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腳下的征途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1-16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油煎鋁罐、Wessy,回應《假作真時真亦假:人們為什麼相信假新聞?事實核查有用嗎?

油煎鋁罐:「而是要提升信息環境的整體公信力,牽涉的就必然是更深層次的社會整合和改革了。」其實更嚴重的現狀是各個群體之間的嚴重割裂,大家都只願意去相信自己相信的內容。而各個平台流量優先,「假新聞」獲取流量之後並不會受到處罰,必然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新聞平台真假參半去迎合大眾越來越極端的口味。而新聞核查機構本身的理性讓其難以有傳播性。(除開官方所做的「闢謠」:這個本身就暗含着宣傳式的傳播性)。大家在 tiktok、今日頭條刷刷之後也沒人願意關心這件事情的後續特徵。一整個大循環下來,或許要改變的確實是整體的公信力(但是這點在大陸又很難改變)。

Wessy:同意油煎鋁罐,割裂的社會,根本不是提升新聞公信力,或者提供正確信息(文中也說了這方法效果很差)可以改善,我們是否能理解及接受別人跟我們不一樣,並且願意在立場不同時,仍有繼續互動的社交生活;放棄溝通及同溫層比較暖,是我周遭朋友對不同思考脈絡的人的多數應對,但這樣其實真的很傷,不只傷害信息環境,也在傷害政治環境。

2. NXL,回應《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舉辦法人說明會,公布最新經營狀況

台灣是美國的硅盾真的非常重要,在台海關係風雲詭譎的時候就更加重要。

個人認為這種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中國在2020年10月22日設立了一個「芯片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所大學叫做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但這種特殊的大學或許只有在今日的中國才能成功設立起來。這所大學的出現對於解決中國由於芯片製造技術的局限受制於人的局面想必是有幫助的。但是又令人擔心這所學校招收的學生是否真的能接受到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教育。而這些學生未來畢業後是否只能夠做集成電路工程師或者技術員,一方面是他們是否被允許做其他工作,另一方面是他們是否有能力勝任其他工作。

不過有之前中國石油大學的成功案例,學生普遍進入石油行業,也願意進入石油行業,中國建立這樣的大學應該很有經驗。但有一點不同是石油本身在目前看來仍然是工業領域的剛需上游產業,但是芯片是否會成為剛需卻還需要等待驗證。如果下一次科技的飛躍真的有賴於人工智能,那硅盾就真的是美國的「第51州」,而集成電路大學也會成為新的成功的行業大學。

3. 雨田,回應《方可成:特朗普被封號——我們別再假裝這三件事

當特朗普被封號那一天,就代表 CEO 們開始要為其他帳號為什麼沒有被封作出辯解。正視掌控社交媒體公司實際掌握的公權力,這是我認同的。

不認同的是關於所謂「自淨」機制。不是因為公眾言論能夠自淨而剩下真理,從而認為言論不應受管控,而是拒絕某些「真理」比其他「真理」更真理,以至於能夠對其他言論作出審查與仲裁。

特朗普起碼是民選總統,他的話語不正確尚有民意基礎。Facebook CEO 是民選的嗎?Twitter CEO是民選的嗎?為什麼他們手中能夠握有與其民意基礎不相稱的真理仲裁權力呢?是因為大多數人選用他們的平台,就代表將權力也交給了這些公司嗎?看看這兩天 Whatsapp 的逃離潮就知道用戶對於個人權利被科網公司濫用的戒懼。

4. YesJV、時計塔非著名學渣,回應《方可成:特朗普被封號——我們別再假裝這三件事

YesJV:可能真的沒有那個時代,會像當下之時,每個人都會以各自所願意相信的那種「事實」,來做為各自的政治立場。最近總在反思一個現象,就是同樣的一個政治表態或者一個政治觀點,不同立場的人,完全可以用各自相悖的邏輯和語言進行理解與渲染。做個平凡的猜測,我想作者或許也落入了這個怪圈。

