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科技

彈幕語言簡史:從「河蟹你全家」到「無悔入華夏」

B站成功了,彈幕不見了


《電磁炮真是太可愛了》不管彈幕被清理多少次,後人都會在最短時間內把它恢復成「彈幕兩米厚」的狂歡模樣,好像一個社區不滅的精神延續。 圖:影片截圖
《電磁炮真是太可愛了》不管彈幕被清理多少次,後人都會在最短時間內把它恢復成「彈幕兩米厚」的狂歡模樣,好像一個社區不滅的精神延續。 圖:影片截圖

Ben從不和女友一起看電視劇,直到後來他們同時看起曾經風靡一時的《甄嬛傳》。哪怕兩人選擇的是同一段劇情觀看,當女友蜷在電視前被劇情感動得梨花帶雨之時,Ben卻把自己埋在電腦屏幕之後,笑得花枝亂顫。

女友看到的是心思忐忑的妃子被裹在紅底金紋的錦被中抬往寢宮,Ben看到的是「皇上您的雞肉捲到了」飛滿屏幕;女友看的是皇帝憤憤之中含恨駕崩,Ben的屏幕上則鋪滿了一對對句號,對應着那個仰視鏡頭中皇上瀕死時粗大的鼻孔——那句號還是綠色的,提醒着每一個人皇妃出軌的事實。

「我們看的就不是一個劇,因爲彈幕。」Ben說。

彈幕源自日本,指附着在視頻畫面上的「即時評論」,它和視頻內容一同出現在觀看的全過程中。bilibili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彈幕視頻網站之一,直至今天,彈幕都可以稱爲B站的立身之本。在彈幕文化最興盛的時候,更多的人們進入B站,爲的是看彈幕,而不是視頻。《紐約時報》曾寄希望這種打破常規、充滿娛樂和戲謔精神的彈幕文化培養出截然不同的一代青年。

如今回看,這種曾經的期望在另一個方向上的確得到了應驗。

皇上瀕死時粗大的鼻孔,那句號還是綠色的,提醒着每一個人皇妃出軌的事實。

皇上瀕死時粗大的鼻孔,那句號還是綠色的,提醒着每一個人皇妃出軌的事實。圖:影片截圖

2009-2010 嚴肅的演出被打破了

在2010年的B站,觀看量最高的視頻是一個古裝頭的韓國男人,笑起來眉頭耷拉,大嘴能佔到臉的一半。他跟隨着「甩蔥歌」(2006年走紅的網絡歌曲,改編自芬蘭民歌)的旋律在視頻中「哈哈哈哈」地從頭笑到尾,這支叫《金館長》的視頻截至目前播放了25.7萬次。現在仍可以在彈幕池中通過對發佈時間的設置來實現只顯示特定的歷史彈幕——當時間被設定在當年,「後人」用各種顏色的文字、數字、表情符號等「新」彈幕糊滿的視頻畫面將陡然一空,B站創立初期時的彈幕零星浮現,像開啓一段時光倒流。

曾經的彈幕十分「質樸」。如果說後來的彈幕已經是各種meme(又稱迷因)、符號,和抖機靈的狂歡,十年前的彈幕則更像是由那一群剛瀏覽完BBS,還沒回過神的古早網民發出。他們小心翼翼地在彈幕裏打下「真喜感」、「test1,test2」的評論,「臥槽」、「哈哈哈哈哈」的情緒,或者乾脆是沒有意義的標點符號——像來到一個新地方時先扔塊石頭探探路。

但即便在古早期,彈幕作爲一種與評論完全不同形態的互動機制,依舊立刻凸顯出了自身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高寒凝向端傳媒解釋:此前的視頻觀看如同劇場演出,觀衆在下,演員在舞臺上,而彈幕打破了以往表達中舞臺和觀衆的界限,觀衆也站上舞臺一起表演,「這深刻影響了彈幕用戶的表達傾向」。

