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8台灣地方選舉

陳方隅:綠白分裂、支持率流失,旋風起落的柯文哲差點輸給他自己

許多人說,柯的出現是要推倒「藍綠」的高牆。不過,台灣社會看到的是,許多高牆不只仍然矗立,而且後面的「紅磚」愈蓋愈高。

2018年11月18日,柯文哲在台北北門造勢晚會上。

2018年11月18日,柯文哲在台北北門造勢晚會上。攝:陳焯煇/端傳媒

刊登於 2018-11-26

#柯文哲#2018台灣地方選舉#台灣#陳方隅#評論

台灣2018年地方選舉落幕,台北市長柯文哲以58萬票、41.05%的得票率、3200票之差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獲得約24.4萬票(17.29%),幾乎就是柯文哲跟4年前(85.4萬)相比所少掉的票數,而丁守中的得票率和4年前的連勝文巧合一致(40.82%),少了約3萬票,大概就是這次整體投票率下降了4.5%所帶來的影響。

也就是說,通過投票結果可以看出,即使柯努力地想要吸引泛藍選票,但成效非常有限,而且民進黨的「基本盤」(最忠心的支持者)全都歸位。接下來,柯還必須面對新當選的泛藍過半的議會,其中民進黨19席當選議員中,只有兩位可以稱得上是明顯的「友柯」。

柯文哲當台北市長這4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地位變得搖搖欲墜呢?而他與綠營的關係,這幾年中又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曾號稱「超越藍綠」的柯文哲,如今遭遇了哪些質疑?通過他,還可以如何觀察台灣政黨政治板塊的變化與重組?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選前的宣傳活動上,市民在大廈裏向他揮手。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選前的宣傳活動上,市民在大廈𥚃向他揮手。攝:陳焯煇/端傳媒

素人政治的旋風

韓國瑜旋風出現之前,柯文哲是台灣近年來最典型也最成功的民粹政治人物。「民粹」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意指某些政治人物或政黨批判傳統的政治菁英和現存制度,認為自己最能代表所有的人民。民粹人物的出現以及獲得支持,主要因為一般民眾覺得政治菁英或者專家們都已和「民意」脫節,而希望選擇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人選。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