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竭力营销中国美学,“国师电影”沦为一场奇观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张艺谋被戏称为国师。《影》与当下时代的互文,倒使其不失为一部典型的“国师电影”。
《影》电影剧照。
电影 风物

看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水墨烟云,茫茫不尽的山水画卷,视觉意象上,不可谓不美。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影子是一个奴隶,从小被都督的叔叔带回来训练,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有一天可以作为替身冒充都督,以保他的安全。一次重伤后,老残的都督只能躲在阴暗的石室里筹谋,影子成为了假都督。夫人与都督曾经是天作之合的爱侣,心意相通,琴筝合奏。在都督退居暗室,而影子陪伴其左右的一年里,夫人爱上了影子。

在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太极图案、黑白影像的对比,喻示影子与都督是阴阳共生的存在。

我想到的却是另一部电影。二十年前的《千钧一发》(Gattaca, 1997),两部电影都在讲假冒身份的故事。在《千钧一发》的高科技世界里,人类依靠基因检测分出阶层,男主角先天基因不良,有心脏病风险,只能归为下民,做最普通的体力活。而他的同胞弟弟因为基因优秀,备受父母宠爱。男主角的梦想是当宇航员,他知道以他的基因无法如愿,遂铤而走险,买了一个假身份,混入航天局。他购买的是一个基因优秀者的身份,此人因意外致残,只能拱手将身份转让。整个故事,就是在讲他如何面对一次次的身份危机,度过险关,冲破重重桎梏飞上太空。

《影》电影剧照。
《影》电影剧照。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他可能会死在太空里,也可能回到地球被揭穿而后入狱。但是他坐在飞船里升空的那一幕,光影闪烁,表情有目空一切的坚毅,使观影者心似钢弦紧绷,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类灵魂的高贵。爱、平等与自由,使人无法漠视他的假扮过程,始终为他祈祷,为他绷紧心弦。

故事本身的张力

从戏剧的角度,悬念,是故事能够吊住观众的一根弦。遗憾的是,看《影》,我的感受始终很平淡,对影子冒充都督能否功成身退、会不会突然被揭穿,没有好奇,没有紧张。究其原因,故事本身张力不足,情感逻辑不通畅,是其一;对中国美学元素的堆砌,近乎滥用,使形式夺人而内涵扁平,是其二。在社交媒体上,张艺谋被戏称为国师。这部电影虽然缺点过于明显,然而这些缺点与当下时代的互文,倒使其不失为一部典型的“国师电影”——元素化、奇观化了的中国故事。

我对这个故事本身的兴趣,来自于角色的身份差距。影子作为奴隶,在黑暗中毫无尊严地长大,却要假扮一个贵族的日常,并且真的爱上他的女主人。这里面有很多可挖掘的人性,比如他们三人情感纠缠的关键:既然影子每天都在模仿都督,且逼真到无人可以辨别,那么他与都督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我之为我,而非他人”的独立性,体现在哪里?可以想象的,被践踏的奴隶闪烁出主人所没有的心灵之美,是女主人的爱情能够真正发生的原因。电影里,影子喊出了“我到底是谁”,那么他是对自己的身份有困惑,还是在长期的模仿里对自己的人格产生困惑?实际上,观影者无法回答。整个故事里,属于影子自己的部分实在太少,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被动的,是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

故事的不足,有时可以通过高超的表演来补上。可惜邓超和孙俪的表演都缺乏层次。尤其是邓超,他需要演出一种“我在扮演主人,我很像,但我不是他”的微妙感,需要在扮演都督时的器宇轩昂和回到奴隶身份的卑微感之间切换。他没有呈现出这种复杂,也就没法把这个小人物立起来。有一场戏,影子即将去决战敌国将军,都督夫妇在密室里为他送行。三人亲密无间地围坐在一起喝酒,从身体语言、表情上,看不出主仆的身份之差。这种含糊贯穿了故事始终。

《影》电影剧照。
《影》电影剧照。

因为人物不立,夫人与影子的爱情就无法扣人心弦。她为什么要爱上影子?是出于孤枕的身心寂寞,抑或是圣母般的悲悯?她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爱上的是与丈夫不同的人?电影回避了这些探索,使她的移情别恋显得意义虚无,过程也难以令人信服。相比之下,《千钧一发》的爱情戏份,要生动且深刻得多。同在优秀基因之列的姑娘爱上了男主角,一开始是被他的光环吸引,后来经历怀疑与破灭、知晓他真正身份后,跨越阶层的爱情才如火如荼地展开,从破到立,观众亦同感爱情的甜与苦。而在影子与夫人之间,这段爱情跨越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变化,始终是模糊的。