彈幕是即時的,在金館長隨着音樂節奏哈哈大笑時,彈幕也會隨着節奏飄出「哈哈哈」的文字,如果時間掌握得好,還可以跟隨畫面玩出踩點(編註:彈幕跟隨視頻音頻節奏出現)、計數(編註:彈幕計算視頻中特定重複要素的行爲)等效果。彈幕也充滿互動性,人們在彈幕中打招呼,「還有一個傢伙在看」,或是「我只是來路過的」,如同一個劇院中的觀衆們相互嘰嘰喳喳,滿足屏幕前廣大宅男宅女渴望陪伴和共識的心。金館長的視頻還出現了逆向彈幕(編註:彈幕默認是從畫面右方往左方播放,逆向彈幕則相反),這種特殊彈幕引起後面彈幕的好奇,「怎麼逆向??」「求逆向真相」,而畫面本身的內容,已無人關心。

「彈幕有自主性,可以獨立在作品之外,自成舞臺討論,並對原作品進行破壞。這些討論覆蓋在作品之上,打包呈現給下一個觀看的人,下一個人在看視頻的同時,不得不同時全盤接受此前觀衆的討論。」高寒凝解釋,「但這也和原文本形成1+1>2的效果,使一些無聊的內容也可以看下去。」

這種全新的表達方式最初進入中國時,正好與惡搞、吐槽文化的興盛合拍。2006年,改編自陳凱歌電影《無極》的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爆火,引發起一股惡搞風潮,人們發現原來嚴肅的電影作品還可以被這樣不正經的二次詮釋。四年後,中國傳媒大學的男生宿舍裏,誕生了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的中文配音版,不斷反轉的劇情、奇特的語速語氣、頗為新鮮的日式吐槽、和配音團隊自創的「給力」、「坑爹」、「我勒個擦」等短語,使這部作品迅速走紅。「給力」成爲第一個登上人民日報頭版的網絡用語,進而被收錄進《紐約時報》的詞典欄目:「意思是酷,很棒或令人興奮」,《紐約時報》認真地解釋了這個起源於中國民間的流行詞。

惡搞和吐槽文化的興起爲彈幕表達鋪下基調,「彈幕不適合深度交流,但特別適合吐槽,因為吐槽一定發生在即時抓住一個點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鄭熙青向端傳媒解釋。而A、B站(編註:A站爲AcFun)的建立爲彈幕提供了載體和第一批受衆。這兩個分別建於2007年和2009年的網站,正好誕生於大陸二次元愛好者尋求新平臺的階段,最初的形態都是基於對彈幕網站始祖、日本niconico的模仿。

自2006年開始,各級電視臺禁止在17-20點時播放境外動畫作品,後來這一限制延長至22點。二次元代表的日本動漫內容從中國主流舞臺消退,愛好者的資源獲取從電視臺,轉爲線下商店和網站,那時優酷、搜狐等主流視頻網站成爲大量動漫作品的聚集地。但好景不長,不久後視頻網站便下架大量動漫作品,二次元受衆開始再次尋找新的平臺。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尹一伊向端傳媒分析,粉絲文化的資源導向特性幫助了B站彈幕的興起。在當時沒有太多亞文化聚集地的中文互聯網中,A、B站成爲大陸二次元文化中難得的內容社區。大量擁有豐富的創作熱情、熱愛玩梗、亞文化圈層強烈的二次元用戶涌向A、B站,爲之後的彈幕狂潮打下基礎。

B站初期的視頻素材小眾而叛逆。創始人徐逸自己上傳了B站的第一個視頻,名爲《綠壩綠壩★河蟹你全家!》,以諷刺當時的審查制度。首發於B站的網絡歌曲《甩詞歌》,大段歌詞提到「我爸是李剛」、「毒奶粉」、「問題疫苗」等轟動一時的社會輿論事件。廣電禁止播放境外動畫作品的規定,也被二次元愛好者以獨特的方式迴應——國產動畫片藍貓的配音演員葛平成爲當時鬼畜區的火爆題材,網友們借用他的形象和聲音創作出各種天馬行空的鬼畜視頻,發泄着被強制觀看國產動畫的不滿。

