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逃犯條例

鄭煒、鍾曉烽:從零零後到銀髮族,反修例運動的不同世代想要什麼?

假如一直這樣下去,當權者放棄的是幾代人?

2019年8月3日,旺角再遊行後,示威者在尖沙咀被警察驅散後途經一間酒吧。

2019年8月3日,旺角再遊行後,示威者在尖沙咀被警察驅散後途經一間酒吧。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9-12

#鄭煒#逃犯條例#香港#鍾曉烽#評論

悠長暑假告終,政府撤回條例,但歷時三個月的「逆權運動」,卻未休止。這邊廂,大中學生以罷課、集會、築人鍊、流水式佔領和海外文宣等手法,持續抗爭,警民衝突也變得恆常化。那邊廂,以中老年人為骨幹的反向動員,以撐警集會、監察罷課巡視組或向政府部門投訴等方式反擊。前者批評「廢老」缺乏獨立思考,不懂得自由的可貴;後者喝罵「廢青」不思長進,破壞秩序。

除卻意識形態之爭,這場運動無疑有一定程度的世代鴻溝。但是,在一場持續動員的全民運動裡,年齡或世代的分歧是否那麼明顯?不同世代的示威者,在政治訴求、社運激進化、衝擊行動和政治參與的取態是否類同?持續的示威,有沒有產生某些共同經歷,楺合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整場運動又如何影響他們日後的行動意欲?過去三個月,我們聯同中大李立峯、嶺大袁瑋熙和恆大鄧鍵一等學者,一直追蹤這場運動。這些跨時序的現場數據,有助我們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單從參與的年齡組別的參與率來看,「生命週期」(life-cycle)的邏輯有一定的解釋能力。表一,列舉了八月份我們曾進行調查的大型集會和社區遊行,並按參與人數的年齡層分布。歷次示威的主體,都是年青人,30歲以下的參與者佔整體的六成多。當抗爭的形式或主題較為激進的時候,如8月13日機場的不合作運動或8 月16日的遮打花園「學界x攬炒」集會,七十後的中老年人的參與比例下降到不足一成。但到了8 月底以「和理非」為主調的集會,中老年人的參與率又回復到約兩成。

以生命週期來分析政治行為的理論,認為不同年齡層有著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社會心理特徵。年青人開始確立價值觀和認知能力,普遍有較多空餘時間和熱情,故傾向參與社會運動。人到中年,多了生活的牽絆、家庭的責任和利益的計算,便會日趨保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