邓超是个勤奋的演员,为了演出两人的区别,他苦心减肥,所以剧中都督的形象,是个干瘪癫狂的老头。然而区分人物之不同的,又岂是在形非。

张艺谋的符号美学

从《英雄》的红黄绿白,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花满屏,《金陵十三钗》的美艳多彩,张艺谋在不遗余力地创造他电影中的色彩世界,实现他的美学理想。而他创造的方式,则仍如奥运会开幕式般依赖一种声势浩大的叙事——无节制的堆砌铺陈。《影》的影像,是张艺谋表象上的创新,风格由绚烂转入黑白,转为写意。不过仔细看,这里的黑白并不是剔除色彩后的“黑白电影”,而是黑白本身作为色彩,被浓墨重彩地涂抹在每一个场景中,成为了表达故事“阴阳—昼夜—真假—敌我—生死”等一系列冲突概念的重要元素。黑白不再是空色之后的朴素,而是另一套刻意凸显的“色”,既要传达出故事的对立主题,又能配合片中终日烟雨的中国水墨画意境。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黑白元素和太极图、古琴、水墨画、书法这些古老的中国元素夹杂在一起,被最大限度地滥用。沛国朝堂之上,从国君到大臣,衣服上都渲染水墨;朝堂上挂满写有书法的布幔,满屏飘逸;朝堂大门外是比例完美的山水画卷,活像景观别墅的房地产广告。这些精心营造的美,是以中国风为名的视觉奇观,是今天的资本拿来随处拼贴的情怀卖点,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观光印象,廉价而不知所云,却唯独和故事本身毫无关联。这种美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现代舞表演或者舞台剧……这些需要借美学符号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上,自有其价值,在这部讲故事的电影里,只能是弄巧成拙。

这种表层符号的奇观化,还体现在太极图的无处不在。开头夫人卜卦用的石盘是太极、暗室里的练武场是太极、与将军决斗时的竹船是更大的太极……练武时人分别站在太极的两点,动作起伏都颇有舞蹈的姿态。夫人对都督说悟出以柔克刚的阴阳之法,要以“女人的身形”入步法,来克阳刚(继而打败了敌国大将)。这是张艺谋式的、对精微概念的粗笨理解和表达。何谓“女人的身形”,表现出来则是如扭秧歌般的转腰扭胯,浮夸的柔,对抗虚无的刚。

有一场戏,是都督通过孔洞偷窥到夫人与影子的交欢,内心愤怒扭曲。而夫人得知后,入暗室与他正面相对。这应该是一场情感上非常重要的转折。恩爱的夫君终于知道了自己与奴隶的苟且,爱,恐惧,愧疚,羞耻……都足以让她无法承受。然而这段戏反而成为奇观化叙事的样板,夫人波澜不惊地表示此时此刻我最想与你弹琴,于是两人分坐在太极图两个中心,好像在发射冲击波般疯狂地弹拨乐器,用这种大写意的方式完成了过度。

《影》电影剧照。
《影》电影剧照。

在一张太极图上,中国人弹琴、跳舞、打斗,雨水淋漓,白衣飘动。抽离出电影来看,每一个场景都可谓美。放到电影里,则大而无当。张艺谋的苦心,像一个竭力要把中国美学推出去的营销者,在每一幕场景里扯嗓吆喝,“看啊,这就是古老中国的美”。他竟不觉这种美早失去了灵魂,在借国家之力浩荡铺陈的“人阵”里,国师练成了七心丹,失去了讲好故事的真诚。

权谋奇观

在电影的最后,你杀我,我杀你,一轮杀杀杀后影子胜出了,他战胜了主人,也被主人的身份吞噬,他真的成了都督(甚至可能成王)。我看着这一幕,感到熟悉而乏味。在今天,电视电影上能看到的中国宫廷故事里,奔向自由的希望是最渺茫的,暗无天日的宫斗、胜者为王的权谋快感则是人心所向。国师又岂能免俗,影子最终还是走进了更深的阴影里,消灭了自我。这种结局又似乎不是在表达悲剧意味,而是一种权谋奇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残酷趣味。冯小刚的《夜宴》里,最后插向王后的那把刀,也是这个意思。封闭系统里没有逃脱者,是权谋题材的本地定律。

能够向世界输出价值的故事,则必然蕴含着人性深处最高贵的那一部分,是对超越限制、得大自在的向往。无论是美国电影超级英雄式的神话、日本电影小人物的平凡可贵、韩国电影毁灭善美而激发的痛苦义愤,共通点是,承认希望之可贵,留下种子。而中国电影在《霸王别姬》后的种种慨叹,无非是因为,夜色深沉。

(李南心,出生于上海,心理咨询师。以写作和摄影作为内在探索、外部观察的方式。)

