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無預警之下,COVID-19 顯然促發一場全球「在家工作」(WFH)的大規模試驗。整整晚了世界一年爆發疫情的台灣,因疫情爆發又急又快,突顯許多防疫的問題,也被民眾放大檢視是否真正落實「超前部署」,以及企業是否有效實施在家工作。
此前,端傳媒曾在全台灣升至「三級防疫警戒」後,刊出一篇數據分析報導,探討「軟封城」後人流的變化與去向,結果顯示三級之後,各地的人流降幅確實很大,逼近去年實施更強硬封城手段的城市降幅。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比較不同場所的人流變化後,前往「工作場所」的人流雖有所下滑,但降幅不到 20%,不只低於其他場所(如公園、零售店等),與其他國家的封城措施之下,也相對較低。此數據可以佐證,台灣的分流上班、居家上班的情況並不理想。
三週後,端傳媒持續以相同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查看實施三級警戒後三週,台灣的人流有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大家是否因為關太久而「自主解封」?此外,我們更搭配分析一份在網路上流傳的「企業防疫政策普查」問卷調查結果,對照台灣的企業是否能跟得上「在家工作」的趨勢,而身處其中的員工對此又是如何看待?
疫情之下,全球「在家工作」元年
由於全球已經歷經疫情一年多,對這場大規模的「在家工作」早已有許多討論,以美國來說,對在家工作的趨勢預測,顯然出現了兩種分歧的看法:一個是對在家工作的生產力提出質疑,另一個則是對在家工作的趨勢持樂觀態度。
前者是一份針對來自亞洲的一家科技公司裡的一萬名員工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相比於前疫情時期,這些員工的總工作時數大約多出 30%,生產率卻下降 20% 左右,當中溝通成本明顯提高。此外,如果家中有小孩的員工,工作時間增加更多,且生產力下降的幅度也較其他員工更高。
後者則是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對「在家工作」的調查,將近兩成的美國民眾有意願繼續在家工作,甚至有部分民眾寧願減薪換取更多在家工作的時間。這份報告進一步顯示,去年 4 月至 12 月期間,其中有五成在家工作;疫情之前,這個數字只有 5%。與此同時,歐盟統計局也在 2021 年 5 月公布一份在家工作的調查數據,結果顯示 15 至 64 歲的從業人員當中,去年有近 12.3% 在家裡工作;疫情之前,這數字也是不到 5%。
一些科技公司也在今年提出新的工作指引,調整員工辦公的型態。Google 在五月宣布,20% 的員工之後都可以在家辦公;Facebook 也表示,未來員工若獲得主管許可,可在家工作。
儘管「在家工作」的趨勢尚未明朗,但也有媒體已經開始探討,即便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此間依然有工種與階層的差距。《大西洋週刊》的報導提到,「在家工作」的好處更多是落在那些本來就在高營收企業裡的高收入員工,以軟體工程師為例,他們的工作只是換個地方做一樣的事,並領一樣的薪水。此外,那些位處市中心的商辦房東或是商家將會因為上班人流減少而受到衝擊,進而改變城市的樣貌。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中國大陸,2020年初,COVID-19 在大陸爆發,對中國遠端工作人口的滲透率起了很大的作用。截至 2020 年 2 月 3 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辦公平台「釘釘」有超過 1000 萬家企業,近2億人用此軟體進行線上辦公。另外,市場分析公司億歐智庫則整理出一份數據,顯示三月期間,全中國有1800多萬家企業、超過3億人選擇在家工作。這些數據都遠遠大於過去幾年。
台灣情形:一份初步的調查
在台灣,在家工作的情況又是如何呢?迄今,尚未有任何學術單位進行正式研究。不過,自5月23日開始,一份名為「企業防疫政策普查」計畫製作了一份問卷,在台灣知名論壇PTT與各大科技工作相關版面,以人際關係方式擴散,試圖調查各企業是否確切落實企業防疫政策,或是如何落實。截至 5 月 31 日為止,這份問卷一共累積 了5424份回應。這份問卷也在六月持續收集勞工意見,並加入同一Google 帳號只能填寫一次的規定,增加數據嚴謹程度。
此一問卷的資料公開,已經獲得多家媒體轉載、報導、引用,端傳媒與數據分析顧問公司 Precoo 就此問卷資料進一步分析。端傳媒將問卷結果聚焦於疫情比較嚴重的北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新竹市),並將回應員工的所屬公司,徵詢行政院主計處意見後,以行業統計分類的標準進行分類。最終扣除掉無效問卷,一共有 4336 份有效問卷,當中有 1699 間企業的員工進行回應。
由於此份問卷是採取人際網絡的方式擴散,取樣過程中,不免會相對聚焦在特定產業,造成樣本誤差,另外不同公司也因回應數量,回應員工所屬部門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以上皆為本問卷可見之限制之處。但本問卷已經是台灣疫情爆發以來,唯一一份大規模訪問企業員工在家工作情形的問卷,依然可以就產業的居家工作情形,進行初步的概況描繪。而問卷的侷限本身,亦可以為下一步研究提供建議。
首先,我們先來追蹤,在台灣宣布三級警戒後三週,人們移動的趨勢有何變化?
