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壞教育》:當名校陷入「教育」場所的權力角力

當「校譽」面臨毀損,那些看穿「教育」內部權力機制的人,為何大多還是選擇沉默……

《壞教育》劇照。

《壞教育》劇照。圖: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肥內 發自四川

刊登於 2020-05-16

#教育#電影

《壞教育》(Bad Education)講述一樁轟動美國的校園侵佔公款事件:在長島上已攀升至全美第四名的名校羅斯林高中,學區總監法蘭克‧塔森(Hugh Jackman飾)與業務經理潘姆,葛拉肯(Allison Janney飾)一共侵佔了1100萬美金,成為截至當時涉案金額最高的校園盜竊案。

行事謹慎的法蘭克萬萬沒想到先是因為潘姆的兒子粗心,用學校卡刷了裝潢自己家的建材,讓潘姆因此丟了工作;而後又因為他鼓勵的學生,透過校刊,讓本來只是用來吹捧學校積極推動之「天空步道」建案的小文章,意外發展成揭露侵佔公款罪行的駭人報導。

這是劇作家科瑞‧芬利(Cory Finley)轉戰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相較於前作《良種動物》(Thoroughbreds,2017),《壞教育》顯得少了點個性,卻多了份講究。封閉在有限舞台的《良種動物》適合導演進行形式的嘗試,但是視野寬廣的《壞教育》則以更為精緻的手法,來講述這個轟動的社會事件,並以「圍繞教育」的議題來作為這個論述教育的新切入點。

《壞教育》劇照。
《壞教育》劇照。圖:網上圖片

教育電影中的特別之作

校園或課堂當然是「教育電影」的必備元素,不過也因此很難區分到底「校園電影」跟「教育電影」誰的範疇比較大,比如說校園電影當然也包括了以校園為背景的青春愛情片,或者校園霸凌片,或者所謂「YA電影」(一說是young actors,著眼於主要人物都是年輕演員;更多是指young adult,著眼於人物在影片中將經歷的某種心靈蛻變);相對地,「教育電影」也可能出現在成人之間而脫離校園,並且有時候也以家庭為主要舞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