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紅利不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紅海裡,台灣石斑奮力上游

台灣向來擁有「石斑王國」之稱,屏東沿海更是主要產區。但,近年來卻不斷傳出「被中國大陸養殖的龍虎斑打到很慘」的消息。在對岸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的局面下,台灣石斑魚究竟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台灣石斑不只養殖技術好,產值也很高,擁有「石斑王國」之稱。根據FAO統計資料,自全球石斑魚生產數據來看,亞洲撈捕產量占全球88%、養殖產量則為100%,堪稱「亞洲專用」的料理食材。

台灣石斑不只養殖技術好,產值也很高,擁有「石斑王國」之稱。根據FAO統計資料,自全球石斑魚生產數據來看,亞洲撈捕產量占全球88%、養殖產量則為100%,堪稱「亞洲專用」的料理食材。攝影:羅盛達

公共電視記者 張筱瑩、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8-05-29

#端 x 獨立特派員

【編者按】:台灣向來擁有「石斑王國」之稱,屏東沿海更是主要產區。但,近年來卻不斷傳出「被中國養殖的龍虎斑打到很慘」的消息。在中國大陸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的局面下,台灣石斑魚究竟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本文由端傳媒和台灣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共同編輯、發佈,公共電視為非營利機構,本文亦免費開放閱讀。電視報導於五月三十日晚間十點於台灣公共電頻道首播,也將於《獨立特派員》網站完整發表。

台灣石斑不只養殖技術好,產值也很高,擁有「石斑王國」之稱。根據FAO統計資料,自全球石斑魚生產數據來看,亞洲撈捕產量占全球88%、養殖產量則為100%,堪稱「亞洲專用」的料理食材,台灣在排行榜上亦長年位居一二,是石斑魚生產大國。屏東沿海一直是台灣漁業養殖重鎮,更是石斑魚主要產區。但,近年來卻不斷傳出「被中國養殖的龍虎斑打到很慘」的消息。在中國大陸由「消費者」轉為「競爭者」的局面下,台灣石斑魚究竟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一般來說,台灣常見的青斑、中國大陸近年新育成的龍虎斑,都屬於相對小型的石斑魚,身長恰好可以放入宴客用的清蒸小長爐上,成為一道體面的宴客料理。近年來成為饕客新寵的龍膽石斑,可以重達15至20台斤以上,口感Q彈、充滿膠質,切片後成為高級火鍋食材,或製成其他魚類料理,市場接受度很高。

2009年發生莫拉克颱風,風災主要傷亡發生在高雄,屏東養殖產業受重創,高達94%以上魚塭受損、種魚流失,石斑產業損失估計高達7.2億。
2009年發生莫拉克颱風,風災主要傷亡發生在高雄,屏東養殖產業受重創,高達94%以上魚塭受損、種魚流失,石斑產業損失估計高達7.2億。

而兩岸石斑魚產業的軌跡不難辨識,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三大關鍵字不外乎是:走私、八八風災、ECFA與它的推手馬英九。石斑以活魚型態販售為主,在尚未開放兩岸正式貿易前,台灣石斑早已靠「走私」迎來過一次盛世。早在兩岸正式開放石斑魚貿易前,台灣石斑對香港、大陸市場便很有吸引力,而與東南亞國家相較,台灣當年距離香港市場船程只要一天半,比海南島、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都近,佔盡地利優勢。

早在2008年局部開放活魚搬運船直航香港前,就有不少船家私下冒險走私,正式開放後,更是勢不可擋。根據台灣關務署統計,2007年石斑魚出口僅136公噸,為輔導「產業正常化」,2008年正式核准活魚運搬船直航至香港地區,該年石斑活魚出口量即大幅成長,逼近2,000 公噸。優異的成績讓台灣政府在2009年將其列為重點輔導項目,原預訂在2012年便要達到產值76億元的目標。

但,在同年8月8日,即發生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的災害。風災主要傷亡發生在高雄,屏東養殖產業受重創,高達94%以上魚塭受損、種魚流失,石斑產業損失估計高達7.2億, 一直到七、八年後,周邊鄉鎮的河川圳溝裡,都還會意外發現當年風災「游出」的石斑魚,已成身長破百的巨型怪魚。