读者评论 1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这是一篇极端具备作者个人立场与个人审美的影评。
    其中多处观点和论调,我个人不敢苟同。
    一部影片的观感,自然是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对于电影技术、视听语言等一部作品的技术甚至艺术层面的极度傲慢与不专业、又或是自作聪明的非客观立场的表达,我只希望,每个观众,都不要太自以为是的“情绪化”了。

  2. 我就看了几分钟,就看开始弹古琴古筝那种装腔作势的样子就关了,感觉深度不够摆摆样子糊弄外国人,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

  3. 傲慢的影评。且不说电影不是只有剧情,即使在剧情的角度来讲也不时可见作者的偏见

  4. 感觉到了满满的偏见,按照作者的要求没有讲好故事的电影了,就连你支持的霸王别姬故事又讲的如何,你指望2个小时的时间,讲述多少东西

  5. 国师总爱鼓捣大场面大奇观,但几乎每次都搞得很拧巴,唯独这次似乎还不赖,符号美学发挥淋漓尽致也挺美的,我很享受整体水墨风格带来的清冷意境。它只是一部武侠片,也不能指望能有多高的立意。另外让我想到那部戛纳金棕榈的《绝美之城》,同样也没啥内容,但美则美矣。

  6. 张艺谋是谁的影子,他又为谁拍电影?

  7. 张艺谋讲,现在观众习惯用’故事’来评价电影,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质是’戏剧’。

  8. 過度符號化是整個華人社會的問題。
    這是一個社會長期處於指標和效用倒置狀態的體現。
    為了GDP的增長而投資項目,而不是投資項目產生的效益的成果體現在gdp上。
    影視業為了收視率而請流量明星,而不是因為請了合適演員而創造收視率。
    本末倒置,表裡反向,是普遍思維結構出問題。
    電影不是為了表現美而存在的東西。其目的一直就是為了表達意志而敘述故事。
    美是為了表現而非遮蓋,當然也是為了商業化。只是電影中的一個要素而非主角。
    假設為了表現一種特定形式的藝術之美(水墨)而剝奪了作為故事核心(人性,人心,人情)的表現方式。
    起碼是本末倒置是逃不掉了。
    純粹的黑白或許能加強演員面部線條的特徵,對於觀眾的情感識別或許有幫。但是表情是人情緒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構成除了面部肌肉顯現的走向外氣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純黑白而且還是水墨式明顯就是這兩者(明確線條與氣色)的天敵。
    從古道今,就沒有水墨畫能刻畫人的豐富的情感表現。以至於中國歷代皇帝基本公用一張臉。
    所以說張藝謀把水墨元素用得完全不當。單一飽和的顏色在環境畫面上確實會有張力,大銀幕也確實能在視覺上有震撼力。
    但這不是什麼戰爭片,而是敘事電影。這麼用色其實就是個剛剛學完“人的眼睛視覺神經通路上整合了三組對比色:紅綠(英雄)黃藍(菊花台,我承認有點牽強)黑白(影)。”的感覺。
    特別是黑白,那是淘寶文藝小清新使用最多的搭配。
    所以說,如果一個在系統電影行業出身的人都知道的基礎色彩知識被不加增酌的使用,確實稱得上是濫用了。
    不過提起另一個大導演的圓形畫面電影那完全就是垃圾。這圓形畫面讓我想起007的過場動畫。至於這是媒體所謂的創新還是真令人看得難受真的不用多說。
    總體而言,現代電影是具有多維結構的。每個維度要素的運用都是要和其他維度達成平衡才會有更好的表現。
    而現代的中國電影大師們打算將這個多維結構從新打成一維。基本是要充當二向箔的角色。

  9. 本来是一个可以称为好故事的框架,没有叙述好,有点可惜。演员也撑不起来,一味追求单帧画面的美感,就像看PPT一样苍白。

  10. 沒有靈魂的中國,沒有靈魂的大師。

  11. 十二项提名金马奖,真的如作者所说那么不堪么?

  12. 总觉得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张导冰雪聪明,深知在这儿混上去(不是“下去”)的秘诀,拍的片子其实是给领导看的。土包子们不管你艺术造指(不是诣),看到宏大的中国美就很心水,可是不形于色。一听张导外不被国际影圈待见、内遭遇草根恶评,非常生气,可是还是不形于色,接着下达了最高指示:“张艺谋这样的爱国艺术家一定要支持。”

  13. 滥用?未必。但廉价,绝不认同。

  14. 从大家开始叫他做 国师 那一刻开始,他的表达欲早已干枯。但可惜的是,我们始终对他要求更多。

  15. 写的好,原来心理咨询师也可是是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