第一修正案確實只是針對私企,但是如果將美國互聯網公司與新浪都放在同一個審視環境中來看,新浪本質上也是私企,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相信新浪奉旨刪號的事實不假,但這其中的根據基本也都是來自於某種口耳相傳,從中國政府或環球時報的辯解角度來看,這種口耳相傳也是一種「陰謀論」,何況新浪刪帖刪號的現象可能更多是來自於一種自我審查,當然從惟事實依據角度來說,只要當事人不承認,這些都會被其視為外界的一種猜測。可能會有人說在缺乏透明度的中國,類似的猜測是合理的,但誰又能一定保證美國互聯網公司的運作是透明的呢?當然如果沿着這種論述繼續下去,便又落入各說各話的螺旋陷阱了,所以就此打住。

對於真理無法戰勝謬誤的結論,是否有些下得太簡單粗暴了?用籠統的「時代背景」不同、以及沒有道白點明的「嚴謹的學術研究得出的結論」來做依據是不是有些太對讀者不負責任了?退一步講,如果就算讀者可以忽視這類論述瑕疵,但我想今天的現狀可能也只是歷史留給人們暫時的一個定格,如果將審視歷史的視野拉長,那也許正如密爾的觀點一樣,真理的真確性可能才會顯現。當然瞭如果按照這種論述繼續展開,所謂的「真理」可能也只是相對的。至於 QAnon 陰謀論,或許稍具智識的人(做個大膽的猜測,訂閲端的讀者應該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都應該能做出符合常理的辨析,但作者卻將其作為佐證謬論戰勝真理的依據,是否對於整篇文章的質量過於敷衍搪塞了?

不可否認,處於信息碎片時代的大眾對於網絡內容的真實性判斷,都是帶着浮躁情緒的,並且呈現泡沫化侵散的,也確實需要對這種態勢進行干預,但目前關於最大爭論的焦點,可能還是圍繞這種干預來源的合乎法理性與合乎情理性。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人篤信「西方」價值觀是虛偽的多重標準,其實在他們看來這次封推事件本身就是「西方」自打耳光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而面對這個局面,可能很多泛自由主義者以及歐美的政客都還沒有準備好作何詮釋,因為對於網絡裁決的標準一旦做出清晰定義,或許又會與某些專制國家所強調的「網絡主權」產生微妙的呼應,又會為某些信奉集權主義的追隨者提供一種「烏鴉笑豬黑」的冷嘲熱諷口實。

在某種想像理解之下,如今的網絡科技公司已經是每個人的主要生活場域,傳統時空承載的功能都已轉移至網絡,生意、情感、政治等等,或是私人、或是公共的空間都被壟斷性的網絡平台所承載,許多年前人們所夢想的網絡時代是自由美好的,可事到如今發現卻依然是逼仄禁錮的。暫且先不論少數族裔與弱勢群體,至少以目前的態勢來看,已無時日的現任美國總統已幾乎沒有話語平台了,包括那些所謂的右翼媒體,在某種「政治正確」的棍子之下,也將其拉黑。想到被某些人士貼上傳統保守標籤的胡適先生曾經的話語——「容忍態度的前提是基於『我會犯錯的』心理」,我想太多的人可能已經陷入了無法自我救贖的漩渦。前些日子我一直偏向於認為當下的某些進步主義者是缺乏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但現在看來或許川普的支持者才是缺乏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呢?又或許無論政治光譜的左右,大家都一同墜入了找不回現實的漩渦之中呢?

這次封推事件的過程可能太過於緊促,事件的發展超出了許多人預期的脈絡與進度,以至於在事件發生之後許多公共知識人士都急於表態說明立場,而這是否又顯得有些操之過急?是否能再多一些耐性與包容,再多觀察一下事態的延續再做判斷?我想評論者與學者的區別或許就在於此。作者最後給出的方向,應當符合大部分人的預期,但一切都還有賴於人們的行動。再次想到到胡適先生那句話,希望每個人都能保持反思與自省的警惕,即使在朝着一個方向加速奔跑的時候,也會不時放慢腳步,看看周圍的人們在做些什麼,談些什麼,才能不會忘記現實,也不會迷途於腳下的征途,或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回歸最早的初衷。

時計塔非著名學渣:@YesJV:回覆一下你的留言裏的幾個點:

1.中國的各大互聯網平台是不是「奉旨刪號」?

