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拒絕自洽就是我的自洽」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6-25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fengyuqingluan,回應《端問答:討厭中國不自由與不民主的大陸居民,你的生活如何自洽?

並不準備代表多少大陸人。單純作為一個自由理想主義者講講。如果要錢,我在上海可以因為自己的特權過得很好。美國經濟是最好的,朋友卻都想到歐洲。

某些人未免太不在地了。我作為學習政治和傳播的學生,都不敢把幾百個國家並置在一起。日本有「地方自治」、德國的聯邦、美國特例的總統制和放任主義商業媒體市場和歐洲的公辦傳統…每個模式都截然不同。那麼何謂普世價值?當然不是窮盡所有的研究者才能判斷。數年來,清理低端人口、岳昕、端點星、以各種筆法曲解轉載新聞、改歌詞、紋身打馬、系統性迫害性少數和跨性別群體、新疆疫情集體喝藥拍照、紅十字會統一分配(二月的無政府狀態),最後都了無痕跡。

一個永遠在遺忘的地方,學者被迫說虛假的經不起論證的話,「歷史為統治者服務」登堂入室,呼籲關注勞工和少數群體的抱薪者被抓走。就算是一個奢華的豬圈吧,我不能漠視這些苦難,視之為代價。「以一種透明的方式面對我們的不完美,並以公開的方式解決」,不是企盼明君,這是我理解的自由。對我來說,不和解和為之痛苦是勳章,促使我做事,講真話,或者離開自救。曾經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面對苦難是2020年人的責任,拒絕自洽就是我的自洽。

2. 夜雪深狐,回應《端問答:討厭中國不自由與不民主的大陸居民,你的生活如何自洽?

本人是大陸某農村的化學教師。去年被校長哄去做政教主任管學生德育。說實話,我不覺得專制就一定不比民主差了。沒有哪一種制度是毫無缺點的。劉慈欣好像說過中國不需要民主,更適合專制制度之類的話。對此我是認同的。專制下的中國,如果崇拜的人物,心中的信仰都是一致的,那勢必是一個團結且強大的國家。有時也在想,如果當時少讀點書,也許會更接受共產黨,可是書讀多了,更會追慕思想之自由。而且求真務實才是我認可的生活,可是現在做政教,天天在那寫「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篇的材料,帶着學生一起造假,感覺生活越來越沒勁。也不願是這樣教導學生。總之過的很矛盾。知道很多東西要靠自己努力爭取才能追求得到的。可就是我做到校長,做到教育局長,我又有什麼能力去改變這個環境呢?可能只會使自己更痛苦,當然了,連入黨申請書都沒有寫的我連校長也做不了的,只能一直在底層混着,也想着離開體制,假的東西可以少看一點;可是跳出這個圈子也不懂自己還能做什麼。

3. madlex,回應《多起隨機傷人事件後,網絡迷因「張獻忠」為何被全網封殺?

記得之前有親共分子喜歡把 whataboutism 放在嘴上,現在倒是出了一個言必稱美國的親共分子來表演給眾人看了,實在可笑。不過端傳媒現在能吸引到五毛來課金,證明其地位得到了重視,需得先恭喜一下。

個人認為,「張獻忠」的講法,可以反映出兩個問題。首先,是社會秩序瓦解崩潰的問題。中國社會目前的結構是,一個號稱要領導一切的黨,直接對接到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絕少有橫向的堅固聯係。此類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之中,個人除了政府之外,是絕少有救濟或是緩衝矛盾的途徑。當經濟下行,政府由於各種原因越來越缺乏解決問題之資源,反而將資源投入維穩之時,無所適從的受害者很容易走向絕望之路。其次,是對旁觀者「中國為什麼這麼安全」之心理衝擊。共產黨一直著力於構築一個包辦領導一切的大政府神話,每日拎其他國家的「水深火熱」來襯託國內的太平。若惡性事件重大到無法掩蓋之時,旁人之前有多相信此一神話,現時所面臨的破滅感就有多嚴重。除非他們能接受,共產黨政府並非如其所講那樣萬能,否則,必然會產生類似之疑惑:「上帝是萬能的嗎?為什麼萬能的主不能防止這種慘事?」

當然,有人會問,為何外國發生殺人慘事就不算「張獻忠」。因為自由世界政府一早就講明不是你的家長,社會秩序的維持是要政府,公民社會之中的共同體,公民自己等等多方一併參與。此等權責平等之關係,親共裙腳仔估計是不明白的。

4. ObserverZ,回應《最後一夜,像有雙手捂著你嘴巴:記者、讀者、賣報人告別《蘋果》

信仰共產主義學說一定要覺得蘇聯是人間天堂?