相較於主題鮮明的視頻內容,彈幕的表達要後知後覺一些。不過,日後成爲B站slogan,並至今都經久不衰的經典彈幕「嗶哩嗶哩(゜-゜)つロ乾杯~」,此時已經出現。它最初出自B站搬運視頻《【東方】⑨和啤酒的簡介》中的熱門彈幕,之後B站up主H.K.君希望創作一首「代表我們的文化和理念,充滿了回憶和感情」的歌曲,選用了「嗶哩嗶哩(゜-゜)つロ乾杯~」作爲歌名,成爲該彈幕梗走向大衆的契機。從2013年起,這首歌如大陸春晚中結尾必放的《難忘今宵》一般,成爲B站每年拜年祭的固定結尾曲。B站今天的社區認同象徵,的確是從建站初期起便延續至今的。

神彈幕跳出常規的文字、大小、播放順序等限制,用任何你想到想不到的方式對視頻內容進行二次創作。

神彈幕跳出常規的文字、大小、播放順序等限制,用任何你想到想不到的方式對視頻內容進行二次創作。圖:影片截圖

2011-2013 小眾的狂歡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讓人「會心一笑」的彈幕開始出現。面對鬼畜區的無厘頭視頻內容,用戶不會再只是淳樸的「哈哈哈哈」或者「臥槽」,而是默契的大量刷梗:藍藍路、德國boy、八心八箭(編註:這些彈幕梗都來自B站著名鬼畜視頻)。這時期還有個非常具有「心照不宣」特徵的經典彈幕:「yoooo」,來源自一個叫《千萬不要看標題名爲BOKU的動畫》的視頻。視頻內容是製作者講述自己看到兩個男生充滿曖昧的舉動時,用yoooo來表達心中的震驚感受,「o」越多,震驚越深。這個梗傳到B站後,變爲表達驚歎和起鬨的梗,在具有深意的視頻場景裏「yoooo」上一句,成爲B站「自己人」才懂的彈幕行爲。

此時的彈幕也逐漸展現出更強調互動和自我表達的特色:比如在視頻即將進入精彩部分時,大量「前方高能」的彈幕將提醒你做好準備;有人會在彈幕裏與其他同時在線的人打招呼,比如「10個紳士你們好」一類;還有人會直接把進度條拖到視頻的精彩部分,打出「空降成功」的彈幕,炫耀自己的精準定位——這些內容如果以傳統評論的方式存在,幾乎毫無意義,但在可以隨時暫停、反覆觀看、並顯示實時在線人數的B站視頻中,這樣的內容恰合時宜。

「彈幕語言通常以短語、散句、省略號、主動句爲主......突破語法規則的表達形式,沒有影響到內心深處語義的傳遞,甚至造成只可意會之感。」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南帆在一篇研究彈幕行爲的論文中寫到,「但是彈幕簡單的語言結構意味着必須要有特定的語言觀感,否則離開環境會無法理解。」

神彈幕對視頻內容的二次創作。

神彈幕對視頻內容的二次創作。圖:影片截圖

但這正是B站早期想要塑造的,一個只有二次元文化、自得其樂的小圈子形象。B站一開始限制會員的發展,只在特定時期才開放註冊機會,直到2013年會員註冊常態化,但仍舊需要通過邀請碼或100道測試題才能獲得資格。這100道註冊題以ACG(編註:日本動畫Anime、漫畫Comics和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略)知識爲主,混有歷史、遺傳學、計算機、化學等知識,難度之高被網友封爲「中國御宅學高考」。那時的題目還未涉及彈幕禮儀等社區規範相關內容,但高度專業的題目已經是最好的篩選門檻,通過保證社區成員二次元血統的純正,進而保證優質的彈幕環境——畢竟能發彈幕的都是「自己人」。

有網友回憶那時候B站其實有韓國分區等「三次元」內容,但並不在首頁和分頁欄顯示,這些三次元內容被有意隱藏了起來。

在二次元氛圍濃厚的社區中,B站在2011年舉辦了兩屆藍白彈幕大賽。這是日後看來能代表B站彈幕技術巔峰水平的比賽,大量精通彈幕製作技術的「彈幕職人」出現,把彈幕推向文化和藝術的高度。這些被譽爲「神彈幕」的形態,跳出彈幕常規的文字、大小、播放順序等限制,用任何你想到想不到的方式對視頻內容進行二次創作。比如用彈幕在打鬥場面中標示血條、在視頻中添上不存在的畫面、或者製作彈幕遊戲。顯著例子是一個叫《紅模仿》的作品,它的視頻畫面全黑,直接用彈幕組成畫面——觀衆將演員趕下了舞臺,直接自己站上去表演。 但由於播放器的幾度更迭,現在部分神彈幕已經無法播放。