雖然馬政府在災後仍依照原訂計畫輔導石斑產業,以「石斑魚產值倍增」為目標投注資源,但莫拉克風災沖刷大量土石,帶來各種微生物、有機質,改變沿岸魚塭生態,石斑的存活率、換肉率(即一公斤飼料能換多少魚的比例)皆大幅下降,讓產業度過了一陣艱苦歲月。

但,在「災後復健」與「兩岸開放」並行的過程中,中國大陸市場對優質石斑的渴求是藏不住的。2010年,台灣政府訂定《臺灣地區漁船航行至大陸地區許可及管理辦法》,陸續核准活魚搬運船停靠大陸地區港口,輕舟駛過萬重山,2014年底,來往兩岸的活魚運搬船合法出口量共計18,303公噸,比起2008年,足足成長了895%,當中大部分是高單價的石斑,在農曆過年、中秋節、雙十國慶三個時段,是運搬船最忙碌的季節,也印證了華人「無魚不成席」的俗諺。

在兩岸首度開放的紅利加持下,台灣政府順利完成「產值倍增」承諾,總統馬英九甚至親自出席記者會,頒佈獎項給相關產業人士。但許多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自2012年開始,衰敗已現,當年的石斑出口值開始下滑,由47.9 億元跌45.6 億元,減少 4.8%,看似不起眼的跌幅,背後是眾家對手加入競爭市場的警訊,台灣難再憑過往優勢稱霸。

2012年開始,石斑出口值開始下滑,由47.9 億元跌45.6 億元,減少 4.8%,看似不起眼的跌幅,背後是眾家對手加入競爭市場的警訊,台灣難再憑過往優勢稱霸。
2012年開始,石斑出口值開始下滑,由47.9 億元跌45.6 億元,減少 4.8%,看似不起眼的跌幅,背後是眾家對手加入競爭市場的警訊,台灣難再憑過往優勢稱霸。

2012年的這次下滑,是因為在龐大市場需求下,吸引中國大陸沿海、東南亞各國業者加入石斑養殖戰場,北京政府更大力扶植石斑產業,讓海南、福建等地的業者紛紛參戰,尤其位於廣東的湛江,被業界看好為有望與海南互別苗頭的後起之秀。這造成整體供給量大幅增加,許多業者與台灣一樣養殖青斑,集中銷往大陸市場,導致台灣青斑池邊價格下滑。雪上加霜的是,當2012年底,正在石斑市場競爭越趨激烈的同時,習近平也推出禁奢令,讓「龍虎斑」趁勢崛起,台灣石斑銷陸的榮景受到更大打擊。

龍虎斑,是中國大陸養殖業者以龍膽石斑與老虎斑育種而成的品種,與台灣盛產的青斑都是小型石斑魚,在餐桌上的相互取代性很高。龍虎斑的育成率高、折損風險小,成長快速,容易量產,價格比龍膽石斑來得低,口感上同時兼有龍膽的膠質彈性與老虎斑的細緻,作為一項「平價奢華」的食材,成為禁奢令時代新寵兒,讓台灣青斑節節敗退。

「因為龍膽石斑是要養三年的魚種,要經歷三年的天災,一般的魚種可能一年或一年半就可以收成,我們就是一次可能兩、三百萬這樣放那邊, (錢)一直投。」

佳冬水產養殖產銷第七班班員林志遠

佳冬水產養殖產銷第八班班長陳啟宏回憶,青斑在近年來一路低價,在2017年一度掉到120元以下。許多業者都有認知到,這肇因於台灣石斑魚有七成以上都銷往中國大陸,「市場太過集中」,與這些新興養殖區域相比,台灣的土地、人工等各項成本都高,一尾石斑魚苗25塊,養到一台斤光成本就要125塊,近來池邊價每台斤降到110到130元之間,許多漁民抱怨,「養石斑根本無法賺錢。」陳啟宏分析,現在養石斑的成本很貴,以前一包20公斤的高蛋白飼料,要一千塊以上,最近才降到九百多,「你看那成本多大!如果每天一池要養十包,每天的飼養成本,一池就要一萬。」

