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刺殺小說家》:有人相信夢想,有人向現實妥協,但中間路線已消失?

再真誠的表達,有野心的寓意,《刺殺小說家》在這個春天,還是沒能討好整個市場中的任何一方?

《刺殺小說家》電影劇照。

《刺殺小說家》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魯西西

刊登於 2021-03-13

#中國動畫產業#刺殺小說家

春節過去月餘,春節檔電影依然在畫。是次大陸春節檔激烈混戰(年初一多達七部電影同時上映),《刺殺小說家》本來一直徘徊在第三第四之間,後來終於上升到第三位,在《你好,李煥英》與《唐探3》之後。上映一個月來,這部電影擁大陸票房近10億人民幣;另一「戰場」是在台灣,它曾在今年陸片來台十部抽籤名額中,幸運抽中第四名,半月前元宵節上映以來也有近350萬台幣的票房,雖然與10億人民幣差距甚遠,但相比以往陸片來台的遇冷常況,已被稱為在台「逆風翻盤」,突破陸片來台的「天花板」。

當然,和「李煥英」與「唐探」的紅火相比,《刺殺小說家》還是有些寂寞的。它不是熱熱鬧鬧的喜劇,不是大IP的改編或續集,沒有超級巨星或者頂流鮮肉擔綱,也沒有足以引發各類票房奇蹟的民族主義情緒加持⋯⋯甚至連片名,都被網友吐槽為春節期間「不吉利」,而且「小說家」聽起來似乎離普通觀眾的生活不可謂不遙遠。

實際上,這部電影也確實差點有另一個名字。導演路陽曾經考慮過將片名換成 「幹掉大魔王」,符合電影情節,也更上口,更燃,更直接。但最終原名還是被保留了。正如主演雷佳音所說:「我不希望我履歷裏有個《幹掉大魔王》,但我希望我的履歷裏有個《刺殺小說家》。」

對片名的選擇過程,似乎全景濃縮式地展現了這部電影的全部堅持與退讓,希望與失落,成功與失敗。作為近年來少見的、從嚴肅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華語商業劇情片,它以近乎不合時宜的宏大願景以及與之相稱的複雜敘事、深切寓意,試圖在華語片整體滑坡、觀眾欣賞口味日趨快餐化、審查標準愈發嚴厲且不定的當下,探索兼顧藝術性和商業價值的可能性。而它遭遇的兩極化口碑,和第一二名相比有欠火爆的票房也證明,這樣的堅持和努力註定是孤獨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