如果用「網信辦 約談」作為關鍵字,可以在網上搜到不少相關的新聞。網易新聞、內涵段子、新浪微博都曾經被網信辦約談。另外,端傳媒前兩年的這篇文章中的第12個案例也明確提到過,「網信辦的人每個月會來集團做培訓,大多是關於一些意識形態的內容。培訓的對象都是一些內容的把關人,比如微信部門的負責人。」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網信辦對於中國的媒體和互聯網平台的把控能力都是很強的。雖然他們不一定真的會明確要求你刪哪條帖子,但是如果哪天平台做得不合他們心意,他們就能直接關停平台,這對各平台來說肯定是一種威脅。

當然啦,美國的互聯網公司情況如何,我確實也不知道。

2.時代背景、學術研究結論、案例

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時代,大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報刊、雜誌、電視,專業的新聞工作者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可以在新聞刊發之前進行事實核查。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把關機制失效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隨意發布信息。

還有一個因素,在這篇文章裏已經提到了,即社交媒體的核心機制:轉發分享。或者我覺得這麼說會更清楚吧:社交媒體想要運營下去,就需要錢;錢從哪裏來?從廣告來。 公司為什麼願意來你這裏投廣告?因為很多人會訪問這個網站。公司怎麼知道會有很多人訪問這個網站?因為你這個平台上的數據好。那怎麼提高這些數據呢?整點兒刺激的東西唄!

插一句:我以前在公關公司做實習生的時候,投廣告的甲方會找們要每條微博具體的轉評贊和瀏覽量數據,以此來評判你的工作質量。如果是自媒體就更是了,這些數據會直接關係到你接的廣告的報價。

至於學術研究結論,方老師的文章裏有提到《科學》雜誌2018年刊登的一項研究,36氪有對這篇論文更詳細的介紹,《科學》雜誌的原文在這裏。這個研究涉及了整個Twitter上的虛假新聞(從2006年9月到2016年12月,twitter上傳播的每一條有爭議的新聞),所以說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假新聞研究,應該是不為過了。

至於QAnon這個案例,是用來說明「觀念的自由市場」理論在新媒體時代失效了。新媒體時代的受眾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歲小孩,並不是只有端傳媒的讀者們呀。

3.川普是否還有機會發聲?

雖然現在社交媒體成了大家發表言論的主要陣地,但是並不代表只有社交媒體才是能說話的地方。川普不能發推了,但是他還可以接受媒體採訪,開記者發布會,出書出自傳……他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樣,我們這些賣白菜的就不要替他這個賣白粉的操心了。

從2016年川普參與總統競選以來,很多人就已經難以容忍他的言論了,他四年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在眼裏,就像男朋友今天和你說分手,肯定不只是因為你今天沒和他說晚安,是因為你在過去的很多年裏都忽視了他的感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罷了。

「容忍態度的前提是基於「我會犯錯的」心理」,這話沒錯,但是原諒的前提也應該是「你會改」,不是嗎?

YesJV:@juliafedal:首先謝謝您的關注。

就第一點而言,您提到強國約談不假,網信辦審查也不假,而我提到口耳相傳可能確有一些歧義,我只是更想用它來指代新浪一類平台的自我審查行為,如您所言,很多時候約談審查的效果更在於一種威懾,但具體怎麼刪、刪什麼都是由平台自行做主,平台為了自保不出問題,一般都以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擴大打擊面。而美國互聯網公司是否有什麼標準,你我都不知道,是否有什麼無形的政治正確的「旨」,這個就看每個人的各自理解了。

關於第二點,我想說明的是我並不是要否定方老師給定的論據,我只是希望在提出論據的同時,能有一個更加徹底的說明,以使得整篇文章更具推敲性。還有非常感謝您給到的關於2018年《科學》雜誌的鏈接,不過我點進去時候已經是404狀態了,我也不知為何打不開(打不開不代表我不認可)。但即便如此,就算真相跑不過謊言,但也無法保證真相的影響程度會小於謊言,另外我也有提到退一步講就算論據有瑕疵,按照這個邏輯進路爭論下去,又會落入關於「真理」解釋權的糾纏,這才是我在這裏的質疑點,希望您能get到。關於QAnon陰謀論,我還是比較懷疑用一個極端案例是否可以代表某種普遍性的可靠度。

