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2020台灣大選

大選前夕,被戰爭凝固的島嶼

六十年後,曾一度遠去的戰意,似乎又隱約重臨台灣海峽。在台灣大選前夕,我們重返兩岸對峙的地理前線馬祖,這個因國共內戰、韓戰而生,被舊冷戰時代塑造的小島。半世紀以來,在一場還未真正到來、但也沒有離開的戰爭中,馬祖如何永遠地被改變?生活在「等待戰爭」之中,是怎樣的滋味?

2013年5月8日,旅客在馬祖列島上通過昔日的軍事設施,乘小船在北海坑道裡。

2013年5月8日,旅客在馬祖列島上通過昔日的軍事設施,乘小船在北海坑道裡。攝:Alberto Buzzola/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 發自馬祖

刊登於 2020-01-06

#金馬#2020台灣大選

「快點快點,大家站在『戈』跟『待』中間,我們請旁邊帥哥幫我們拍一張照!」2019年12月的馬祖,一隊遊客在知名的「枕戈待旦」碑前合照,石碑位於馬祖高地,往下一望,可以看到一尊佇立的蔣介石雕像,背朝馬祖,面向福州--更準確地來說,是遠眺廣袤的中國大陸,那塊他曾經統治、最終卻狼狽丟失的土地。

在1949年後的生涯中,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僅限於台澎金馬四島,最北疆之地即在馬祖,天氣晴朗的時候,能清晰看見福州的風車。在1949年之前,「馬祖」並不存在。這是一個因為戰爭,更準確地說,是因為「枕戈待旦」這樣的戰爭想象與時間感而誕生的地方。

60年過去,戰爭想象從未離開過這座島嶼。許多當年駐守軍人的後代都離開了,但來來去去,總有一萬人留了下來,居住在這裡,與一場威脅從未解除、曾有炮擊、但卻未曾到來的戰爭相處了半世紀。

60年之後,曾一度遠去的戰意重臨台灣海峽。一邊,台灣總統選舉在即,來自中國的滲透與戰爭威脅是選舉動員中最常出現的意象;另一邊,中國方面頻頻釋放「並不放棄武力攻台」的言論信號,頻率也越來越高。戰意隆隆的不只是台灣海峽,全球正在進入以中美對抗為主軸的新冷戰格局。台灣處於中美博弈之間,是否難逃成為新冷戰前線的命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