彈幕玩法也來到高峯:比如空耳,將搬運來的外語視頻,僅憑發音「誤翻譯」爲各種奇特的中文,日語的「我愛你」(編註:日文發音爲aishiteru),就被彈幕空耳成「阿姨洗鐵路」;計數,在一些有重複內容的視頻,如連續射擊畫面時,彈幕依次計算共發射了多少枚子彈;還有自動變色,當一些有代表色的角色出場時,彈幕的顏色就會更換爲該代表色,以示應援,在視頻內容中出現CP或色情向內容時,彈幕也會集體換成粉色或黃色,而《甄嬛傳》中的皇帝等「綠帽」角色出現時,還會有滿屏的專享綠色彈幕。

在B站的引導和二次元用戶愈發純熟的彈幕互動下,彈幕構建出了獨樹一幟的社區氛圍:視頻內容達到高潮時,大家一起刷只有二次元懂的「高能梗」,陣型統一,氣勢洶洶;在內容比較複雜的視頻中,會有「科普彈幕」跳出來解釋背景;一些建站初期的老視頻也因此翻紅,被彈幕貼滿了「後知後覺」或者是「鎮站之寶」這種誇張但極具社區氛圍的標籤。

《紐約時報》曾認爲彈幕背後的這群亞文化青年將創造出不一樣的世界。「娛樂至上、拒絕沉重、拒絕站隊成了彈幕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彈幕中,很難找到抒發歷史使命感的語言,也很少有人憂國憂民。」《紐約時報》評價,「十幾、二十年之後,當現在混跡於彈幕網站的小學生、中學生們成爲社會的中堅,彈幕文化也許會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爲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Bilibili的創始人徐逸也曾對自己創造出的新型文化社區頗有自信,他在當時的微博主頁中這樣自我介紹:「如果我的付出,可以爲人類的未來增加一塊基石的話,大概我就是爲此而生的吧。」

但B站和它的彈幕卻走向了另一個劇本。

梁逸峰詩朗誦視頻中的彈幕,彩色彈幕為粵語的「空耳」彈幕。

梁逸峰詩朗誦視頻中的彈幕,彩色彈幕為粵語的「空耳」彈幕。圖:影片截圖

2014-2017 不再是「法外之地」

2014年,這一年B站鬼畜區的冠軍屬於梁逸峯。這位香港男生憑藉表情誇張的粵語詩朗誦,掀起了彈幕「空耳」的狂歡。截至今日,這則視頻已播放1841.1萬次,彈幕數18.2萬條。央視的新聞節目第一時間介紹了梁逸峯的網絡走紅,B站的鬼畜視頻片段也出現在新聞中。雖然央視沒有展示視頻中的彈幕,但B站用戶依舊爲這次主流裏的露臉激動不已。在這則央視新聞的B站版本中,彈幕激動的刷着「鬼畜界光榮時刻!!」、「23333333」、「我們中出了個叛徒!!」……也有人零星刷着,「央視播的時候敢不敢帶彈幕」。

這場不大不小的「出圈」,暗示着B站在之後的發展道路。同一年,中央部委的行業報告中,「泛娛樂」一詞被重點提及,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要求文化產業發展增速達到15%,多個角度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出臺。商業公司隨即跟上, 小米、華誼、阿里、百度紛紛將「泛娛樂」作爲公司戰略大力推進,被稱爲中國最大遊戲王國的騰訊互娛走向臺前。大量熱錢涌入泛娛樂產業。到了2017年,泛娛樂核心產業總值佔數字經濟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

