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受威脅的台灣植物誰來保存?走訪台北植物園的真實身份

日人設立的台北植物園不僅是看荷花的公園;保種就是一種面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功能;你能為植物做些什麼嗎?

台北植物園的溫室。

台北植物園的溫室。攝:林彥廷/端傳媒

特約作者 鄒欣寧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8-13

#台灣植物#環境保護

2020年對地球生物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國際協定「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十年計劃將在明年到期,屆時世界各國將重新檢視20年前終告失敗的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在過去10年間,是成功力挽狂瀾,還是全球物種終於陷入於更難永續生存的境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在2018年底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1970年到2014年間,野生脊椎動物(包含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魚類和鳥類)的個體數量已減少60%,物種消失最劇的區域發生在中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有90%的生物被消滅。換言之,地球所有物種、所有生命,正面臨大量消失甚至滅絕的處境。

而比起多人關注的動物,植物更容易被人漠視。每年,世界上約有2000種新植物被發現,多數都在發現不久即告滅絕。台灣農委會特生中心與林務局、台灣植物分類學會於2018年共同發表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公佈,全台受威脅的989種植物中,有22種植物已證實遭野外或區域性滅絕;其中烏來杜鵑、龍潭莕菜、雅美芭蕉、異葉石龍尾、桃園石龍尾這5種植物,你再也無法在野外看見它們。這些名字,相信大多數人從未聽聞,也難以想像其樣貌,但它們的現身和滅絕,其實是大部分植物在地球上的命運縮影。

為了不讓植物滅絕的名單繼續變長,一群台灣植物學家和園藝工作者埋首工作,針對族群稀少、瀕臨滅絕危險的植物,做研究、寫企劃、野外採集、苗圃栽種⋯⋯他們不是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但他們確確實實正在進行一場漫長的搶救行動:將人們忽視的瀕危植物,從這場被形容為「更安靜的危機」裡力挽狂瀾,保住一線生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