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unnyji0523,回應《香港電影起死回生?「本土」回春術的副作用》
「香港本土電影」一詞本身就限制了對於多元類型的想像,而承載著電影作為藝術之外的寄寓,這是香港現實環境倒逼,卻也是香港電影人主動尋求突破的結果,藝術水準與電影語言的成熟需要過程,當然「作者性」的缺失的確是硬傷,這方面遠不如台灣和大陸,然而也許用電影表達社會政治隱喻,商業上成功者莫如《寒戰》,可惜第三部幾無問世可能。其實,正是不倫不類的合拍片使港產片幾乎主動让出了內地市場,而堅持「港味」才是对內地觀眾最好的「迎合」。
2. YZhao,回應《洛德:在「被豢養」的互聯網世界,批評百度時我們忽略了什麼?》
如果百家號內容質量好,那百度已死那個文章的邏輯就有問題了。大陸互聯網的一個邏輯是隻要產品好用就行,用戶是不關心中立性的。
說一個不好聽的,李彥宏對大陸用戶可以犧牲隱私的論斷,實際上非常一針見血,廣大用戶的隱私意識幾乎不存在。用戶反彈只是真相太血淋淋,大家不願意接受罷了,不然看看大陸app的用戶協議。
3. colby,回應《<祭姪文稿>東京現場:超越現實政治的文物精神》
文化與政治是切不開的關係,但需要區分主客,不應將文物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特別是將文物視為朝貢的貢品來看待,那只是貶低文物的文化意義。
其實古代文物所處的時空脈絡,並沒有現代國家民族的觀念,但是現在持有(或覺得自己應該持有)的國家,卻容易認為它是屬於現時某個政權下的財產。所以有些朋友會認為我家的東西,本來就不應該隨便的拿來拿去,特別是拿到我不喜歡的人的家裡去,這種心態也可以理解。
但我覺得無論文物是被掠奪,或是借放在 非原產生地,重點還是在於有沒有好好的對待,就是無論文物出自哪裡,它都是人類文明的珍貴紀錄,透過文物我們可以理解特定時空的歷史文化,但這是全人類的共同資產,只是現在由特定團體負責守護罷了。
所以能否好好保護文物,並儘可能地讓大眾理解文物背後的意義,我想這才是面對文物的關鍵,當然我並不是要否定文物背後所涉及的國仇家恨,民族自信心之類的問題,只是拉長到幾百年、或是幾千年的歷史視野去看,就會覺得現在的政治議論,其實未必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文物所帶出的文化意義,不應該被一時的政治現實所限。
就像過去的帝王將相,今安在哉,現在的主席書記、總統院長,也都將灰飛煙滅,但只要好好保存維護,文物的生命卻會生生不息。
4. 鹹魚姬,回應《<祭姪文稿>東京現場:超越現實政治的文物精神》
「為了某些目的,文物可以被奉上神壇,又可以被付之一炬。」網絡上的「文物愛好者」記不起文革這個百年內最大的一次集體大規模破壞文物事件,卻牢牢記得日本遺失了《西泠八家印存》。文革過去了數十年,時間遠了點以致被遺忘?那進入21世紀之後還有一些「舊聞」:
各地把古建築拆了然後重建了仿造品,有些甚至連擺上個仿造品供人遊客拍照都免了。廣州美院圖書館館長用贗品掉包了包括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的143幅書畫,報道中提到「他初次看到這些畫的時分發現有許多贗品,之前現已被人調包過,因此也動起了歪心思。」由此可見掉包文物、名畫并非個案,為《祭侄文稿》損壞了0.00001毫米都要肝腸寸斷的微博網友不知道沒有在數年前先哭瞎了眼睛。而在網民為《祭侄文稿》義憤填膺的時候,揚州城管毆打考古隊員的新聞則是無人問津。
與呼天搶地的墻內氛圍相對,澎湃新聞在一篇報道里提到,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對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物保護水平作出了正面評價,表示東博在「全球博物館中也是前列的」;而多位博物館專業人士及文博專家也表示這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最後,這篇報道在微博上消失了。
