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端傳媒五週年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十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於得到對岸「讓利」的眾多台灣產業中,石斑、蘭花的討論熱度可說數一數二。十年過後,我們走訪了台灣南部的魚塭、蘭花業者,他們如何評價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個男人拿著蘭花在台北的花市上。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個男人拿著蘭花在台北的花市上。攝:Wally Santana/AP/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 發自台北、屏東

刊登於 2020-09-02

#ECFA#馬英九#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四十年

【編者按】在新冷戰局勢成形、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此刻,端傳媒推出「新冷戰下的兩岸關係」系列專題,回顧兩岸停火四十年來的重要政治、經濟與文化事件。今日刊出的是十年前(2010)所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深度追蹤,後續將有兩地婚姻、陸生十年、官方交流等報導,回顧這四十年來「和平的假期」中,兩岸之間的接觸、交流、衝突甚或兩相冷對的旅程。

2010 年 6 月 29 日,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正式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於同年 9 月12 日生效,迄今即將屆滿十年;ECFA 的支持者當年在宣傳時,曾經使用「黃金十年」一詞,來向台灣社會推廣簽署 ECFA 的正面效益。

然而,以 ECFA 開啟兩岸交流黃金十年的願景,卻在啟動不久之後,就因 2014 年的「三一八學運」、以及 2016 年蔡英文執政而迅速降溫,而 ECFA 後續在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領域的協商,也隨之停擺至今,導致 ECFA 成為一個只剩「早收清單」的貿易協議。

ECFA 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就算建好了,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買得起車、開得上去。

瀏覽過去十年來的台灣媒體報導,我們可以發現:立場偏藍的媒體,總會將 ECFA 成效不如預期,歸咎於兩岸關係不佳、沒有後續談判、沒有建立兩岸交易平台導致價格無法掌控──簡言之,就是民進黨執政造成的問題;偏綠的媒體則認為,ECFA 從頭到尾,不過就是中國政府「養、套、殺」台灣產業、「以經促統」的計謀罷了。

然而事實真有如此簡單嗎?關於 ECFA,上述兩種透過藍綠濾鏡的常見論調,又遺漏了哪些重要的事實呢?端傳媒選擇了農漁兩大產業,聚焦於 ECFA「早收清單」中的蘭花業和養殖漁業──在傳統的農漁業之中,它們屬於經濟價值較高、話題性十足的「明星產業」,大多分佈於台灣中南部地區,而南部又被視為綠營的傳統票倉,因而讓 ECFA 經常被外界解讀,是中國政府用來「以經促統」、「收買」南部選民的策略。

不過如果翻出近四屆總統大選的數據,我們卻可以發現,不論從得票數、或得票率來看,民進黨在雲、嘉、南、高、屏等幾個農漁業縣市的支持度卻不減反增,顯示 ECFA 上路之後,南部農漁業縣市並未因此完全「由綠轉藍」──由此來看,陸方透過 ECFA「以經促統」的策略,似乎踢到了鐵板。箇中原因,究竟為何?十年過去之後,中國政府當年試圖拉攏的南部農漁民,又是怎麼看待 ECFA 的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