Mike首次踏足日本,見到與愛人外貌幾乎一樣的人,而彌一也不知如何回應自己與弟弟的關係,以及他是已婚同志的身份。共居並悼念親人期間,他們都在拿捏自己與親人(及親人的親人)的距離,無形中形成某種家庭關係。什麼才是正確的家庭形式?《弟之夫》的問題,來到《大叔的愛》便是「什麼才是正確的愛」?而答案當然是:沒有所謂正確或不正確。

港版《大叔的愛》劇照。
港版《大叔的愛》劇照。

港版《大叔的愛》:結合偶像劇元素

這種「事後」的處理方式,其實同樣出現在《大叔的愛》。當香港的影視作品,仍停留在刻劃同志為邪惡他者,如闖入別人生活的殺手,或者有變態癖好的人;即使有著被稱為人文關懷的作品,也僅僅聚焦於刻劃性小眾群體的苦難,身份掙扎迷思,社會怎樣污名化等等。於是移植《大叔的愛》到香港,某程度上開拓了觀眾對相關題材的接受度。一如同志音樂人藍奕邦點評:「⋯⋯反而大家係叫阿牧追番阿田,阿田氹番阿牧,KK好有型好可愛等等。好似坊間忽然間好開放好接受同性戀咁添!係咪真架?當然,睇戲還睇戲,現實世界可能係另一回事。」(反而大家是叫阿牧追回阿田,阿田哄回阿牧,KK好有型好可愛等等。好似坊間忽然間好開放好接受同性戀的樣子!是不是真的啊?當然,看戲歸看戲,現實世界可能是另一回事。)

這種「突然好開放好接受」的感覺,其實來自於劇中對性小眾元素避重就輕的處理。田一雄會對同事說「是個男人強吻我」,但對方只說「那麼你心底高興不高興?」等等台詞設計,都避開了直男對同志種種定見,反而回歸初心,劇集主題就是講人怎樣坦誠面對自己的情感,不問性別或年紀——《大叔的愛》不是要強調性小眾多麼苦難,像牧的苦難除了源自於同志身份,更大程度源自於性格上缺乏安全感。而是經過喜劇包裝,希望大家眼光放遠一點,真的愛上一個人,同志與否都不會是分野或隔閡。

《大叔的愛》劇照。
《大叔的愛》劇照。

講多元性別議題的方法,不一定只得一種苦大仇深的方法。港版《大叔的愛》選角上其實不比日版差,除了有盡力貼近日版選角的氣質性格,又可以從中見到本地演員不論老中青,原來可塑性那麼大。如黃德斌演大叔真的入型入格,比吉田鋼太郎身形更精壯,演出少女心反應,反差萌來得更大。

來自偶像組合「Mirror」的呂爵安(Edan)、盧瀚霆(Anson)演兩大主角田一雄與凌少牧,邱士縉演公司的後輩經紀Louis,恰如其份。Edan的演出基本上照搬田中圭成名的「顏藝」,環顧本地影視界,觀眾經常將演員「爆seed」(爆發)視為好戲之人。如以前黎耀祥演「柴九」罵人場面大聲疾呼,帶出金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及廖啟智在《選戰》那句「我上位,是大局為重」等,都是透過情緒狂瀉而出,爆發而換來好戲的讚賞。那麼日劇經常見到的「顏藝」,演員利用強烈扭曲的面部表情,達致非常誇張的效果,可說是首度移植到香港,並且成效不錯。

某程度上,觀眾不像以前,由人物遭遇配合金句、台詞功力等催出對角色的共情,及對演員的欣賞。Edan本身是偶像,運用「顏藝」上來不見有所謂偶像包袱,而且接受度也大。我相信改編《大叔的愛》,從日劇界引入「顏藝」,是港版的一大功榮。倒過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觀眾多年來接收的電視劇,怎樣烘托出觀眾的情感,其方法都沒經過很大程度的革新。 反而無意中,Edan(田一雄)照搬田中圭的「顏藝」演繹方式,是擴闊了觀眾接收情感生產形式的標準,當然這是否可以延續到往後其他本地電視劇製作,是無法一概而論的。正如「顏藝」在日本,就只能視導演福田雄一馬首是瞻,與他合作的演員如小栗旬、橋本環奈等大多都放下身段,演繹可謂盡是癲狂。不過要說「顏藝」廣為流行,以日本情況觀照也不盡然。

港版的另一特色是其與日版相當不同的動員能力。日版其中一樣成功的宣傳動員是為黑澤部長這個角色開設了Instagram帳戶「武藏之部屋」,放上劇情初期部長偷拍春田的相片,以及張張與劇情有關的相片。該帳戶截至大結局,已累積接近50萬follower。要說角色拉到現實的線上世界去,港版《大叔的愛》一大受歡迎的原因,便是在於兩位主演Edan、Anson的偶像動員能力。