「如果《祭侄文稿》出借給大陸,會有人大哭運輸一次就損壞一次嗎?」「這樣重要的文物應該送回北京故宮保護,那裡的技術更好。」「那要是日本技術更好,是不是該送去日本保存?」「自己家的東西憑什麼送給別人?」無論一開始多麼強調自己是關心文物保護,討論到最後都變成了民族主義的表述——自己家的文物可以燒可以砸可以掉包,就不能給外人看一眼。嗯,過去女性也是被這麼對待的,我好像一點都不意外。
文物最大的價值是歷史證據,然後是審美價值。考古學的意義不是讓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擁有更多「寶物」,而是讓文物證明歷史真相。無論是作為歷史證據而存在,還是充當審美價值的載體,它們都應該展現在世人面前,否則它們就只是墓穴的一部分。
5.Gardener,回應《白信:2019,如何防範一場黑天鵝和灰犀牛共舞的「顏色革命」?》
但是仍然,專制體制下,恰如統治者對民眾真實呼聲的摸不定一樣,觀察者也難以取得民眾支持度的真正數據。統治者一方面可能忽略細微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能放大和誇張某些發現。以統治者的警惕來倒退體制變革的機遇可能高估統治者的判斷力,就像風險是假的一樣,機遇可能也是假的。
從基層來看,習自身建立的威權慣性仍然穩固,中產階級、學生群體主流意識形態是保皇,任何分離出去的觀點都被邊緣化乃至隔絕化。如若如此,2019年則不可能由少數人紀念的割裂性事件爆發為系統革命。習集團的各種防備也將淪為無用。
歸根結底,要麼是革命時機未到,要麼是這個國族早已去勢。如果還能保持樂觀,我們五年後見。
6. 六樓,回應圓桌話題《有害社會還是「看得很爽」?你眼中的宮廷劇是怎樣的?》
不管宮廷劇是好是壞,哪怕它是文藝中的敗類殘渣,僅憑喜好就朝令夕改全面封殺一類作品的政府的醜惡都遠甚於它。當然如果在一個沒有上映審核的社會中,大多數宮廷劇早就被優勝劣汰的市場淘汰了,它能爆火其實也是作為曾經的倖存者一枝獨秀,然而再幸運也逃不過政府喜怒無常的政治。
宮廷劇被封的理由同樣站不住腳,不是所有宮廷劇都存在這五條缺點,《金枝欲孽》《蒼穹之昂》《大明宮詞》都是優秀的宮廷劇作品,既娛樂大眾又有深刻的批判,把它們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抹殺,除了讓思想的枷鎖更沉重,還能有什麼好處呢?
每個人都有討厭的類型劇,每個類型劇都有它的缺點,每種劇都可能出爛作,這不能成為支持政府暴行的理由。如果每種影視劇被封時民眾都單憑自己的喜惡而喝彩,不去考慮大眾整體的權益,很快我們就只有新聞聯播可看了。
7. Tocqueville,回應圓桌話題《有害社會還是「看得很爽」?你眼中的宮廷劇是怎樣的?》
身在台灣看這件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讓某些藝人們體會,珍惜台灣僅存的一絲創作空間,偶爾回來留點東西吧;憂的就別說了,華語圈的娛樂前景不甚樂觀。
當代中國的體制容不下好東西,很多事情剛有一點累積就被抹煞了,無法像韓國的影劇、綜藝、偶像文化一樣積沙成塔,進而蓬勃發展、風靡世界。「中國有嘻哈」如此,「延禧」跟「如懿」也是。對共產黨來說,中國人能不能創造出令世人稱羨的流行文化,一點都不重要,重點在於這個「列寧式殖民政權」的統治是否穩固。我不敢說中國宮庭劇的內容和品質真有走出牆外的本錢,但反正現在連這點可能性都不用討論了。
8. jackhui、Fai、土撥鼠、micks、MrCSC,回應圓桌話題《香港房屋醫療問題爆發,有論者劍指新移民政策,你怎麼看?》
jackhui:新移民並不會比本地人更常去醫院,影響醫療系統負擔的應是人口總量而不是增量。香港不到1%的人口增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程度負擔增加本應屬於合格醫療系統能承受的範圍,醫療系統資源不足的根本性問題不在新移民。
至於雙審批制,本意應當是輸入高端移民,而不輸入「低端人口」。但據我了解,香港現狀是高技術工人過剩而低技術工人不足,如果輸入的高技術人口沒有到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水平,這些人的到來反而加劇香港的競爭,進而影響本地人利益。相對而言,香港福利系統的負擔能力是足夠,或出現缺乏的主因並非新增移民。
另外香港自然人口增加居然不到0.1%......居然都快負增長了......香港真的有本錢不輸入人口嗎......
Fai:你沒好好看文章哦!