「Apple 移動數據」的資料主要是計算所選國家或地區、次行政區和城市的「Apple地圖」導航要求數量,並以 2020 年 1 月 13 日為基準點,凡是接續的人流量高於該基準,皆以大於 100 表示,反之,小於該基準則是以小於 100 表示。
結果顯示,自 5 月 15 日台北市、新北市宣布升三級警戒至 6 月 11 日,全台灣的人流都出現明顯降幅,此後兩週的人流則保持在相對平緩的曲線。
北北基桃因地理位置相近,原先就有許多人是在台北市工作,但居住地在新北、桃園、基隆,因此週間因為工作通勤出現人流反彈的狀況則更為明顯。
至於作為科學園區的新竹市,因主要是積體電路、電腦及周邊設備、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的所在地,其人流狀況與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北北基桃明顯不同。整體人流的絕對值高於台灣整體,以及北北基桃,也顯示整體的移動需求。
不過無論是北北基桃、新竹市,乃至於全台灣,人流明顯從 6 月 4 日開始出現明顯爬升。
若將 Apple 的數據交叉對照 Google 人流數據也出現有趣的發現。Google 人流趨勢報告主要根據開啟 google map 定位記錄設定(預設為關閉)的使用者,經匿名和匯總後產生。不同於 Apple 純粹以總體數量為分析,而是進一步以場所作為區分,細分各場所人流下降情況,數據以 2020 年 1 月為基準點,觀察全球人流的變化情況。
從 5 月 15 日升三級警戒以來,前往「住家」、「日用食品店與藥局」的人流幾週下來還是保持一定高點,至於「工作場所」的人流,除了前兩週有比較明顯下滑,接下來幾週幾乎沒有太大的降幅,而整體的降幅也不如其他場所,像是大眾運輸、公園等場所高。此外,從整體趨勢也能看出,週間、週末的人流差異明顯,而週末結束後,週一的人流明顯上升。確診者居家隔離、市場人流的管控、工作造成的移動與群聚,成為三個最有可能的疫情破口。
減少「上班」造成的風險,是防疫重要關鍵
從許多傳播案例皆可發現,工作場所的群聚,具有極高傳染風險。比方說,台灣苗栗縣在今年六月初爆發電子工廠的群聚感染案,18 天內,追蹤 8 間工廠,累計 471 人確診,其中又以京元電子的確診數最多,共 342 人確診。
即便是 5 月 22 日經濟部長王美花已經先行公布「企業防疫指引」,呼籲各企業盡快進行分艙分流,減少非必要人力到公司,但隨後爆發的電子廠的群聚事件無疑點出「分艙分流」的現實困難。
當然王美花也有提及台灣本地企業實施防疫政策的難處,表示台灣製造業是全球重要的供應鏈,落實防疫的同時得確保產能,「坦白講,現在這個時刻因為每家公司狀態不同,無法強制公司要怎麼作業。」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於今年二月所公布的「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2020年各產業的GDP產值,製造業以 31.72% 位居第一,其次是其他服務業佔 31.26%,接著是批發零售業佔 15.3%。不光是 GDP 產值,目前台灣一共有一千一百多萬名就業者(不含移工),當中製造業就佔了兩百八十五萬人,高達四分之一,說明製造業在台灣社會的主導地位。
一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很大程度影響民眾在家工作的落實程度。
能有效進行遠端工作必須具備三大特徵,高度數位化、具備分離性與靈活度。通常這樣的特性更常出現在那些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產業。
反之,製造業更偏向人力密集的集中式辦公,在生產產線上也時常需要人力操作機器,確保產能不中斷,在家工作或分艙分流的靈活度,相對較低。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台灣政府宣布升至三級警戒時,許多企業幾乎都無法快速落實分流政策。
根據這份「企業防疫政策普查」問卷結果顯示,在疫情爆發的第一週,「不能在家工作」佔比為 28.53%;分流在家上班佔比為 23.48%;開放自由在家上班的則為 21.77%。光是前兩者的就超過一半以上,顯示台灣企業難以完全落實在家工作。