產業的大浪潮也吹動了當時尚屬「小眾」的B站。2013到2015年間,B站獲得四輪融資,估值規模達上億人民幣。創始人徐逸退居二線,曾任中國最早互聯網軟件企業聯合創始人的陳睿加入B站,並擔任董事長。在陳睿的帶領下,B站逐步走出原有的圈層。有老用戶向端傳媒回憶,早在2014年,便已經有粉絲文化入駐B站,那年最火的是古劍奇譚中陳偉霆和李易峯,B站出現許多粉絲自制的CP視頻。主流媒體對B站的報道也直線上升,wisenews的數據庫顯示,2013年7月前,bilibili還是主流視野中查無此人的狀態,2014年,便已經有32條相關新聞。到了2016年,外界對B站的定語,已經從「一個ACG相關的彈幕視頻分享網站」,成爲人民網筆下的「國內首屈一指的『年輕一代潮流文化社區』」。 

更多二次元群體之外的「主流人群」獲得B站青睞。在梁逸峯登上央視後,2015年的鬼畜冠軍「Are you ok?」幫助B站樹立起商業互動的樣本。「Are you ok?」 出自小米總裁雷軍在印度發佈會上與觀衆的互動,B站網友把這句仙桃口音濃厚的英文配上音樂,調教成一首頗爲魔性的歌曲。這條視頻過後,小米公司官方賬號入駐B站,「Are you ok?」梗也被小米接納爲自身企業的一部分,現在用戶向小米的智能音箱說「Are you ok?」,便會馬上聽到這首來源自B站,今日成爲雷軍標籤的動感單曲。

國家主義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彈幕。

國家主義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彈幕。圖:影片截圖

國家主義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和共青團中央,也分別在2015年和2017年登陸B站。前者爲B站貢獻了流行彈幕「今生不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後者則成爲B站坐擁733.4萬粉絲的超級up主。雖然在這一時期,以共青團中央、觀察者網爲代表的民族主義up主並未激發出太多經典彈幕,但帶來「中國爲什麼能贏」,「一帶一路與青年使命」等內容的它們,讓這個曾經調侃綠壩與河蟹的「小破站」變了大模樣。

在二次元圈中,形容詞「大勢所趨」常用來形容「劣幣驅逐良幣」。隨着B站的越加開放,大量非二次元觀衆開始涌入。2015年起,B站降低答題難度,不同於初期用戶需要辛苦通過「二次元高考」獲得會員資格,新用戶只需做對20道彈幕禮儀題和30道基礎知識題,便可成爲有發彈幕資格的會員。或許是被老用戶詬病門檻過低,2017年B站恢復100道考題,但難度大幅降低。「大量普通觀衆涌入,他們對彈幕視頻沒有要求,很容易滿足,也不懂得識貨,沒有創造一個激勵彈幕君的環境。」有老用戶憤憤不平的寫到。

隨着會員門檻的降低,是發言門檻的上升。在共青團賬號入駐B站的同一時期,B站「小黑屋」功能上線,官方解釋該舉動旨在「優化視聽環境與用戶體驗」、「規範網站內容」。同年6月,B站推出風紀委員會功能,對部分社區違規舉報進行仲裁,通過投票決定該行爲是否違規。四個月後,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的《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施行,彈幕從此也和論壇評論、新聞報道一樣,成爲國家明文規定的需實名發表的言論,屏幕上飄過的五彩斑斕不再是「法外之地」。

B站2019年新春音樂會演出《鋼鐵洪流進行曲》時的彈幕。

B站2019年新春音樂會演出《鋼鐵洪流進行曲》時的彈幕。圖:影片截圖

2018-2020 關彈幕、保平安

隨着B站的開放破圈,彈幕被迅速普及,成爲現在多數中文視頻平臺、甚至音頻平臺的標配功能。從2018年開始,B站彈幕數量劇增,以往一則視頻可以同時容納時間跨度好幾年的彈幕,今天單單是容納個位天數的彈幕,便已達到單個視頻的彈幕數上限。

