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廣場

他們在讀端三年來的故事,興許,也是你的故事

端傳媒三週年概念影片: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

端傳媒三週年概念影片: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

端傳媒三週年概念影片: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圖:Tseng Lee / 端傳媒

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9-02

#端三週年

三年前,一篇名為《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的發刊詞在兩岸三地的社交媒體平台傳開。端的故事,也在那一刻開始。

彼時,香港正陷於「後雨傘時代」的疲憊之中。與香港對應,爆發於 2014 年的台灣太陽花學運一直在攪動著台灣社會。對岸的中國,是種種行動背後,那頭房間裏的大象——沒有人想談起,但也沒人躲得開。

三年過去,漩渦的樣子比想象中更複雜、兇險,甚至連我們自己也卷入其中。邁入第四年,端傳媒想要寫什麼文字?說什麼故事?我們邀請了 12 位端的朋友,在香港、台灣、中國,朗讀端的文章段落。一點一點地,一個字一個字地,我們在海綿上,漸漸打出了實體。

當理想投入現實,是不是不可避免要面對妥協和改變?

2015年12月30日,書商李波在香港突然失蹤,事件之後的這一年,在香港,只要經營和中國有關的政治出版物,所有人都感受到徹骨嚴寒。

普通中國網民感知到的互聯網世界,是一個與外部世界壁壘森嚴、輿論空間日趨片面、公共討論萎縮,娛樂信息當道的獨立王國。當網絡創業潮熱烈湧現時,公共媒體卻逐一走向末路。究竟是互聯網改變中國,還是互聯網被中國改變?

我們寫作,做文化的人,很難同時兼顧三件事。一是理想原則;

作者不敢寫;

二是說真話;

印刷廠不敢印;

三是政治的有效性。

書店不敢賣——甚至網購也會被抓。

有些年代,也許能全部兼顧,但有些時代只能兼顧兩個,就不錯了。

曾經在香港風光了二三十年的禁書產業,一兩年間,幾近滅頂。

我們現在,好像又遇到了一個三者無法兼顧的時代。

青春是你慢慢長大,進人成年人的世界,這名年輕人向現實妥協,他開始有口難言,也無法避免做自己昔日批評的行為。

多年來的全球化榮景,到了收割期才忽然發現一切是一場夢。

即使回歸20年,這裏的人對香港自身,對中國大陸,依然不夠了解。

在沒有出口的情況下,相應於彷彿騙局的主流價值,產生了現在這種虛無厭世的聲音。

在她看來,去加深認識是改變的基礎,因為「作為知識份子,我們別無選擇。」

當你發現連熱血與憤怒都已經無用,最後只能跳脱出來。

今天我們看不見出路,明天的他和她,或許能。

我當然了解,這個社會,大家都現實,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們的現實,能不能不要那麼短視?

只要我們都在他和她心裏,種下一粒明辨是非、追求公義的種子。

隨着一年一季收穫,一次一次修正,慢慢往期待的「好」去接近。由互動產生關係,習慣積累成文化。沒有大資源,小人物們只好自立自強,憑着創意與行動力闖關。

一個真正成熟的民主制度,能帶給每位公民「我願意承認我犯過錯」的思考,且大家都知道檢討是為了向前,這種民主較有助於達成共識。

取暖的好處當然是你很壯膽,因為這條路很多人和你一起走。可是,你也會因為怕這個温暖不再出現,就有所顧忌。我們應該在每一件事情上忠於自己的良知。

我想要說的訊息很簡單,我希望經歷迷茫、低潮的人,看到自己並非唯一身處其中的,從而得到力量和安慰。

在誠懇地審視自身、人群與社會時,既有歷史的寬闊視野,又能進入幽微的生命細節, 從而讓我們在觀看他人的故事,以至於連結到自身的生命經驗時,得到觸動、反省與鼓舞。我們因此不稱自己是藝評者或小說作家,而是「說故事的人」。

文章列表

(按出場順序;個別段落根據朗讀節奏經細微編輯)

朗讀者

(按出場順序)

  • 紀錄片導演 林子穎
  • 漫畫家 尊子
  • 記者 閭丘露薇
  • 作家 陳冠中
  • 企業家 童子賢
  • 唱作人 Serrini
  • 藝術家 游靜
  • 香港立法會議員 張超雄
  • 作家 劉克襄
  • 出版人 顏擇雅
  • 玄奘大學教授 釋昭慧
  • 媒體人 梁文道

製作:梁詩聰、陳焯輝、林振東

配樂:袁敏聰

腳本:端傳媒編輯部

企劃:徐小童、張永欣

鳴謝:序言書室、餘波未了咖啡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