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烏蘭巴托的日與夜,兩個在蒙古的台灣人

為了工作和家人分隔兩地,會不會覺得失落?「不會,我反而很高興,因為有這個機會非常難得,你想有多少人在接近退休之後還能再開啟這個如此精采的篇章?」

 蒙古烏蘭巴托。

蒙古烏蘭巴托。攝:Taylor Weidma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Fair Jo 發自烏蘭巴托

刊登於 2019-04-06

#家扶中心#台莊公司#烏蘭巴托#蒙古#台灣#異鄉人

從降落烏蘭巴托那一刻起,就見識到惡名昭彰的塞車潮,這個由俄國人規劃的草原城市原本只規劃三十萬人的容量,如今湧入的人口已經超過一百萬,超過蒙古國人口的一半。

在這座城市裡,有錢人住在高樓裡看Netflix、使用Alexa語音管家,電視轉來轉去都是外國頻道,裡頭是來自韓國、中國、巴基斯坦等新聞與綜藝節目。但市中心外圍圍滿了蒙古包,它們是前來首都討生活,卻沒能搶到都市住宅的人們,過的依舊是打水燒柴的日子。

穿過烏蘭巴托市區熱鬧的國營百貨,來到有名的「觀光街」上,一座辦公大樓的外牆正在進行春夏例行的整修工程,如同大多數烏蘭巴托的建築物一樣歷經風霜。它就是台灣會館。

提到蒙古國,年長些的台灣人記得「老母雞」與「秋海棠」之爭的地理老笑話(編按:「秋海棠」指中華民國早年主張外蒙依然屬於中華民國所畫出的地圖;「老母雞」則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含外蒙的地圖);又或者不少人還記得被視為「黨國遺毒」,但已經在2017年廢除的蒙藏委員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