「與此同時,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醫生的黃任匡28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香港並不缺乏資金「硬件」,但需考慮重新認可英聯邦醫生資格,並立即叫停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不解決這問題,無論怎樣加資源都解決不了」。他引述相關數字指,香港生育率越來越低,但醫院卻愈發爆滿,癥結便在於每日的150個單程證,1年5萬人,10年就增加50萬人。黃任匡稱,取消並非是對新移民的歧視,而是「數學問題」,「病房本身已這麼爆,還容許每年5萬多人來香港,這是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所為呢?」
香港人更關心的似乎是priority的問題,資源來自香港納税人,而對面的需求卻不僅來自香港人,而且還是個看不到底的需求,醫生說,這只是數學問題。剎停每日移民配額也只是數學問題。難道要等到大家都站着睡覺才叫停這種無底洞式遣民綏靖的做法?(雖然我覺得中國政府的意圖更多是取消邊禁,完全中港一體化)
另外,引入外來人口和單程證審批權本就是兩個問題,不宜以後者合理化前者。誰說引入外力就必須放棄單程證審批權?有哪個地方輸入人口時是由人口輸出方說了算你能要誰,要多少?這麼比附一下,就見其荒唐。何況,即便要引入外來人口,為什麼就必得是內地人?
香港醫療資源本就緊缺,這你是說對了,哪裏的醫療資源不緊缺呢?但已見緊缺的情況下,還以這種粗放式甚至open end的方式擴張人口,不知規劃,後果可想而知。對香港納税人來說,那情況有點像,我出錢,你請客。對在各行各業捱生捱死又同時要交税的香港人,這是極其無恥和不公道的。
新移民只為更好的生路,這無可厚非。但制定人口政策的中港袞袞諸公為達政治目的,把移民當槍使,他們來到香港會遭遇到什麼,就不是香港人才需要負責的了。如果移民有嚴審有邊界有限度,視香港為一個社會整體來自然吸納循正規途徑入境的移民,香港人斷不會那麼生氣。可惜現在不是。中方怎麼審批的這每日150,你我都懂的。或有沒有審批?移民大規模湧入是事實,這總是推諉不掉的。要說種種資源矛盾和他們沒關係,這不是訛人嗎?開埠到回歸百年才600萬,回歸廿年就長100萬。這種移民規模是合理(性)嗎?
jackhui:你如果去查查各國人口增長率,你就會發現即使加上新移民以後,香港的人口增長率也是世界倒數的。甚至是加上新移民才會使香港的人口增長數據稍微像正常一點。
也就是說相對其他地區醫療系統,香港地區承受的人口增加壓力是偏低的。
至於回歸二十年增加一百萬你覺得不合理,但是世界上250個國家/地區,200個增長率都比這個高。有什麼不合理的?這已經是非常保守,甚至是過低增長率了......
單純看數字沒有意義,你橫向比較一下全世界你就不會說出這個增長率不合理的話,你非要世界倒數第一增長率才叫合理嗎?(如果不輸入移民,僅靠自然增長率香港確實好像快能競爭這個倒數第一了)
相對而言,高技術工人比低技術工人更會與香港人直接競爭(具體你可以去查查香港不同技術水平工人的人數和需求之間的差距,我記得是高技術工人過剩而低技術嚴重不足)。但無論怎麼審批,高技術工人都會更佔優勢(不可能說讀過大學就不要吧)。而現在大陸的審判如果根據地區和親人團聚等理由反而更有可能引入低技術工人......
Fai:你說單看數字無意義,你卻一直在單看數字,說的也只是數字。這不自相矛盾?我相當同意你的觀點,單看數字是不行的,還得看一個地方的既有資源,香港是個什麼地方?當內地朋友有意貶抑時說是「彈丸之地」,每人一口唾沬都能淹沒的。
能不能承擔,願意承擔多少?該誰說了算?這不就是中港的根本矛盾?
如今這個中港爭奪香港社會資源的場面遍及方方面面,爭路,爭日用品,爭床位,爭教育資源,爭房屋,這個「競爭」是有形可觸的,在日常生活經驗裏,要說服就不能單看數字。對港人不負責,又何嘗對移民負責?
