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陳志漢談紀錄片《一念》:拔管不拔?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過度醫療」

生死從來無法斷言,並不止醫療有沒有效,他在意的不是被拍者行為對錯,而是紀錄片作為探索方式,會帶我們去往何方。

導演陳志漢。

導演陳志漢。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作者 沈眠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1-19

#台灣電影#電影

台灣健保系統一直為人稱道,便利、穩定而且全面性的醫療,使得病患能夠獲得最快、最好的照護。然而,體制與人性之間總是存在著微妙的裂縫,歷經時間變化後也就不可免會產生新的問題。譬如近年引起較多討論的無效醫療――一方面家屬因為有健保給付,大多同意醫院予以用藥或急救處理;另一方面醫院方可以向健保請款,自然會傾向更多的醫療行為介入,儼然經營生意。由是,濫用醫療資源或成為台灣健保最大的缺陷。而對於喪失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病患,及其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照護患者的家屬來說,無法痊癒、只能仰賴機器而活的狀態,就像是長期戰,患者與家屬身心靈各方面,皆在遭受巨大折磨與耗損。

陳志漢拍攝的紀錄片《一念》,便針對台灣健保制度下的「無效醫療」主題,主要人物是二十幾歲就因車禍癱在病床七年的劉進育,以及要決定母親該持續搶救、還是拔管的緯緯。唯陳志漢並不帶著主動判斷的意識,對他來說,生死之事從來都無法斷言,並不止是醫療的有效或無效論述而已。他在意的不是拍攝對象行為對錯,而是紀錄片作為一種探索方式,究竟會帶他以及觀眾前往何處。

紀錄片《一念》。
紀錄片《一念》。圖:網上圖片

對生死之境展開探索

第一眼看到身形魁偉的陳志漢,我就想到日本漫畫家北條司《城市獵人》的著名角色海坊主,那是一名安靜沉默、容易害羞,走過殘酷戰場卻沒有人性壞毀、心思無比溫柔的大漢。陳志漢說起話來沉穩,常帶著笑容,像是自帶陽光,身上並沒有苦悶陰翳的意味,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2017)、《一念》(2019)兩部紀錄片呈現的晦暗冷調並不相同。我直覺地認為,也許正因他的性情如此,才能出入總教人難掩絕望的醫療現場吧。

2019年於院線公映的《一念》,是陳志漢探索無效醫療議題的作品。緣起是陳志漢拍屏東國仁醫院的短片《醫院》(2016),吸引了吳育政醫師來找他。《醫院》主要處理仁心仁德的院長父親,與實際管控醫院、必須對300多名員工負責的女兒之間的矛盾。但也涉及到有名住院3年多的病患,親屬決定拔管,這是該醫院第一次有撤除維生裝置的案例,遂惹發了院內動員大討論。無效醫療的反對大將吳育政看過《醫院》,主動與陳志漢聯繫,也就有《一念》的發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