至於第三點,我的關注點是川普是否還有發聲平台,並不是我要為川普操心什麼。封推之後貌似他也就只有一次在德州的對外發聲,具體是否有什麼媒體做了直播,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補充)。另外,為川普操心的這頂帽子太大太重,我真的不想戴。

對於胡適先生那句話的理解,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常人遇事,有的人願意優先向內的自問,而有的人卻喜歡優先向外的追問,個人性格與所處環境不同使然,不再作爭論。

最後我還想再提一次我開始提到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會以各自所願意相信的那種『事實〕,來做為各自的政治立場」,如果我沒弄錯的話,最早講這句話的人,應該是一位立場偏左,且比較具有進步主義視野的朋友(在 Matters 具有高人氣)。我覺得這是對所有人說的一句話,無論你的光譜是左還是右,希望能有所啟發,並共勉之。

5. Time_T、lily_ch8119,回應《方可成:特朗普被封號——我們別再假裝這三件事

Time_T:論述當中,都不能避免到「真理」的假定,始終都認為世上存在一個客觀的真理,所以依這個真理所作出的判定和行動都是正確的。但現在就是各有各的理,沒有誰的理是真的。

從概念上,過去在現在的缺席,導致從沒有方法去100%再現過去,再現「事實」。加上現在社會上交談交流的空間不斷變大,導致越來越多人都是各説各的理,我回應你的,不一定是回答你,可能只是自顧自説。這個情況又怎能如此武斷地説自己所奉行的就是真理呢?

Lily_ch8119:認同樓上。

另外想說陰謀論之所以成陰謀論就是因為雖然無法證明是真的,但也沒有辦法提出具體漏洞說他是假的。那要如何拿捏審查標準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例如,民主黨人吃小孩,雖然聽起來很荒謬,就純邏輯而言確實不是不可能(這是一件很荒謬但是實施面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如果有一天發現全球失蹤人口都被送到美國給權貴吃了,那如果社群軟體查封了這些新聞算不算是共犯?

另一方面,如果陰謀論會被禁止,那好萊塢明星聲稱票投拜登因為拜登是一個多麼好(如:支持民主、善良、愛好和平),結果民主黨上台還是老樣子砲轟中東,這種言論當初該不該禁?

說到真理是什麼,成年人都已經知道這世界不是什麼事都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了,有些事很荒謬但是是真的,有些事很有可信度但是是假的。就算不討論哲學領域,光是誰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有很多討論空間了。就算討論出來了,與其說他是真理不如說是共識,是一個大家同意這麼做的妥協。

說真的美國流於民粹現在要改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的了。我不否認選擇禁言有一定的好處跟效用,但是該禁哪些、該怎麼禁真的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6.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走進體制的年輕人,漸漸成為它的一部分

我覺得有一點倒是踏入社會的人都應該學習的「要讓對接工作的人以文字的形式確認自己說過的話。如果他打電話過來溝通而不是發微信,說明有問題,一定要自己整理他說的話,在微信發給他,請他確認,固定證據,以免過後推諉責任。」這倒不是推脱責任,而是明確責權,確保領導犯的錯我絕對不會背鍋,這一點在文章出來之前我也一直在實施,只不過文章點破了這一點,這種工作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責權糾纏的問題,相當穩妥。至於有沒有剝奪自主性這種問題我倒是看的比較開,因為本來我就不是那種衝在第一線的制度改革者(而且我也沒這本事),老實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能做到的唯一事情。

總之比較低階的中國公務員生存環境就是這樣,早就不是那種古早政治小說裏那種「送錢就能辦事」的環境了,但也不見得就完全不存在領導和下屬的層級關係,只不過這種層級關係在大城市更加明確且隔離,反倒不會因為私事容易被穿小鞋。

7.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圓桌話題《小學老師疑不堪工作壓力輕生,外界關注是否涉及職場欺凌,你如何看?