20世紀初的歐美左翼知識分子早就走過這條彎路了。我不否認你說的那種人確實存在,十年前內地也有很多人借嚮往民主之名,行吹捧強權之實。但那終歸是物質的一種表現,不要把子虛烏有的成見加諸於全體端的讀者之上,自己畫個靶子自己打。

為什麼要談論民主?20世紀的蘇聯製造了那麼多饑荒、清洗、屠殺,較之同時期的美國更甚,為什麼我們在21世紀還要談論馬克思的社會願景和勞工權益?

理由很簡單,我們相信人的平等和尊嚴不僅可以實現,而且必須實現;正如同我們認為民主和自由對於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有美好的期望並不影響實際作為。

為什麼要悼念蘋果日報?

像我在下面說的一樣,我認為以一般國家的國安法為標準,蘋果確實應該接受法律審判。但是,很多人,包括我,在此處悼念的不是蘋果的死亡,而是那個曾經被(你天天掛在嘴邊的)斯諾登認可的「亞洲新聞傳媒之都」的死亡。

5. EricChan,回應圓桌話題《港府要求參選東奧運動員簽署文件,承諾不能將政治信息帶到賽場上,你如何看?

奧運會自誕生之初就是一件政治到不行的事情,國際奧委會強行把政治與體育分開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更不要說「不允許運動員借賽場作政治表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表態。最起碼中國這麼多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感謝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時,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從來沒有走出來批評說運動員不應把政治與體育混淆的,反倒是中國運動員不說感謝國家感謝黨才是令人嘖嘖稱奇的新聞。而建制派議員這群忠誠的廢物為了邀功故意在立法會質詢政府、發出倡議,倒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提醒國際社會這個政府是如何不得民心了。

6. User0000,回應圓桌話題《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國文必修改為通識失敗,你如何看大學國文教育之必要?

這看似只是一個選項,實際上就教育和社會運作的影響,這一個選擇背後存在複雜的意義。而決策者自身也未必意識到當中的複雜。

就教中文的教學來看,其意義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探索型的深入瞭解中文和文學創作,一種是應用型的培訓用於社會日常公文的技能。我們有讓學生有機會選擇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文字創作,抑或選擇練習文字相關社會技能嗎?還是我們只是試圖將自己的幻想通過「政策」和「制度」強加於其他的社會成員身上?

從教育來看,學生對中文的興趣得到培養、得到肯定、得到支持了嗎?還是說我們只是訂立了某種「社會成員證明書」的標準,至於他們不論是否對課程有興趣都必須參與並達到某種程度的成績?對於那些本來有興趣的學生我們有提供幫助、協助他們探索這一知識並學到更多嗎?對於那些本來沒有興趣的學生,我們有提供機會讓他們感受這種知識的探索,並讓他們可以選擇參與更多嗎?還是說我們僅僅是在利用身爲長輩的權力將他們塑造成我們喜歡的模樣?

這樣看來,我們將所有的東西綁定到一個課程是有問題的,我們「獨裁式」的教育是有問題的,我們消滅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是對社會有害而無益的。關鍵在於「教育」而不是「教學」,讀《禮記》關於教育的篇章,學習的興趣排在首要,積極參與討論排在其次,教學在其中只是一種分享的方式。

那麼是否選修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根本就沒有這一科,人們還會創造它出來嗎?人們如果不依賴「學科」和「教學」,人們會如何學習它,我們會如何傳授它?

7. 好格等、c_c,回應圓桌話題《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國文必修改為通識失敗,你如何看大學國文教育之必要?

好格等:相當認同這個廢國文必修課的理由過度功利主義思維一論。是希望大學只要作個訓練工作機器人的工廠嗎?

講真的誰不希望能用入時的角度去認識自己的文化底蘊,不僅開的了有內涵的玩笑,那些古人曾經用自己的語言曾發出的感嘆,難保不會在往後人生的某一刻為我們點亮什麼。 我是完全不記得當年國文修了什麼,只記得因爲家裡住的遠,某次帶著早餐遲到進教室被一種鄙視的態度羞辱了幾句。想想那老師大概也覺得委屈吧,被迫面對一堆根本沒意願來聽的學生。

我想國文必修課的問題是在於古文該怎麼教,而不是該不該學古文。不過有多少教授是因為填鴨了一輩子才會作教授的,很難要求他們不把時間花在說文解字。但如果現在的制度搞的老師學生都不開心,那又是何苦呢。

c_c:@好格等: 為什麼台灣文化底蘊只有中文(不是國文,早就沒有這種稱呼了),而且是只有中國古文?