小型的青斑被龍虎斑打得叫苦連天,俗稱「斑王」的龍膽石斑,也在近年跌出歷史最低價。「從去年到現在,龍膽石斑的價錢一直在成本邊緣。」活魚運搬船業者李炯頤分析,龍膽石斑的成本,在一斤130到150元之間徘徊,但近年來的價格,卻常出現同價格的「成本流血」價。佳冬水產養殖產銷第七班班員林志遠也說,「龍膽降到150塊,對我們來說算是苦撐啦,真的利潤差很多。」

其實,以商品規律而言,龍膽石斑本身的風險便相當高。由於飲宴市場喜愛體型較大的龍膽石斑,這讓飼養期會拉長到一年半到兩年之間,比其他石斑更長,對業者來講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它會有很不確定的因素,然後心裡會在那邊揣測說,每天在那邊掙扎。」台灣夏天有颱風,可能讓魚塭沖毀流失;冬天有寒流,可能讓魚凍僵而死,加上不時出現的病害,讓「三年養殖期」的風險變得深不可測,在魚正式出售之前,業者都無法安心。「因為龍膽石斑是要養三年的魚種,要經歷三年的天災,一般的魚種可能一年或一年半就可以收成,我們就是一次可能兩、三百萬這樣放那邊, (錢)一直投。」

2008年,兩岸的第一次開放紅利,石斑魚曾經優游其中,但隨著中國大陸本土業者加入競爭、政治經濟情勢變遷,想再回到「美好的2008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2008年,兩岸的第一次開放紅利,石斑魚曾經優游其中,但隨著中國大陸本土業者加入競爭、政治經濟情勢變遷,想再回到「美好的2008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2008年,兩岸的第一次開放紅利,石斑魚曾經優游其中,但隨著中國大陸本土業者加入競爭、政治經濟情勢變遷,想再回到「美好的2008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根據FAO的統計資料,在2009至2013年的短短四年間,中國大陸的石斑魚產量從4萬噸成長為8萬噸,增長率超過10%,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第三的台灣與印尼,台灣想要在產量上趕超對岸,恢復往日榮景,非常困難。蘇德威也認為,台灣的石斑魚養殖缺陷在於土地面積小,拼產量拼不過,但台灣的養殖技術仍然保有優勢,必須走精緻路線。

「台灣的(石斑魚)過去(大陸)等於變成比較像輔助性質。」

高雄林園區第四產銷班班長 蘇德威

為了做到「精緻」,產銷班推出切片、火鍋、料理包,甚至向日本廚師學習「活締」方式處理,保持魚類新鮮度。而景氣三年一循環,未必沒有好起來的機會。中國大陸也大量飼養龍虎斑,但生產過剩,造成價格低迷,讓台灣業者也遇到不小衝擊。2017年,台灣石斑產量減少,對岸也因魚苗育成率不佳而減產,反而讓春節前的價格稍微上漲,讓台灣業者意外獲得訂單。

「現在石斑魚跟之前比起來一定是有差的,因為中國大陸自己現在做起來了嘛,他們一定會先從他們自己那邊拿,運費會比從台灣過去便宜,台灣的過去等於變成比較像輔助性質。」高雄林園區第四產銷班班長蘇德威舉例,今年農曆年左右,因為海南魚苗育成率不如預期,對岸業者向他們訂購了一批魚苗,「台灣在這些方面的實力還很有一定的水準。」

陳啟宏仍然認為,台灣的龍膽石斑養殖技術最成熟,「算是獨強的情況」,遠超過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如果台灣養殖數量減少,恐怕會影響銷售,讓台灣「少了一個競爭利器。」因此,無論國際情勢如何,保持產量依然有其必要性。

高雄石斑魚冷凍加工廠業者蘇國泰就認為,國內市場還大有可為,「像我在國內做冷凍的,其實國內的市場還是很大,國內的辦喜宴的婚宴廣場,石斑魚是必用的,現在慢慢地在泰國料理、日本料理店也在用了。」蘇國泰說,早期有很多餐廳它們還不知道說大的龍膽或大的石斑魚、大的龍虎斑可以來做魚排、法式料理或涮涮鍋,他對市場仍然深具信心:「我認為我們國內的市場還是很大,只是我們沒有大力去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