這個我很有話說,首先我申明這篇不是什麼理性的議論文,只不過是一個內卷人的防身術,比較口語化髒字也比較多,各位不要見怪。

校園霸凌職場霸凌家庭暴力等等靠法律靠外人解決永遠是行不通的,第一對面霸凌你的人肯定比你位高權重,靠協調一般都是放屁,因為協調基本上就是和稀泥,說實話也沒辦法,因為職場霸凌一般都是語言霸凌或者穿小鞋之類的,就像文章裏的例子,取證困難,而且就算取證成功了也不容易定罪,因為沒什麼法律去約束語言上的霸凌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才算犯罪,這種和稀泥結束之後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實力對比並不會發生改變,霸凌行為只會變本加厲。

下面是一些我這個內卷人摸爬滾打出來的心得,會很長,酌情觀看。

首先自己要強大,工作能力業務能力要強,知道自己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飯的,這一點乃是核心要義,因為職場霸凌者最核心的威脅手段就是「我要開掉你」,諸多被霸凌者怕自己丟了飯碗治只好忍氣吞聲,破解了這一點之後對面一般就沒招了。自己一技傍身,怎怕丟飯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第二,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被提不合理要求職場中這種事情存在很常見,這往往是對面試探你底線的第一步,應對辦法就是第一次就別讓別人發現你是個慫包,對面第一次開始提不合理的要求就果斷拒絕。

還有要學會在工作中要注意留下痕跡,引用貴平台前幾天講公務員的文章裏的一個工作法:「要讓對接工作的人以文字的形式確認自己說過的話。如果他打電話過來溝通而不是發微信,說明有問題,一定要自己整理他說的話,在微信發給他,請他確認,固定證據,以免過後推諉責任。」這種工作法能有效避免被穿小鞋或者推脱責任的問題。

第三,是新工作開始上任半年內一定要多和同事們交流接觸,多和上司接觸,多參加點社交聚會,儘量摸清楚和自己有利益關係的人的脾氣和工作風格,發現有「地雷」也就是那種你無法忍受的傻逼時可以做到早期預警和風險控制,在他對你造成利益損害之前就想辦法遠離。

第四,真的碰上霸凌者了,像是文章中這種工作好幾年的情況,難以一下子脱身,要開始實戰了怎麼辦:看到他們要及時懟(對抗),如果懟不過就準備好翻臉跳槽,當然我說的懟,是你確定對面是那種道理講不通的人,而且確定這個人對你的工作生活已經造成影響了之後再去做,別學電視劇裏看誰不順眼都懟一句,那很不理智。

準備好要開戰記得準備隱藏式錄音筆,最好有隱藏式攝像頭,保留證據,懟人的目的不是對罵,職場爭端上對罵是最低效率的手段,懟人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保存足夠的證據之後,首先走法律途徑,首先目的要明確⋯⋯我上面也說了職場霸凌一般不會涉及很嚴重的暴力犯罪,讓對面坐牢比較難,但只要你控告了,對面就得應訴,這就達到了讓對面噁心的目的中的一部分⋯⋯

最後,很可惜這位老師自殺了,為她默哀,但是記住一點,對抗霸凌行為中自殘自殺行為都是不理智的,用自殺威脅霸凌者只會讓對方覺得你已經無計可施,威脅自殺只會助長對面的氣焰,且如果真的自殺死了,對面實際上也很難被定罪,因為證明職場霸凌和自殺有直接關係很難,其中有太多可以動手腳的地方了。對面逃脱懲罰自己卻失去生命,實在是讓人悲痛的。

8. 過來,回應圓桌話題《四家社群媒體巨頭攜手禁聲特朗普,是為公眾利益還是侵犯了言論自由?

在這裏我只討論特朗普推文中的假新聞問題。

第一個關鍵問題是:假新聞是否應當納入「言論自由」的範疇?

如果是的話,那麼打擊假新聞的方式可能就是依靠「理性辯論」。這種應對邏輯下經典的做法是 Facebook 和全球數十個專業的新聞媒體合作,通過對平台用戶所提交的「疑似假新聞」進行檢驗和判定,最終在平台上對假新聞打上紅色預警,但並不對其進行封禁。 但威斯敏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Tom Buchanan 最近指出,對待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最好的方式可能是什麼也不做,不轉發不評論,儘量地降低它的傳播力。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重複地看到假新聞,甚至身邊的人都在轉發,人們更可能相信它是真實的,即使你轉發那則消息是為了闢謠。當然學界對此並無定論,也有一些研究指出闢謠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降低人們對假新聞的信任。