彈幕的表達意義也不再侷限於二次元文化,大衆綜藝、網絡熱詞都成爲這幾年B站彈幕梗的來源。以鬼畜區爲例,今年年初的熱門彈幕分別有奧利給(出自快手)、淡黃的長裙(出自熱門綜藝青春有你)、多人運動(出自羅志祥),黑人擡棺(出自抖音國際版)……皆是從外部輸入的梗。彈幕內容也越發向三次元靠攏,不再是暗號一樣的存在。今天流行的彈幕類別有考古(打卡老視頻)、刷日期、祈福。在B站備受爭議的廣告片《後浪》,如今成爲了一面許願牆,承載着不同用戶以彈幕祈福中考研成功、升學勝利、工作加油的美好願望。

彈幕的狂歡早已不是只屬於二次元的溫柔鄉。根據B站董事長陳睿在一場演講中的介紹,2019年,54.3%的新增用戶來自於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同時用戶結構從25歲以上佔10%,變爲18-35歲的用戶佔比78%。「我們從一個以90、00後爲主的平臺逐步的擴展成爲大量的80後,甚至是70後,也成爲了我們這個平臺的用戶。」陳睿說。

投射到彈幕中,是彈幕內容和互動方式的進一步「劇變」。彈幕與up主(編註:類似於youtuber)的互動成爲新現象,B站鼓勵觀衆向up主「投幣」展示激勵,硬幣數可轉化爲實際收入,於是「你幣有了」、「下次一定」成爲新梗。up主也會在視頻中主動邀請觀衆在彈幕中互動,「把XX打在公屏上」幾乎出現在每一個原創視頻中。

國家主義的彈幕和視頻內容也在這一時期顯著發展,這離不開官方的積極推進。如多次在國家主義視頻中出現的「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紅色」彈幕,原本出自2014年LoveLive!歌曲應援時網友的感慨,原文爲「如果『奇蹟』有顏色的話,那一定是橙色(橙色爲主人公應援色)」。2016年,網友將這一句式嫁接到一則中國共產黨建黨95週年的紀念微博中,被共青團中央及各地方團組織轉發。雖然這一行爲在當時引起部分二次元網友的爭議,但這個用法流傳下來,成爲B站的熱門彈幕。

還有更多爭議的交流方式出現在彈幕中,如廣受詬病的彈幕引戰、反覆無意義的刷梗等,「以前是爲了看彈幕來B站,現在是關彈幕保平安」,用戶們在網上抱怨。

2019年的拜年祭,B站用飯店的隱喻闡明了這些年的變化——以前的B站是小店私房菜,做的口味細緻獨特食客少,但是好這一口的就賊愛喫;現在的B站做成大酒店,私房菜變成了大鍋菜,口味多了,食客範圍廣了,自然也就不會太照顧那一小部分特別口味的了。

有人評價B站彈幕的變化是一個亞文化被主流收編的過程。在一篇名爲《抵抗與收編:彈幕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係研究》的論文中,作者寫道「意識形態的收編大概分爲兩步,第一,通過大面積宣傳引發『道德恐慌』誇大亞文化的『不可理喻』性,企圖通過從衆心理和群體壓力迴歸『正常』;第二是區別亞文化與其相適應的歷史語境,使其大衆化。 」

去年首次舉辦的新春音樂會成爲近年B站發展方向集大成者。這是一部融合動漫、影視、自有up主、軍樂、鬼畜、國風等多種元素的音樂會,用童年回憶和不同面向的內容盡力討好各種受衆體。新春音樂會的彈幕訓練有素,高度默契地在不同內容上恰當迴應出恰當的梗,和諧而熱鬧。除了結尾處整齊劃一的「嗶哩嗶哩乾杯」,這臺晚會的彈幕似乎已經和B站最初的樣子再無交集。

但有一個視頻,《電磁炮真是太可愛了》,視頻中的二次元主角「炮姐」是B站「bilibili」名字的來源。這條被稱作「鎮站之寶」的視頻不管彈幕被清理多少次,後人都會在最短時間內把它恢復成「彈幕兩米厚」的狂歡模樣,好像一個社區不滅的精神延續。

「大衆化是一個網站發展的自然過程,但彈幕文化一定是部落化的,一定是由一群有共識的群體集體創造出來的,」尹一伊說,「這是彈幕的生命力。」

實習記者寧遠燊、林東蔚對此文亦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彈幕 bilibili 二次元 ACG 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