香港人這不是都要住到海裏去了嗎?我不反對移民,但我們呼召的是負責任(對一方對一國)的理性的移民政策。但若對家盤算的根本就是打開你,那就兩說了。而且,現在與在地港人競爭的不僅是移民,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對香港社會資源該怎麼用,該由香港納税人點頭。可是納税人對資源運用者(特府)完全沒有控制和制衡權。請循其本,問題第一步該問的是,資源既由香港人提供,為什麼香港人無權過問提供給了誰?然後再來討論現在的人口增長可不可接受。
有論者要平衡香港人對內地人過激的針對情緒,我覺得這是應該的。但承認港人的個人經驗,這也是必須的。否則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更激化矛盾。
土撥鼠:香港的病床數15年來不增反減,土地也越來越少,公屋居屋供應量也完全不敷需求,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有很多疫苗公屋和公共資源、補貼都被拿單程證的大陸移民拿去,請不要再護航說移民完全沒影響好嗎。
資源就是這麼多,供應沒增加的情況下,大量移民必然對本地人原本的資源有所壓縮。其他先進國家地區的人口成長率也不會比香港好多少。香港740萬人口,一年多4到5萬人;台灣2350萬人口一年只增加3~4萬人;韓國2018年生育率更是跌破1比台灣還慘,而香港本身土地和醫療資源就是比其他地方還少,當然負荷不了。
jackhui:@土撥鼠 移民不是主要原因的意思不是真的沒影響,而是即使移民不來你也不會感覺到情況有改善。。。
@Fai 不好意思沒說清楚,單看數字我指的是單看香港的數字,就好像單看一個公司的營收,你無法評價這家公司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是當你加上同業對比,就會比較明顯了。香港醫療系統所面臨的人口增長壓力在世界上是屬於較輕的,因此說香港醫療問題的主因是人口不太正確。
醫療體制問題是專業問題,無論什麼體制底下都只能選擇一個代理人去解決這個問題。但現在存在這麼一個人有能力解決問題嗎?這又不是想解決就可以解決的,林鄭撥款五億能做到什麼?我也很懷疑。老是談着換個體制沒方案有用嗎?
micks:香港從來都不是高技術人員有餘,而低技術勞工不足。
高學歷者確實有餘,但比起其他的先進地區,反而是「香港沒有發展出新科學技術的產業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互聯網,電子科技,中高端的製造業,醫療藥物,精益生產的農業,資源再生技術等等。這些產業在香港一個都沒有發展起來,或者說香港以及政府沒有遠見,只會轉「地產,金融,貿易」的快錢。
所以會出現看上去是「高學歷人才有餘」的假象。而實際上是政府和前輩「菁英」都無能無遠見的情況下,香港又不具備成規模的「高技術」人才,才會有人無用武之地的假象。
- 高技術人才有餘是假象,不足以成規模才是更本。
而低技術勞工的不足更是荒謬,這只是商界和權貴為了壓制勞工支出和保持自己的絕對議價優勢而和政府一齊主導出的社會輿論。勞工不足可以靠科技進步取代,而現時從來沒有聽聞過有公司請不到基層勞工的,他們請不到的是「奴隸」。
-
所以香港不存在基層勞工不足。
-
增量不足以已影響醫療系統更是荒謬。
中國內地的對美出口貿易佔經濟總量幾個百分點,而現在已加關税問題也就是這部分一半的一成,內地就已經有1/4的中小民營企業倒閉,大型動物也要靠債轉股。美國就算提高關税倒25percent,可能涉及金額連全國經濟總量的1/100都佔不到。比起香港十年輸入的內地居民50萬人所佔的香港7-8%更是九牛一毛,卻已經中共全體緊張。也就是你能說出增量不會明顯加重負擔。
- 明顯對醫療系統加重負擔的當然是增量而非總量。
就好比已經工作10個小時,以後還要你固定增加一小時工時,然後過一段時間再增加永無止境。對你而言這卻是無顯著影響。香港是真的不能繼續輸入內地居民,因為很多內地居民本身的觀念,行為方式就已經阻礙了一個地區的文明發展。少量還好,但繼續下去,新移民和香港本土要持平的時候就完蛋了。
jackhui@micks 去查查統計局數字,低技術工人和高技術工人是從統計中出來的詞彙而不是瞎扯的。不要拿感官取代統計,你的論述沒有半點定性定量上的論據,只是單純陳述出一套沒有任何理由的結論,統計上這樣但我的感覺上不是這樣根本無法成立。
不要老拿一年數據乘以10作為十年輸量,2010-2016單程證人數在2016年剩16萬是事實,單程證來了還可以走或者根本沒來的,10年50萬根本瞎扯。至於為什麼只拿七年?十年你倒是找個統計數字啊哪裏有......又想說我覺得?我覺得10年只有1000呢可以嗎?