但毫無疑問,QAnon 在美國的流行是一個信號,指出了「理性辯論」的軟弱之處,其影響力甚至已經滲透進美國的行政系統中,而不管主流媒體對這種陰謀論如何嗤之以鼻。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在近幾年的討論中不乏有觀點指出,我們應當對假新聞有更強力的措施。而此次對特朗普的賬號封禁則表明,假新聞可能越來越被排除出「言論自由」的範疇。

這延伸出的考量是,誰有權力界定何為假新聞?也就是程序正義的問題。錯誤的權力置放可能導致新聞自由的覆滅。

在此次事件中執行這種權力的是 Twitter,一個獨立的商業公司,但結合過往主流新聞和學術界對特朗普賬號中各種不實信息的核實,以及對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台不作為的批判,我們也可以說是 TA 們助推了這次強力的封禁。

在未來,我們需要更加明確的言論規則,獨立、負責、有公信力的 Fact Checking 機構也是各大社交媒體平台需要合作的對象。對以上兩點的考慮表明我們正在面臨「言論自由」邊界的重塑——我們需要在一遍遍的討論中凝結社會共識,界定什麼言論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又應該由誰來掌握界定的權力。

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言論自由」的語境問題。在西方歷史上,這一詞彙更多被用於反抗來自政治力量和教會的言論審查。而互聯網的興起讓我們意識到,過往那些在精英階層無法流通的、上不了枱面的陰謀論,如今卻可以在網絡邊緣找到對應的受眾,甚至藉機進入主流的輿論場中。

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似乎成為了理性的對立面,成為了我們需要加以限制的一種權利。但我們也永遠不該忘記,20世紀的一系列國家悲劇告訴我們,理性只有依附於自由才可能成立。對特朗普、假新聞、陰謀論的批判,絕不應該引申為對言論自由的徹底否定。人們在容忍了特朗普的言論整整4年之後才做出如此應對,恰恰說明言論自由依然是美國政治中的重要考量之一。

9. YesJV,回應圓桌話題《四家社群媒體巨頭攜手禁聲特朗普,是為公眾利益還是侵犯了言論自由?

很多時候左派都自認為代表了進步主義的思想,他們心目中所認可的人類社會終極目標,是達成每個人的絕對結果平等,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目標卻是那麼的不切實際。因為在一個充滿隨機的自由世界裏,是不可能做到理論與現實上的結果「人皆平等」的,除非必須引入一種外在於每個個體的絕對力量,也正因非如此不可,凌駕於所有人之上,壟斷一切的集權,就被順理成章的召喚出來了。

川普的社交媒體賬號被自詡代表進步主義的幾大社媒平台全面封殺,沒有比這更具現實諷刺的現實了。在曾經的燈塔之國,在所謂的進步主義大旗之下,那種對於理想價值的執念,正在不經意間變成一種把所有人都拉下水的,偏執自負的自私。

人們都相信屠龍之人終成惡龍,可惜真正的「龍」還沒出現,假借「屠龍」之名的人,或許卻提前隱現了。

10. tomhelpegg,回應圓桌話題《四家社群媒體巨頭攜手禁聲特朗普,是為公眾利益還是侵犯了言論自由?

首先,關於言論自由,通常能夠限制言論自由的主體是政府,因為只有政府才能讓一個社會只有一個聲音。目前,儘管主流社交媒體有限,但是無論是推特還是Facebook,他們都不能消滅其他聲音,只能限制在自身平台的傳播,自身的網站以及其他社交媒體依然為傳播那些聲音提供了充分的舞台。正如同傳統媒體中,總不能nature不發我的文章就說是限制言論自由吧。

其次,關於封禁川普。我們知道,社交媒體本質是一個有着公約的社區,這就意味着它不應是無政府狀態而是不同成員依照公約而擁有自由的社區。川普的一系列言論顯然早已違背了相關公約。

其三,平台責任。一個企業,不僅僅有盈利的責任,也有在不影響盈利的情況下,造福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而對於社交媒體而言,顯然不存在絕對的對於言論的不管控,例如兒童色情人人得而誅之,而對於攸關社會重大利益的煽動仇恨衝擊憲政體制的人,進行一定限制也是平台的責任。

綜上,平台有責任和義務限制類似言論,當然未來權力不應僅僅集中於資本,而是作為社區自治的一部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