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農」)於今年2月28日引發「休市事件」之後,將近過了五個月。回顧事件初期,各方輿論從「菜價崩盤」、「總經理吳音寧神隱」及「農委會與北市府鬥爭」,延續至中期總經理的「250萬實習生」及「農村野兔」等諸多個人標籤爭議。
直到七月,台北市議會仍為北農總經理是否應列席備詢而爭論不休。八月,柯文哲更正式行文農委會,正式「建請農委會讓售北農公司22.76%股權給北市府」,此建議若成真,將會終結北農由農委會(中央政府)、北市府(地方政府)與農會(供銷單位)三方共同持股的局面,改由北市府與農會系統共同經營這家全台最大、同時兼具官民營色彩的農產運銷公司。但,提案很快遭到農委會拒絕。事情變化至此,我們該如何跳脫特定黨派之見、撥開表層喧囂,再以「公共」角度宏觀理解北農爭議?
有些輿論會從特定角度切入,例如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提出的觀察:吳音寧是社會運動出身,受邀進入到體制內而適應不良,這是民進黨應該檢討的「政務官去政治化」的現象。或者農產評論者林裕紘從產銷專業來看,認為北農總經理不該是政治任命,提出由技術官僚擔任總經理一職的說法。這些觀點我們都會一一討論:是否委派資深政客或技術官僚,就能解決北農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