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馬世芳:大疫年的大蒜及其他

打開冰箱,閱兵一樣掃視一輪,面對瘟疫的底氣便也多了幾分。

插畫:Rosa Lee

特約撰稿人 馬世芳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9-06

#生活#台灣農業#廚房#瘟疫

因為這場瘟疫,妻和我三月開始雙雙在家工作。她天天 Work From Home 跟全世界同事遠距開會,我也暫時不去電台,改在家裡錄了兩個月的節目,學校的課都改成遠距教學(我還為此買了自拍手機架和「網美燈」)。三四月情勢比較嚴峻,除了買菜,幾乎不出門。後來狀況和緩一些,才終於敢出門吃館子。

近乎自主隔離的那段日子,每天在家做三頓飯,白米、青菜消耗極快(還有酒──我們喝掉了十幾瓶葡萄酒)。菜色變來變去,發現不管怎麼做,都不能沒有大蒜。之前一包蒜放著慢慢用,往往剩下一半不是發芽就是爛掉。然而才四月初,剛買的那包蒜已經快用完了。

正好,雲林鮮蒜上市。都說吃蒜有助抗疫,今年蒜價攀升,仍然大受歡迎。本地蒜還沒上市的時候,我圖方便用家樂福的阿根廷大蒜。吃起來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覺得連個大蒜都要千山萬水才能進我的鍋,碳足跡想必嚇人。雲林蒜名聞遐邇,就不必捨近求遠了。

上網一查不得了,好像全台灣蒜農都架了網購專頁,爭奇鬥艷眼花撩亂。稍微研究了,乃明白大蒜之道深矣。從前只知道有的蒜皮脆脆地一剝就下,有的黏黏地摳老半天都剝不乾淨,原來蒜也分乾溼:晾乾的蒜好剝,可以放很久。溼蒜難剝,容易發霉,得用網袋吊起來通風,慢慢也就變成乾蒜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