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傘運週年

《分域大道》導演Matthew Torne:公民意識活躍新一代?我怕這來得太遲

真主角,其實是這座航拍下交叉垂直的城市,在無語夜幕下更縈繞魂魄⋯⋯

杜浩綸說:「沒錯,香港正經歷某種創傷後遺,明白到我們能帶來改變的力量如此微弱,確實令人沮喪。」紀錄片《分域大道》導演杜浩綸。

杜浩綸說:「沒錯,香港正經歷某種創傷後遺,明白到我們能帶來改變的力量如此微弱,確實令人沮喪。」紀錄片《分域大道》導演杜浩綸。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Lo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9-28

#傘運週年#雨傘運動#香港

運動「流產」之痛,併發種種徵狀——自我否定、責備、失憶、背棄、一走了之,或所謂「暴亂」⋯⋯四年來,自癒抑或治癒,尚待處理中。沉溺於麻痺以至「自殘」之間,可需借助外來力量?

928四週年來臨,兩部關於傘運的紀錄片在港首映,一部是英國導演Matthew Torne 9月26日首映的《分域大道》,以無人駕駛鳥瞰視覺為垂直城市切片,疏導傘後創傷前因後果;而「傘創後遺」療程,最終還需自我解決,把內窺鏡插進香港身體器官,另一部是香港八十後導演廖韜的《扯旗、我要真普選和⋯⋯》(Like an abortion, for the very first time),待機四年才敢撿拾勇氣在香港街頭舉辦「928放映行動」,以放映游擊重返「擴增」(Augmented)現場,她稱之為「左膠自救」,讓微光透現黑夜底層令人不堪的旺角「博奕」。

兩位導演的專訪,於928四週年之際接連刊出,作為傘運「創傷後遺症」(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內外觀照。

五段糾結人生鏡頭拉闊,《分域大道》真主角其實是航拍交叉垂直城市,在無語夜幕下更縈繞魂魄。

舊啟德,出逃之門已關

2014風雨欲來,當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英國導演 Matthew Torne 關於黃之鋒與馬雲祺兩位社運少年的紀錄片《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彼時,這位英國導演還未取這個港式的中文名:杜浩綸。928四週年前夕,杜浩綸手執被大雨沾濕後乾皺的登機證,飛越因沙中線停擺的九龍城,降落「啟德」——跑道報廢廿年、離境大堂只屬集體回憶,香港後路漸被封殺⋯⋯《分域大道》英文名取為《 Last Exit to Kai Tak》,聽來誤導,「啟德」意象所指,豈不有戀殖之嫌?

自2015年開拍這部當時暫名「Lion Rock」的傘後紀錄片,因拍攝地點多在九龍灣和觀塘,杜浩綸不時坐車路經太子道東:「相對香港人集體回憶中那個看似尚有選擇、未來未算慘淡的年代,啟德機場舊跑道至今仍在,只是懸於半空沒去路。電影主題之一是:離開,逃出香港?抑或留下,為家園抗爭?」他說,相比九七移民大潮,香港人現在的選擇更有限:有能力走的,早就走了;或者是像片中拿外國謢照的何韻詩、劉偉德選擇回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