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中資書店淪為政治稻草人:經濟抗爭,你要珍惜的是什麼?

遠離對人最基本的關懷,把對極權的不忿發洩在錯的對象上,這是在可知的未來裡不斷操作的精神麻醉。

已結業的大眾書局。

已結業的大眾書局。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袁兆昌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3-21

#書店#黃色經濟圈#獨立書店

【編者按】香港頻傳書業消息,來自新加坡、服務香港逾40年的大型連鎖書店大眾書局,3月19日宣佈旗下16家門店全部結束營業;中資連鎖書店商務印書館亦有兩間分店租約期滿結業。乍聽起來,這些消息承因於近日香港所謂「零售寒冬」,其背後則是十個月的抗爭外加近三個月疫症。大眾書局固然是港人集體回憶,商務印書館則因是中資企業,近年一直與三聯、中華書局一起,為反對中資企業人士「杯葛」,過去數月亦於街頭運動中被抗爭者「裝修」。於此種種,出版人、作家袁兆昌卻由自身多年從事出版事業、以及於雨傘運動後開辦書店的經驗出發,持有不同的看法。

上市外資公司(大眾)看中了香港,著名台資(誠品)看中了香港,他們開的不是可謀暴利的商店,而是需要大量勞工的、與文化有關的零售生意:書店。外資和台資的經營手法,深刻地影響有中資標籤的連鎖書店。近十年來,三者互相競爭、仿傚、轉型,不巧遇上香港前所未有的戰爭和抗疫狀態:去年六月抗爭,年輕人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未平息;年初疫情爆發,學生停課,大量市民自行在家隔離,加之廟堂經書染毒的啟示,書店生意似無前路。外資㝤夜狠狠收店遺六百員工,中資收兩間分店,包括著名的佐敦分店。

中資書店是政治稻草人?

事實上,書店這門行業退潮許多年,豈止當下「抗爭」、「疫情」因素。而在年輕人的血泊旁,中資商務印書館卻淪為政治稻草人。儘管書店面前,人人都是消費者:去「商務」買書的人,可能只是因為書入得快、活動辦得好、信用卡折扣做得多,可以是沒有一個「政治」理由的。而另一邊廂,就算被稱為「黃店」的小書店,它們的特色肯定不僅是「黃」,更值得討論的是入書眼光,擊中了哪些讀者。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攝:林振東/端傳媒

黃色經濟圈的手足,機會來了麼?須知因「黃」買書支持僅是一時的,因「書新價廉」買書才是無法抗拒的消費示範,若以有益文化發展來論,我們要抗衡的是後者。於1997年創辦、而於SARS期間自盛而衰的香港「二樓書店」洪葉書店曾在當年掀起折扣戰,弄得其他許多二樓書店經營更刻苦,非關政治,而是行業倫理。與之類似,大眾書局引入的書店經營方式(多元零售,不止賣書,還加入大量唱片、文具、精品),誠品進駐香港的「後誠品」生態,哪管是新加坡還是台灣資本,所謂「中資在港經營」的百年老店,就是活在夾縫中;裡面有許多努力著的「食窮禮義廉」巴絲(註:兄弟姊妹,抗爭手足)在工作,有志投身書店業的年輕男女,也有在書店工作三四十年的可愛人物。

書店退潮,在我看來,是勞工的事,也關乎香港文化還有沒有物理上空間上的傳承,我們要討論的是:1. 有志文化事業的員工去向、如何支援;2. 書店空間以什麼方式存在。而不是鼓掌叫好,沉迷在針對中資背景無限loop,這是情緒上的懶惰:沒有轉型到理性,漸漸盲目。怎樣才能在中資書店與黃色經濟圈的討論中,嘗試尋找缺口,並提醒參與經濟抗爭的人,什麼才是我們要珍惜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