而且為什麼不討論7年以上移民?七年以前的移民還可以說不是香港人,你討論他們佔用香港資源可以理解。七年以上就是某種出身的香港人,對某些特定出身的人佔用社會資源的討論我可以說你種族主義者或者納粹嗎?
增量不影響不是因為「是增量就不會影響」。而是經過計算這些增量不可能佔多數,駁斥一些人憑感官做出的「新移民在門診中是多數」的說法。數理邏輯是基於事實推論而不憑空判斷。
土撥鼠:2011 43379
2012 54646
2013 45031
2014 40496
2015 38338
2016 57387
2017 46971
這是香港近七年每年發出的單程證,我已經說過你不要只計算來港未滿七年的移民好嗎?滿七年又怎樣?難道他就不算在香港的非自然增加人口嗎?然後他們還能以超齡女子來港計畫,家庭團聚等理由讓更多大陸移民過來。
我不認為拿到永久居留證就不是移民,有人這樣算的嗎,他移民是事實,就是造成香港人口的增加。你只算定居未滿七年的移民數,當然移民都不會增加啊。另外持單程證來港的人不是每年都剛好五萬但也不遠矣,尤其2016年還超額至5.7萬。
至於你說憑感覺不準?那有人在做移民門診數量的數據嗎?所以只要沒數據就都不能說嘴?問題是很多東西是不能量化的,你這種數據主義只是自以為中立客觀。難道香港本地人分不出醫院的移民佔比有沒有越來越多嗎?而且除了移民,還有從大陸去香港產子,做健檢和看病的人也不計其數,我沒說香港病患已移民為主,但是人數增加是事實啊。
前線醫生特別反映,有不少新移民一到港即要求使用醫療服務,也指出診症服務供不應求,很大部分是由於過去多年放任增加的單程證人口。你可以看看香港醫療人員的回應嗎?他們是最清楚誰使用醫療資源的人,另外持單程證來港者超過兩成是45歲以上,就算要吸收低階勞動力好了,這樣年紀的人會比得上年輕人好嗎?
MrCSC:@jackhui: 小弟今年快三十,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去醫院的時間一定沒有「很長」,況且我也是去私傢俬院。數據上面反映出來只是數字遊戲,有很多事都是環環相扣。
9. 9_9OOps、Marklau1995,回應圓桌話題《香港房屋醫療問題爆發,有論者劍指新移民政策,你怎麼看?》
9_9OOps:假設單程證是由結婚和超齡子女爲主,整個矛頭指向新移民卻沒一個人敢指責嫁/娶新移民和有超齡子女的本地人?敢去乾脆一股腦不承認一切中港婚姻,從而終止這一批單程證嗎?還不是沒有。
有哪個黨派在討論新移民時會針對真的讓新移民有機會進到香港的本地人?說白了不就是擔心選票。既然選票第一,各自小算盤打那麼好,「新移民」「問題」根本就沒人想解決啊,問題和工具留着才有用。
公立醫院的資源長期不夠,就算沒新移民,也仍然是不夠,政府的基層醫療政策就對基層不友善。假設中港婚姻在基層羣體仍然是以女性新移民赴港爲主,只要保證與新移民結婚的這批香港男性在本地能解決婚姻及生養(男)孩問題——前幾天臺灣科技部(似乎)做統計還發現過半民衆認爲生養男孩延續香火非常必要你覺得香港的情況會更好嗎,性生活、居家照顧問題和生計,估計也沒那麼多人回內地騙/買老婆。
新移民之所以會成爲衆矢之的,是香港的長期政策有問題,但根本沒人想去解決導致這情況的真正原因。
Marklau1995:其實問題的根源是醫療資源不足,更是醫管局的分配甚至是整個醫生系統出現了問題。公立醫院長期工資低,工時長,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一味的去怪罪新移民,罵單程證的審批其實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個人意見:與其說檢討新移民政策,不如檢討醫管局的資源分配問題,明顯的問題就是工資太低,肥上瘦下。可不可以考慮把醫管局主管的工資和公立醫院的擁擠程度掛鈎或者有一籃子方案,重點是要更大的蛋糕而不是在現有的蛋糕下把人給趕出去。一直去針對新移民只會陷縮自己的路.