此外,本問卷也有請員工針對所屬公司的防疫政策進行評分,滿分 5 分。在回應數最多的前十名產業中,平均分數排名最高的是「資訊服務業」3.939 分,其次為「廣告業及市場研究業」3.673 分。而平均分數低於問卷的總體平均 2.6 分的則有「零售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融服務業」、「專門營造業」。
實際上,不能在家上班比例高的產業員工,對公司的防疫評分多為低分為主,反之開放自由在家上班的則予以高分。這也說明,那些以互聯網作為基礎,並且在實體建置成本耗費較少的產業,通常能獲得更高的評分。
若進一步細看不同產業的居家工作狀況,會發現在本份問卷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批發業」、「金融服務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的「不能在家上班」比例都偏高。其中單看電子業(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與「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也是明顯高於其他企業。
問卷裡的員工最常反應的問題,多半是所屬企業沒有事先應對疫情的措施,導致三級警戒之後,分流的情況混亂,顯示許多企業幾乎沒有制定在家工作的指引或是應對措施,也有部分員工反應老闆明顯對於在家工作的不信任感,認為員工在家就等於偷懶。
事實上,通過這次因疫情而被迫大規模居家工作的「實驗」後,不少人也認為,台灣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社會,所衍伸出的特有工作文化,像是長工時、打卡文化、非得見面開會等特質,以及老闆對於「沒見到員工、便擔心他在偷懶」的直覺反應,都是導致企業防疫措施可能無法落實的原因。
然而,若再深入細究問卷,可以看見更多比「製造業體質較無法在家工作」更細膩的議題。這份問卷所做數據,自有其侷限,但從這「侷限」出發,仍可看見不少台灣企業防疫政策的問題,甚至管窺各企業近年來在台灣仍保有多少實體製造部門、或者已經以研發與管理部門為主。若是前者,WFH的難度自然大大提高,反之則否。
以龍頭企業台積電為例,在台灣的三大科學園區都仍設有晶圓廠,部分工程師與產線人員必須在線上顧機台,在家工作的幅度,相對受限。在問卷中,台積電員工的匿名回答,亦可展現此一景況。
有員工指出,台積電員工雖然被分為「紅、藍軍」分組上班,但實際上分組並不確實,許多部門仍並不允許WFH,或者公司內部的「(工作)系統權限不會開,(在家工作)只能收信,進度如果做不完,考績就會變差,分紅就會減少,等於變相禁止WFH」,指台積電內部仍存在防疫隱憂。
對此,端傳媒特地徵詢台積電對員工意見的看法、也請公司說明當前防疫措施。台積電公關部回應,自5月19日起,公司即啟動分組營運模式,各組織將依規劃與工作屬性執行分組分流與居家辦公,餐廳與其他廠內商店,也以梅花座、分時段入場方式進行防疫。
台積電公關部說,針對這份問卷內員工抱怨台積公司的部份,公司有持續密切注意疫情發展、並滾動式調整(指隨時檢討調整)防疫相關措施,據了解,「(問卷內)反映狀況如今皆已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台積電的核心產品「晶圓」(製作晶片 / 芯片的材料),原本就在無塵室內製作,有員工批評,疫情嚴峻時,台積電仍有副總級管理人員要求員工進無塵室工作,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台積電也對此特別回應端傳媒,在他們看來,「在無塵室內,由於環境之安全性及同仁防護措施完整,以及考量工作內容性質,較無一般情況下嚴格控制社交距離之必要。」
確實,晶圓廠的無塵室內特殊的生產環境,理應使傳染機率大大下降。不過,也並不保證萬無一失。根據台灣經濟部工業局發佈的「建議企業強化分艙分流作法」當中便提醒,因為無塵室仍設有「休息室」讓不同人員輪流休息,無塵室仍必須讓員工分組錯開休息時間,清洗、消毒口罩等耗材拋棄也必須做到確實。無塵室本身的換氣頻率,也要維持每分鐘1次的頻率等。若台積電員工所指「無塵室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場景,也發生在休息室,就仍有機率成為防疫破口。
另一台灣指標企業鴻海,近年來「兩地研發、三區設計製造、全球組裝交貨」的經營方針下,在台灣以研發、管理部門為主,在問卷中,收到鴻海員工投訴的比例,並不算高。
