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中港社運神父甘浩望:抗爭勝利了,反而是我的大失敗?

他信天父但也是毛派,紀錄片《甘浩望巡禮之年》的主角神父甘仔,四十年來,被稱為行走的社運史⋯⋯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稱「甘仔」,在香港廣為關注社會公義的市民所知。現年70歲的他,本來自義大利米蘭(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紮根香港,北上中國,參與社運四十年。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稱「甘仔」,在香港廣為關注社會公義的市民所知。現年70歲的他,本來自義大利米蘭(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紮根香港,北上中國,參與社運四十年。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袁兆昌 發自香港;錄音整理 馮楚怡

刊登於 2018-08-06

#甘浩望#中港關係#香港社運

左翼神父甘浩望,人稱「甘仔」,在香港廣為關注社會公義的市民所知。現年70歲的他,本來自義大利米蘭(意大利名Reverend Franco Mella),但紮根香港,北上中國,參與社運四十年。而今,終於有一部紀錄片把他的故事拍了出來——《甘浩望巡禮之年》(下稱「《巡禮之年》」),年中首映,導演江瓊珠也是資深記者、出版策劃,過去十年一直在拍紀錄片。1997年,江瓊珠出版過一本《從米蘭到鑽石山——甘仔故事》,令更多人知道甘仔的故事;而最新的紀錄片,彙集了她過去十數載間拍攝的甘仔影像。

訪問當天,推開下葵涌一座小教堂聖斯德望堂的小房間木門,幾個盛年男女在打點著什麼:「咦?甘神父,我給你一些東西。」「甘神父,你看看這個⋯⋯」「甘神父,我明天就要回美國了⋯⋯」「甘神父⋯⋯」幾人包圍著甘仔,閒聊,問候,開玩笑。江瓊珠在旁提起《巡禮之年》會在社區播放,眾人即又一番「混戰」:「甘神父拍戲啊!」「甘神父一定好上鏡!」這「熱鬧」正是甘仔身邊典型的場景吧,不管他幾時、在哪裏出現,總有人包圍他,而這些人中間,有社會上的無權者,也有信仰天主而需神父引領的教徒。於是,我跟甘仔面對面聊起來,他粵語流利,但仍帶有意大利鄉音,回憶自己初識江瓊珠是在1988年香港立法會(現為終審法院)外,他正為營救被關押內地的香港民運人士劉山青絕食,而江瓊珠作為《星島日報》記者來訪問,那之後,兩人也成了工作以外的朋友⋯⋯

江瓊珠(左)導演的紀錄片《甘浩望巡禮之年》,講述七十歲的甘仔(右),一個意大利神父,為何從意大利走到中國幫人,為何在香港參與抗爭四十多年,包括艇戶抗爭、聲援劉山青絕食、為人爭取居留權並創辦居留權大學等,至今仍未放棄。
江瓊珠(左)導演的紀錄片《甘浩望巡禮之年》,講述七十歲的甘仔(右),一個意大利神父,為何從意大利走到中國幫人,為何在香港參與抗爭四十多年,包括艇戶抗爭、聲援劉山青絕食、為人爭取居留權並創辦居留權大學等,至今仍未放棄。攝:林振東/端傳媒

會走動的社運史

紀錄片有一部分回顧甘仔與1970年代尾油麻地艇戶共同抗爭的日子。彼時香港每年颱風,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勉力維生,環境堪虞。艇戶要求安排上岸居住,唯政府態度惡劣,打壓其請願抗爭。甘仔撐艇戶,入住他們中間一起抗爭。1979年 1月,甘仔隨行艇戶又一次請願,被控非法集會,留下案底並簽保守行為一年半⋯⋯就是這樣,這位意大利神父在香港走來走去管「閒事」,只要有人需要多一雙手,他就去做那雙手。他傳的福音,藏在身體和行動裏,有人得到幫助,他也並不自居什麼;有人困憂,他不是去解憂,而是同憂。

他的「閒事」管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危險」。1991年,甘仔一路向北,到達廣東台山和江門,去實踐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神父如何入境?按其時狀況,如以宗教名義根本沒可能,許可的途徑是領工作簽證去教書:他去擔任了江門市廣播電視大學的英文教師。那段日子,甘仔深入中國微細一地之紋理生態,聆聽社會,助人紓困,滋養青少心靈,也為孤兒們找尋居住空間。紀錄片前段訪問甘仔昔日學生,那些當年和他關係甚篤的學生,如今都屆成家立室,甚至用甘仔的名字Franco Mella給自己的餐館取名,以為紀念。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