10. Fai,回應圓桌話題《香港房屋醫療問題爆發,有論者劍指新移民政策,你怎麼看?》
這麼說吧,內地人大批湧入是直接改變了香港的社會面貌的,地景、人情、風氣、秩序、觀感,這個改變只是具前後比較經驗的香港人能體會,變好還是變壞?香港人有這個話語權嗎?
每日150既統攝在整個內地移民的政治規劃之下(他者自然還包括優才、雙非,加上內地移民審批的黑箱操作,香港實則與無關禁何異。一簽多行的自由行,或不能直接分享如今枱面上必須持有香港居民身份才能享有的社會福利資源,但他們大批到來用的是其他資源,和香港回歸以來的社會問題直接相關。當中盤根錯節,幾難言明聲傳,港人如被綁雙手,對於自身環境的坯變毫無抵禦節制的能力,也不容許慢慢消化接受,那是幾同於被侵入的體驗。就是你的東西被怎麼用不由你決定。
一個普通的內地移民、遊客、自由行只看到自己的需要,這在他們來說無可厚非,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政治計劃裏的角色給本來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截然不同的在地住民帶來什麼感受。
醫生叫停150,是針對長期病患利用單程到港直接享用醫療資源的問題,這試圖撬動的就是上述的政治意圖。這個意圖與《基本法》、中英聯合聲明、一國兩制初創者所描繪的那個還能自守一方安靜渡日的圖景並不相符。甚至與理性負責任的社會管理理念相悖。
香港人的感受需要被重視,正確翻譯,並合理回應。偏激的歧視甚至敵視是要杜絕,但堵口,只能讓業已高升的怒火成為鬱結,將來就會出其不意地迸發。
我們當然不能怪新移民,但在如今的香港,醫療問題當成醫療問題來問症是見樹不見林,新移民被抽離於中特政府的管治全景來分析,也是見樹不見林。
而正確來說,醫生叫停每日150,針對的不是在港的新移民,而是未到港的內地準移民,所持的理由就是不堪重負的醫療資源。這不是更負責任的態度嗎?如果要辯,不是證明現在運用醫療資源的大頭不是新移民(是還得了),而是證明將來大量累積的移民需求能夠被社會有序健康地消化。這同樣需要完整的移民藍圖和規劃,需要的數字又何止是香港移民增長率與其他地方相比那麼簡單。
如果連TVB的電視劇都用內地景內地人替代香港,還有誰能夠看到此刻香港真正的模樣(即便只是其中一面)?即使香港的某種記憶最後將不存,或變成另一個樣子,起碼留此存照,把話說清楚,把自己說清楚吧。
香港雖在政治上歸屬中國,但硬件軟件並不就屬於中國,這是一國兩制的根本用意,即你的還是你的,我不會搶。這個權利界限不分清,內地人到香港來也不清楚行事分寸。而香港人在這點上是有相當的界限觀念的。當然,今日討論的終究不是中港矛盾,但我還是希望能借每個可能的機會,為香港人把難以說清的事試說分明。
香港人歧視內地移民從來是事實。但現在的問題如說只是歧視內地新移民來試圖彈壓香港人的憤怒,是把錯脈,說教無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凡事拗不過「理」字。不管移民是多是少,香港一天不享中國財務資源,一天就有資格對資源運用說了算。直面這個問題只需要一點尊重。
看到有香港論者把「見樹不見林」「翻譯」成「看不到更宏觀的權力關係」(大意)。只說說我的「見樹不見林」吧,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它還包括,每個政策環節獨立出來看或者挑不出什麼毛病,但綜觀則可以得出另一個圖景,而對這個圖景的宏觀掌握能更好貼近香港人的切身感受,那個感受不只是來自新移民。我自然不是說感受有凌駕數據及邏輯推論的權威性,但「左膠」之為「膠」,何嘗不是指它有着先於數據與推理的價值堅持。我也不必遮掩,表面自由主義內裏極可能就是個保守派,總有某種「清洗」與「潔淨」的意識,但要縮短分歧,總免不了要穿上別人的鞋子。
醫生的身份註定他們只能談醫療問題,但他們香港人的身份(別爭拗什麼是香港人,那是個遲早失效的指稱,但至少在此刻它還沒有)令他們想談的或許不只是醫療問題。因為醫療超負荷,所以需要剎停新移民的每日配額,中間有很大的邏輯跳躍沒錯,但我之謂「翻譯」,實則需要的不是立場對立,不是對邏輯推論的挑戰(這也太容易),而是對感受的尊重,或者承認。
我要談的,當然不是醫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