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吴孟达?悼念港产老戏骨?还是悼念旧香港电影神话?

绕开政治层面,让我们回顾一个港产老戏骨“出入三界”的基本自我修养
2015年4月16日北京,演员吴孟达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香港 电影 风物

香港资深喜剧演员吴孟达肝癌病逝,咸表哀痛。我们可惜一代绿叶演员之余,有些人会觉得,又一个可以代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人离开,益发感叹旧香港烟消云散,港产片独特情怀不再。

事实上,吴孟达确是一个突出个案,因为他曾和很多有份缔造香港电影神话的重要电影人合作,并且在合作的作品中比他们有更杰出的表现。例如在杜琪峰的《天若有情》(1990),他成功烘托饰演男主角“华弟”的刘德华,将对方“情深烂仔”的形象推上高峰,本人亦凭该片获颁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荣衔,相反,刘德华则连男主角提名也没有。

而他和周星驰的长期合作,更令部分评论人得出“没有三叔,就没有周星星”的结论。“三叔”是周星驰《赌圣》系列的大配角,每次听见周星驰唤他“三叔”便会表现出手脚抽搐,胡言乱语或做出怪异行为的“先天性失控”。根据他之前的访问,这种特别的表演方式,正是他为配合剧情、人物设定和对手演出风格,自己构想出来的。周星驰的“无厘头”演出,往往在吴孟达衬托下,益发神采飞扬。例如《逃学威龙》(1990)里,他和周星驰、柯受良、叶德娴做的“审犯戏”,先与柯受良身体互动,自己一出手便被对方所制,要周星驰“接力”,一待周占上风他便企图再接力以显威风,结果一再出丑;谁知待饰演女警司(他们上司,并对吴孟达饰演的角色有意思)出现,他迅即摇身一变,成为一出拳便可令柯受良受罪的“猛男”。这场戏,前半段旨在烘托周星驰这主角,同时表现自己角色的小人物性格;后半段则以反差突显自己角色的复合性,同时制造取材自日本动漫《IQ博士》主角则卷千平的喜剧效果,一直被观众称誉,传诵多时。

他曾和很多有份缔造香港电影神话的重要电影人合作,并且在合作的作品中比他们有更杰出的表现。

早一阵子,近年顺利变身网络意见领袖(KOL)的前影视才子萧若元,跟香港年轻电影人游学修在Clubhouse和YouTube爆发舌战,争辩香港电影是否已死这老掉牙的课题,前者主张香港电影过去的成就是特定天时地利人和下产生的结果,可一不可再;今天各种条件已经不存在,本地电影工业难再振兴。萧若元口中的“各种条件”之一,便包括吴孟达走过的专业之路——从电视台的训练出发,逐渐培养出独特的表演方式,用在电影上,得心应手。不少旧港产片演员,正好都是以一套结合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的演出训练,自由“出入三界”。这一套方法,长期乏人标示分析,也许是时候藉悼念吴孟达,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了。

《少林足球》吴孟达的演出。
《少林足球》吴孟达的演出。

我们知道,假如要追溯七十年代至千禧年间香港影视演员的表演方式源头,自然会提到钟景辉。钟景辉七十年代在无线电视(TVB)设立艺员训练班,八十年代又协助成立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好几代香港影视及舞台演员均出于他门下,吴孟达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第三期,和周润发、卢海鹏是同学,比杜琪峰、任达华还早一年,渊源上堪称King Sir弟子。

吴孟达走过的专业之路——从电视台的训练出发,逐渐培养出独特的表演方式,用在电影上,得心应手。不少旧港产片演员,正好都是以一套结合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的演出训练,自由“出入三界”。

然而,是弟子未必是高足。我们都知道吴孟达是“老戏骨”,但“老戏骨”未必演技出色。钟景辉的最大贡献是在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引入了他留学美国学晓的“方法演技”。这种由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建立的演出系统,训练演员完全融入角色建立角色性格,带有浓厚的剧场文化,本身是因应戏剧逻辑及需要而出现的,但七十年代的香港胜在自由放任,没有什么不可以;大家著手弄一家无线电视台,要自家制作剧集,著演员们就以舞台剧的方式演出,然后以最简单的摄影机位置拍摄下来,组合、剪接,有何不可?拍摄多了,制作人员和演员建立了默契,演员熟习了固定机位和影机框框,再根据形体上的自我评估,回应监制、编导的指导、要求,慢慢建立了同时适用于舞台和电视的演出方式。吴孟达正是在无线电视工作的十多年间,逐渐“修成正果”,但他一直并不擅长控制脸部细致表情、表达复杂情绪,同时呈现不同心理层次的内心戏,他的“老戏骨”,勿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的:

第一,走位。舞台和电视剧都强调走位训练,舞台是配合灯光、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布景之间的空间转换,电视剧则特别重视摄影机位置和影框。“老戏骨”就是那种导演一叫“埋位”,便可自动进入拍摄空间,并且让自己被拍摄的部位进入影框特定位置的熟练演员。电视剧的制作流程比较紧张,台前幕后通常务求在最短时间内拍摄最多场景,因而那些电视台出身的演员转入大银幕拍摄时,每每更能符合赶进度的剧组需要,间接有份造就以拍摄效率闻名于世的香港电影特色。

《破坏之王》中吴孟达的演出。
《破坏之王》中吴孟达的演出。

吴孟达正是在无线电视工作的十多年间,逐渐“修成正果”,但他一直并不擅长控制脸部细致表情、表达复杂情绪,同时呈现不同心理层次的内心戏。

例如《破坏之王》(1994)那场著名的收生戏。吴孟达饰演骗外卖仔(周星驰饰)学功夫的“魔鬼筯肉人”,拍摄场地是空间有限的筋肉人休息室,摄影机先仰镜拍摄上书“中国古拳法”的大海报,吴孟达从影框右边入镜,观众先看到他背部,待他转过身来说话刚好占著右边三分一的画面分割位,恰到好处。念完一段台词他向画面右边跨出一步,方便剪入他跛足的特写镜头,才退回来坐下从桌底展露他跟李小龙和成龙“合照”的合成“威水”照片。放在周星驰背后的影机拍摄连肩镜头,有一轻微的横移运动,吴孟达的动作与之配合得妙到颠毫。之后便是他连串肢体表演,展示他可教授的厉害功夫(包括铁砂掌、铁布衫、血滴子和电光毒龙钻),去到反高潮的咸蛋超人死光及作弊的掌碎木桌,过程一气呵成,充分显示演员对狭窄空间掌握的敏感程度。

第二,即场反应。舞台演员作独脚戏时要留意现场观众的反应,即时回应,调整演出的幅度、节奏和细节内容,与其他演员作对手戏,更要时刻因应对方的表情、动作和念白作一来一往的配合,因此才有这个演员和那个演员“擦出火花”、“产生化学作用”等等形容词。移到影视来,即场的要求因剪接及重复拍摄而有所降低,但港产“老戏骨”的胜场正好是保留了这个能力,因而在他们参与的影视作品中屡有惊喜表现,尤其适合喜剧里幽默喜感的传达。吴孟达的同学卢海鹏便以名为“爆肚”的即兴演出称著,擅于临场突然发挥,对手亦每每视之为挑战,以能“接招”、应对,产生接续的互动为荣。吴孟达电视台时期长期参与像《欢乐今宵》之类的综艺节目,和卢海鹏等对手培养出来的演出技巧,为他日后的电影喜剧表演方式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新扎师兄》吴孟达的演出。
《新扎师兄》吴孟达的演出。

“老戏骨”的做法,就是擅于利用这个配角位置,令主角更形瞩目,同时令观众产生港产片的特殊类型快感,这种快感,部分评论会以“过瘾”形容之。

第三,内心戏的转换。如前说,就方法演技而言,吴孟达的水平并不太高,但“老戏骨”之为“老戏骨”,就在擅于掌握典型,用复合的模仿有效地应付需要。吴孟达最初受关注的作品首推《新扎师兄》(1984)里饰演叶Sir,不少资深观众现在一提起他,立即想起剧集里他威严认真的外表,以及背后埋藏,对学警的关怀之心。吴孟达处理这个角色,并非利用某些场景把内心的情绪层次呈现出来,而是袭用外国影视不少教官的典型形象和动作演绎,方便观众联系想像,然后抓住一些讲心底话的处境,直接传达信息。这是很聪明的转换。至于肢体动作及夸张表达比内心戏更重要的喜剧,更有利演员作基本承袭,加入细致个人元素的典型转换,吴孟达可谓此中高手。

第四,极限考验。港产演员的演出特色,几乎可以用他们为了达到效果“可以去到几尽(可以去到怎样极端)”去概括。那不止于搞笑,但非常有利搞笑,就是无畏将自己身体和脸容扭曲、不怕破坏固有形象,不介意品味的高低、是否反智,是否有艺术性,总之为了演出,尽量把自己的能力推到极限,既考验自己,也考验观众的接受程度。吴孟达的影视演出生涯里,不乏涂污自己,衣不蔽体、接受丑陋恶心的持技化装的情况。假如是像刘德华这样的主角,心理包袱不免存在,但被视为陪衬的绿叶演员,自然可以去到更尽。“老戏骨”的做法,就是擅于利用这个配角位置,令主角更形瞩目,同时令观众产生港产片的特殊类型快感,这种快感,部分评论会以“过瘾”形容之。

总而言之,吴孟达代表了一整代的香港影视演员,他们运用在七、八十年代电视台演出摸索出来,结合剧场和电视的演出方式,施于电影制作,不扮高深,只求传真,强调互动、配合,不惜“去尽”,协助缔造了旧香港的电影神话。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文章第三段有錯,不是1990的《逃學威龍》,應該是《逃學威龍2》(1992)。

  2. 网评员今天下午才上班吗?

  3. 有条有理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