同樣是模糊角色與演員的界線,港版會於每集最尾發佈彩蛋,一時是Edan(田一雄)面對鏡頭,以男友視角對Anson(凌少牧)說話,一時是Anson(凌少牧)面對鏡頭,照顧著Edan(田一雄)的起居生活。這種「男/女友視角」拍攝手法本來就流行於電視劇及廣告,加強受眾代入感。而在《大叔的愛》一對官方牧雄CP包裝,實際是Anson與Edan的偶像身份,相輔相成,成就彩蛋對粉絲的震撼力,也由此確立《大叔的愛》的基礎觀眾群。

港版《大叔的愛》劇照。
港版《大叔的愛》劇照。

至於外界一般觀眾,只需要留意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的娛樂新聞,不外乎是「七月七日盧瀚霆事件」、「大叔的愛啟播」以及「Mirror」的粉絲在各區追星引起哄動,更影響網上,有人成立了「我老婆嫁左畀(嫁了給)Mirror導致婚姻破裂關注組」。該關注組以幽默方式道出為人丈夫,看老婆瘋狂沉迷追星的苦況,短短幾日已破十萬成員大關,現在有近30萬名成員。一陣陣的瘋狂追星浪潮裡,《大叔的愛》注定會爆紅,而劇中傳遞的價值觀,樂觀地想,是有望在日漸保守父權的香港社會裡,留一顆種子。

畢竟現實裡,香港前陣子才因為有組織擬舉辦「同志運動會」,而聽到不少保守建制派議員,種種荒謬可惡的言論。多元、開放、自由的價值觀,在現實的香港裡難以長足地發展,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然而在創作上,在愛情上,我寄望留在香港的人們可以銘記《大叔的愛》主題曲的兩句歌詞「若順從直覺,可有對或錯」。繼續守住多元而開放的創作空間,讓社會孤獨的心靈多點感受愛,看劇如是,追星如是。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日本對BLGL的高度商業化和對非主流非「正常」人的歧視一直並行不悖

  2. 何妖已經話宜家要推廣三孩政策,大叔的愛完全係背道而馳,違反咗中國國安法。好L好笑。

  3. 其實可以發現,不只是電視劇,最近的影視作品都有往邊緣小眾的趨勢,不管是性少數也好,還是疾病、弱勢、族裔等議題都蠻火爆的。但我倒覺得不是社會開放加速,而是商業在做爛的舊題材裡面找到新的出路。(最慢的永遠是改變社會眾人的意識)
    就以日本來說,對於他們社會「開放」實在不敢恭維,但就因為如此,日本商業BL劇嘗試殺出一條和社會反差、獵奇的血路,結果成功了,在亞洲各地不斷改編嘗試也是這個道理。然而對於製作團隊的難題是如何在「獵奇」和「不適」中取得平衡(就像下面有讀者表示男觀眾很難嗑得下去)。
    我個人偏同意這篇文的結論。現實是我們的社會遠遠沒那麼「開放」,但藉由這些誇大、不合理的幻想,總會留下一些討論、影響,甚至是埋下種籽。不過,我最擔憂的點,還是在於電視劇往往過度美化這些少數群體的現況,在滿足觀眾幻想的同時,一部大影響的電視劇要做到的社會責任,就應該是給予能夠啟迪社會的現實感。

  4. @JaymesStewart 恐怕你不夠熟悉香港社會。係性取向事件上,保守既係所謂既「愛國者」同嬰兒潮世代。
    對於同性戀,佢地覺得係變態。而偽娘只會有BOB叔式「騎呢」偽娘。

  5. 評論得好好,大台劇集常常滲出「女人要受呵護」、「男人不可以哭」、「同性戀是變態可怕」等等汙腐到不行的思想,都什麼年代還在傳遞這些信息,看到就想吐。
    以往因為一台獨大,香港電視劇的創作自由和多元被耽擱了很多年,幸好有viu製作團隊,也證明香港觀眾的接受和開放程度也是頗高的,期待未來viu有更嶄新的嘗試

  6. 日漸保守的是政府,不是民眾。

  7. 沒看過日劇,但有這麼多香港人追看,於是上YouTube的Viu TV官網看了兩集,題材確實在華文圈裡挺新鮮的,演繹也很到位、幽默。不失為近年比較優秀的港劇。不過,男性觀眾會否受落?我家中那位看了二十分鐘就大呼「受不了」,他覺得只有女性觀眾愛看這種BL劇。其他端讀者覺得呢?

  8. 感覺卢瀚霆的這張偶像臉真的不太搭他這個角色,而且他和吕爵安沒啥cp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