或是只有缺少了中國古文就是「訓練工作機器人」?

況且,與你有相同價值與美學偏好,認為自己文化底蘊是中國古文的人自然會去尋覓、選修,廢必修並不會讓你無法修課,只是讓不認為此的人不必被強迫修課,不是嗎?

好格等:@c_c:您好!

我想我指的文化底蘊是「華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話,語言語文化的來源。畢竟目前台灣的書寫系統還是華語,而當然華語也只是底蘊之一。

必修國文和訓練機器人不是因果關係。我指的是「以功利主義思維為理由來廢國文課」,某種程度上就是以「大學要教職場上有用的東西」的基礎來論述,這才是問題所在。

對我來說教育的意義在於啟發,把本來沒有管道取得或是對方「(還)沒興趣」的事物帶給彼此。要開始有興趣,常常得要有個「機緣」入門。所謂的「自然」常常也是一路的機運與制度使然,可能是義務教育,可能是家庭成員、朋友或 YouTube 影片。如果什麼都有興趣再修的話,我們何必要修體育課呢,熱的要命又不是每個人都對運動「有興趣」。就是因為體制希望以群體之力來提供啟蒙的資源,並相信這樣的安排是有機會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正面影響。

不過我談的也都是理想,正如我上述提到的,我自己修必修國文時的經驗很差。我是認同必修國文有其價值,但也認同現在的課程內容的確給老師和學生帶來負擔。大學該做的是因應這樣的反映來調整課程取向和內容。

8. stulowski,回應圓桌話題《中國藝術家宋拓涉偷拍五千女生並以相貌排序作展品引爭議,藝術的底線何在?

lowendanonymous:藝術的作用是通過個體精神具象化推動集體文明進程,換句話說試探和重設道德邊界屢見不鮮,再直白點就是真正的藝術創作者大多不是什麼正常人。但究竟是失常在先繼而創作還是為了創作故意失常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清楚。

不滿意其人其作的不妨先想像一下全線政治正確的創作生態環境。再決定自己要站哪邊。 有人因為顧城殺妻而不再讀他的任何詩歌。也有人為此更加入迷。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必互相為難。

FF193:@lowendanonymous:先假設藝術如你所言,是「通過個體精神具像化推動集體文明進程」,那這件作品只推廣了偷拍,只鼓吹了以外貌來把女性排名,對「文明進程」有何益處?有什麼藝術價值?

更大的問題是,這件「作品」很可能傷害到被偷拍的女生,尤其是是青春期的女孩子,本就比較敏感,而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期,這件作品會令被偷拍的女孩心靈受創。

全面「政治正確」以致失去創作自由,和肆無忌憚地以「藝術」之名去傷害他人,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空間,不是二擇其一的。正如,為了保護兒童而禁止「藝術家們」拍攝兒童色情電影,並不代表那地方失去創作自由。

另,不太同意顧城的例子,人家的詩歌並沒有歌頌殺妻吧?創作者本人有道德方面的問題,和作品本身有道德方面的問題,是兩回事吧?

lowendanonymous:@FF193:

1)無需假設,我所言是黑或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黑與白組成了整體,整體的每個部分都不可分割。

2)與其說這件作品「推廣」「偷拍」,不如說它名正言順地把一個個體的孤芳自賞行為冠以藝術之名帶入大眾視野並且成為話題。共同完成這件作品的不僅僅是偷拍者與被拍者,還有我們每一個人。要說意義,我們兩個毫不相干的人為此交談就是一部分意義。

3)禁止製作兒童色情電影是法律,不以偷拍作評他人彰顯自我是自覺。知法犯法鋌而走險者只棲居於法內之地。自覺唯有自己覺察。 色情電影業發達的地區會使用生理年齡已成年但外貌稚嫩的演員,作品的生產沒有違背法律,但服務的客戶卻在道德窪地。

一個地區不承認同性伴侶合法,這類伴侶就無法在該地區註冊。所以看上去,是乾淨清白零事故。實際上呢?能合法購買性服務還會存在非法交易和殘酷剝削嗎?

4)如果生活無論如何都會使人受傷,指望通過要求被善待獲得善待並不是最短路徑。如果要求被善待就能少受傷,世界也不會是現在這樣。此事件中,多個不想被偷拍的青春期少女被善待了,一個想要偷拍的青年男性就沒有被善待。誰有權利決定他們誰更值得?憑人數嗎?性別嗎?年齡嗎?人生閲歷嗎?

