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悼念吳孟達?悼念港產老戲骨?還是悼念舊香港電影神話?

繞開政治層面,讓我們回歸一個港產老戲骨「出入三界」的基本自我修養。

2015年4月16日北京,演員吳孟達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2015年4月16日北京,演員吳孟達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攝: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朗天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3-02

#吳孟達#香港電影

香港資深喜劇演員吳孟達肝癌病逝,咸表哀痛。我們可惜一代綠葉演員之餘,有些人會覺得,又一個可以代表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人離開,益發感嘆舊香港煙消雲散,港產片獨特情懷不再。

事實上,吳孟達確是一個突出個案,因為他曾和很多有份締造香港電影神話的重要電影人合作,並且在合作的作品中比他們有更傑出的表現。例如在杜琪峯的《天若有情》(1990),他成功烘托飾演男主角「華弟」的劉德華,將對方「情深爛仔」的形象推上高峯,本人亦憑該片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榮銜,相反,劉德華則連男主角提名也沒有。

而他和周星馳的長期合作,更令部分評論人得出「沒有三叔,就沒有周星星」的結論。「三叔」是周星馳《賭聖》系列的大配角,每次聽見周星馳喚他「三叔」便會表現出手腳抽搐,胡言亂語或做出怪異行為的「先天性失控」。根據他之前的訪問,這種特別的表演方式,正是他為配合劇情、人物設定和對手演出風格,自己構想出來的。周星馳的「無厘頭」演出,往往在吳孟達襯托下,益發神采飛揚。例如《逃學威龍》(1990)裡,他和周星馳、柯受良、葉德嫻做的「審犯戲」,先與柯受良身體互動,自己一出手便被對方所制,要周星馳「接力」,一待周佔上風他便企圖再接力以顯威風,結果一再出醜;誰知待飾演女警司(他們上司,並對吳孟達飾演的角色有意思)出現,他迅即搖身一變,成為一出拳便可令柯受良受罪的「猛男」。這場戲,前半段旨在烘托周星馳這主角,同時表現自己角色的小人物性格;後半段則以反差突顯自己角色的複合性,同時製造取材自日本動漫《IQ博士》主角則卷千平的喜劇效果,一直被觀眾稱譽,傳誦多時。

他曾和很多有份締造香港電影神話的重要電影人合作,並且在合作的作品中比他們有更傑出的表現。

早一陣子,近年順利變身網絡意見領袖(KOL)的前影視才子蕭若元,跟香港年輕電影人游學修在Clubhouse和YouTube爆發舌戰,爭辯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這老掉牙的課題,前者主張香港電影過去的成就是特定天時地利人和下產生的結果,可一不可再;今天各種條件已經不存在,本地電影工業難再振興。蕭若元口中的「各種條件」之一,便包括吳孟達走過的專業之路——從電視台的訓練出發,逐漸培養出獨特的表演方式,用在電影上,得心應手。不少舊港產片演員,正好都是以一套結合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的演出訓練,自由「出入三界」。這一套方法,長期乏人標示分析,也許是時候藉悼念吳孟達,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