而在問卷數高於 20 份、員工評分的級距落差較大的公司中,除了台積電之外,另有知名代工廠緯創,其在台灣幾乎沒有工廠,廠區設在中國大陸,但仍有不少員工投訴,緯創在疫情爆發後的種種措施,並不符合防疫標準,使員工人心惶惶。
舉例而言,緯創雖有分流政策,但仍「有主管要求同仁違反規定,任意更改組別輪流進公司上班,讓分流失去意義」,或者園區傳出確診時,依舊要求員工進入危險區域上班。
對此,緯創公關暨行銷企劃處周文玲回應,公司自5月18日起便啟動分流管制,雖然還針對「維持一定運營暨必須使用公司設備進行工作者」採分組分流,以確保企業持續運作,除此之外,「70%以上的同仁都在家上班」;園區傳出確診時,都採取比中央指揮中心更嚴格的標準來管理,「除中央指揮中心的隔離規定外,公司都會再延長一週,讓同仁可以居家上班以維護其個人暨家人的安全。」
另一間知名的代工廠和碩,亦針對問卷中員工批評做出回應。和碩表示,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公司便開始實施人流控管,量測體溫,每日請員工填寫健康管理調查以監測員工健康狀況,同時亦擬訂異地備援相關計畫及配套措施。在2021年五月後,和碩也按照原定計畫實施分流演練,保證員工有「選擇在家辦公以及給予請假的彈性」,也以問卷調查居家辦公所需的設備需求,進行系統升級。
此外,和碩特別強調,公司有與醫療院所合作,提供員工專用快速抗原篩檢站,以保障員工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在苗栗竹南爆發移工疫情的力成科技(超豐電子母公司),在這份表上有 9 位員工填表,雖然對公司平均滿意度分數是2.4分,低於問卷總平均2.6分,但9位員工全部回應為「有條件在家上班」。一位業界人士分析,這或許是因為這份問卷以中文寫成,「填表的多是台灣籍的管理層,所以可以在家上班,基層移工並不會來填寫此份問卷。」
以本問卷中員工填寫數最多的「廣達電腦」來說,5 月 23 日確認一名員工確診,隔天企業宣布員工在家上班。不過,到了 5 月 29 日,廣達卻發公告表示,將在31日恢復全員在公司上班,不分流,並說會加發員工口罩、調整公司內部工作動線以因應疫情。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學校也宣布在家上課,導致市場上對筆電、平板等產品的需求量增加,有通路商就表示,因為疫情關係,全球的筆電、平板電腦的供需本來就很緊張,現在台灣的這波疫情使得內需增加。無論是台積電、緯創、和碩與廣達,都是在全球對3C產品熱潮下,需求大旺的公司,各企業莫不希望好好把握住這次機會,所以不會讓產能輕易鬆懈下來。就連爆發出嚴重移工疫情的苗栗竹南京元電子,亦在短暫停班之後,宣布疫情獲得控制、提前復工。
另外,一名業界人士也分析指出,許多企業不想讓員工在家工作的原因,是擔心資安風險,「但平日資安做得差的企業,即便員工待在公司,也照樣可以把資料拷貝出去;反之,如台積電、鴻海這種龍頭企業,即便你在家工作,也有很多加密措施,讓你沒辦法外流公司機密。」這名業界人士指出,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各公司檢視自家的資安規格是否今得起考驗。
交叉分析之下,這份問卷的貢獻,可謂留下疫情爆發第一週眾企業的防疫措施群像,也在侷限之中,照見不少未來有心研究者可能的調查方向:
首先,除了公司總部所在地,亦可調查員工所在的廠區位置,方便了解同一企業的各廠區、各部門是否因工作性質(究竟屬研發、經營管理或生產)不同,而在WFH上產生不同難題。此外,亦可增加英語問卷,有利於外籍工作者填寫,而企業究竟屬於本土企業或外商,也應列為問卷調查項目之一。如此一來,這份問卷除了可以作為「疫情時在家工作」的實情調查,亦可成為台灣產業生態普查、看見台灣作為「世界晶片製造重鎮」工作現場面貌的一次機遇。
(本文數據分析部分與Precoo公司合作進行)
(特約撰稿人江懷哲對本文亦有貢獻)
倒數第三段「『今』得起考驗」應為「『經』得起考驗」。
生產設備都在工廠裡,各金融分行零售店面也都要有行員店員,大眾運輸也要保持一定服務,除非停工停業,不然本就不可能全都在家上班
本文是以產業的居家上班來調查,個人觀察這次防疫措施,影響最深遠的應該是校園學習的改變,不知道端傳媒是否會將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學校)自5月18日開始實施停止到校學習做一份調查報導?很期待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