5)顧城作為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成年人,殺了照顧他多年經手他一切包括每行詩稿的妻子,他同時還是個被業界追捧的天才。讀者在知情後能否依然享受閲讀,是個人選擇。 作者與作品是否能夠互不相關,沒有標準答案。你設問的動機是由所答來強化你的觀點。只需要回到1):你我的觀點都重要卻也不重要。

9. ObserverZ,回應圓桌話題《中國藝術家宋拓涉偷拍五千女生並以相貌排序作展品引爭議,藝術的底線何在?

歐美攝影師常用「肖像權授權書」,街拍時和被拍者說明用途、展示照片、徵求許可。內地法制意識尚有欠缺,私以為此事本身無甚複雜,明顯侵害他人肖像權,即使《民法典》出台之前也不正當。

關於藝術的邊界,我傾向於用「自由」和「平等」兩個概念去解釋。

「自由」即「免於自身正當權利被侵害的自由」,這裏的「正當權利」一般指肖像權、姓名權、人格尊嚴等普遍認可的自然權利,並非就特定法律而言。越過這條邊界,即無正當藝術可言。

相對複雜的是「平等」,就比如之前圓桌裏面提到過的Disney公園中王子親吻公主的表演。

當然,這種對道德禁忌的解釋方法是有明顯缺漏的。它不能解釋什麼樣的藝術是可以被廣泛認可的,但是,它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所謂「藝術」是一定不能被接受的。

10. 好格等、第十一個觀察者、Wessy,回應圓桌話題《中國藝術家宋拓涉偷拍五千女生並以相貌排序作展品引爭議,藝術的底線何在?

好格等:藝術家不必正確,但肯定不能無恥。

第十一個觀察者:無恥是一個道德性的評價,這裏就衍生出誰能定義道德的問題,如果在穆斯林國家,也許女性不穿黑紗就是無恥,但是這評價體系是正確嗎?

又比如把大便封入罐中,把馬桶送去展覽,或者把陽具插到旗杆上,或者故意該換一個車站的站牌導致使用不便,這算不算無恥,又是誰定義的無恥,在藝術領域,都可以討論。

Wessy:@第十一個觀察者:後續系統中縱使可激盪出深層討論或省思,但你的論點,是把那被偷拍、未事先得到有無意願一同為藝術奉獻(?)且承受群體評價的五千名女生的個人主體性,淹沒在所你所謂的更高層次定義道德命題中。

亦即,個人的主體獨特性,與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核心相牴觸時,個人到底要退至何處,才是應當?如果是要討論物化,那作者的表現方式可以有多種,當讓個人主體性退無可退時,作者選擇的表現方式應可譴責,而非草草一句藝術追求輕輕帶過。

好格等:藝術家也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人,沒有道理也沒有特權不具有道德敏感性。而對自己身處的社會中的道德敏感性是藝術之本,因為作品是要進入社會並產生「討論」的。今天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把別人的不把隱私當一回事、對社會觀感毫無意識,或只是基於戲虐或慾望來做事,最後引發的討論也沒有什麼前瞻性。您所提到在穆斯林文化中的創作,那是基於創作者對社會有個理想性而做的(無論是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希望拓展想像而做的,反觀偷拍與把陌生人的容貌排名,至少在我看來絕對不如把醫療垃圾裝進透明箱裡,重點不是陰莖陰道亦不是屎尿,是作品本身是打開了什麼,還是關上了什麼。然而,這樣做不是不行,但就不是個好作品,如此而已。無恥的確是一個華人社會特有的價值用語,你難保藝術家不是在求這個無恥之名。

第十一個觀察者:@Wessy:不想說太多,藝術家可以無恥,這是一個「存在」本身,至於他會不會在網上被人批爛或者因為性騷擾被抓進去,這是另外的話題。我在討論的是這個「存在」主義的本身帶來的一些事情,儘量就事論事,道德批判我可以擺到其他角度來批判,這兩者不衝突。

藝術領域反社會的其實……比想像中多,無論好不好,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客體」去看待,藝術要在政治正確之上或者藝術要為公序良俗服務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大眾劃出來的線,藝術家沒理由去遵守這種東西。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就是「我不贊同你做的事但是我承認藝術的自由」,這其實不矛盾,我承認他的藝術創作自由和我認為他可能有侮辱女性的嫌疑是不衝突的,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