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你可以畫給我們最好的火腿嗎?疫情下,全球藝術和博物館界的一場暗中革命

明明居家防疫,你卻可以跟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討論午餐,坐在第一排細閱表演者一顰一笑,再把身邊的防疫標語捐給奧地利博物館⋯⋯

 「Getty Museum Challenge」是向長期在家隔離的公眾招手,邀請他們搞笑cosplay名畫,以手邊日常物品模擬名畫中人物的打扮和場景。

「Getty Museum Challenge」是向長期在家隔離的公眾招手,邀請他們搞笑cosplay名畫,以手邊日常物品模擬名畫中人物的打扮和場景。 圖:Getty Museum Challenge

特約撰稿人 阿島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1-06-23

#文化生活#藝術#串流#疫情

全球疫情持續一年半,歐洲疫情比亞洲更嚴重,倫敦藝術市場的龍頭地位看去已被香港超越。世界文化之都倫敦,在今次疫情中成為沉寂得最長、最久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當畫廊和博物館在過去一年多尚斷續重開;表演藝術和集體觀看模式的文化場所如音樂廳、劇場、戲院等,卻自疫情第一波爆發,便和觀眾完全斷絕聯繫,對表演藝術行業造成災難性的打擊。

「分別439日,悠長的等待,我們終於重新能夠站在觀眾面前了。」五月的最後一周,倫敦泰晤士河邊藝術文化建築群「南岸中心」(SouthBank)的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Southbank總監Elaine Bedell破例在音樂廳重開後首場演出現身,向觀眾演講。建築群中的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也開了展。Southbank文化區——這個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主要參考之一,不止藝術場地開放,連帶附近的露天檔口、食肆相繼甦醒活躍,海濱遊人如鯽,聚到一起喝酒歡談。

大家想念擁抱實體藝術欣賞的體驗。英國國寶級畫家David Hockney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疫情期間所作的百幅寫生﹐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草間彌生裝置作品Lightroom,都在一日內售光大半年(至今年十月)的票。同時,經歷疫情,藝術業界對觀眾群拓展、觀眾體驗(audience building and experience)、藝術推廣上,也都有嶄新體會。

英國國寶級畫家David Hockney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疫情期間所作的百幅寫生。
英國國寶級畫家David Hockney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疫情期間所作的百幅寫生。攝:Paul Grover - WPA Pool/Getty Images

縱觀這一年半,全球藝術殿堂普遍走出白盒子,分別在節目策劃、作品收藏策略和電子化三方面,尋求長足突破,走向落地、親民,走入社會和日常。以下嘗試梳理疫情期間藝術與博物館界別發生的幾個重大趨勢,來看看這改革的契機,能走多遠?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