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被爭搶的積木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部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8-08-05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ravings,回應《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不免費提供塑膠袋開始,養成隨身攜帶環保袋的習慣;內用禁塑膠吸管前,其實就已經習慣自帶不鏽鋼吸管。

改變一定有陣痛期,但生活是一種習慣,習慣了就好。

2. Jacky陳一鳴,回應《她是新一代訪民,用直播、twitter和微博記錄上訪的八年》

剛剛在端裏面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想起了去新疆旅遊的幾天裏所聽到的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公司職員的不平等條例,他們說「所有的員工領導都要定期下鄉訪問,並且給予社會底層人民金錢資助,若有反抗,直接進入「學習班」,「關」個3到4個月。

在moral kidnap的壓榨下,人民不得發聲,也不能發聲,在那個地區,人們對於NGOCN該類平台知道的也是少之又少。雖然如文中所說微博能夠起到「每一個事件的爆發,就算未能真正在這個事件上查明真相或是實踐問責,但都讓公民對這些公共議題背後的結構、對於不負責任的政治權力認識更加深刻,也更有興趣了解」,但是在網際網路和數據漫遊被限制的新疆「如果我們抗爭,我們就可以有空隙」的理論極有可能成為空談。

3. rExxxxx,回應《楊不歡:與黃子華一起整理陳冠希私照事件,香港的性道德價值觀進步了多少?》

現在問題是在資訊碎片化,社交網絡門檻低的情況下,我覺得只會更惡化。隨便都可以舉些例子,metoo呂麗瑤,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一堆人在口誅筆伐。再近期的世界盃pussy riot, 又是一堆人說為什麼要破壞克羅地亞的進攻,晚一點在出來不行嗎。

有時覺得香港人蠻可憐,生活壓力大,一直都期望當個「正常人」。可能曾經嘗試做點不一樣,但很快會受到社會考驗,質疑。如果抗壓能力低一點就會接受同化,而且受到權力不斷壓迫,無處發洩或是被標籤自已的想法。很多年前林海峰還是黃子華說過香港人喜歡受害者「睇人仆街最開心」,在討厭中國人的同時,又有多少人在反思自已的行為?

4. YesJV,回應《楊不歡:與黃子華一起整理陳冠希私照事件,香港的性道德價值觀進步了多少?》

在性自由意識的問題上,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態度其實都如出一轍。受傳統儒家禮教之影響,以及華人文化圈男唱女隨的保守家族觀約束,普遍的華人在潛意識中都或多或少都會接受男不淫女不亂的人倫羞恥觀念。文中所議之見,可能不止是香港存有,其他諸如星島、台灣、南韓、日本都一樣會有,甚至越南、泰國的華人圈也一樣會有。

香港在東亞世界中,曾經是吸納自由主義觀念程度最深的策源地,對多元文化觀念的包容力也堪稱最強,出現對保守男女性觀念自糾、自省的呼聲再正常不過,只是拿大陸與香港進行對比不知是否妥當,二者在文化層面上根本不是一個水準,香港雖經歷英屬殖民一百餘年,但中華傳統思想從未間斷,民間底層對根深蒂固的華人文化有脈絡上的延續,縱然受再多的後進西方文化思想影響,但最根本、最固化的思想並不為所動,正如文中所及之關乎男女人倫觀念的性自由意識。

反觀大陸,眾所皆知自1949以後,傳統的中華文化已被徹底的刪除乾淨,轉而被無產階級價值觀所替代,婚前男女間關係也簡單的扭曲為同一戰壕的革命手足,而後隨着共同信仰的倒塌,這種男女關係的認知體系也隨之被拋棄,形成一個文化認知存在斷層的集體人群,這也就很自然的能夠解釋新一代的大陸人在性自由方面基本沒有沒有任何根深蒂固的道德束縛,也難以形成傳統文化對性自由意識的思想禁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有文化斷層的大陸人相比有傳統文化脈絡延續的其他地區華人,會更可以接受性自由的意識吧。

5. Linder,回應《中國#MeToo大辯論:並非劉瑜導致撕裂,裂痕一直就在那裏》

近一兩年的一些社會議題中,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名為「自由派」實則為右翼保守主義人士的思想是比較過時、不合時宜的,與社會進步不相匹配,反而更像是「無權力的弱化版」中共——這些保守主義守舊人士對社會變革運動的警惕,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中共對「不穩定因素」的敵視,只不過,後者是為了維護自身絕對統治,前者是為了維護對「只要基本民主自由人權等得到保障社會就不存在問題了」的想像。

而另一方面,隨着中共為了自身合法性不斷煽動民族主義和國族主義、極度敵視工人自組織、並擁抱諸如「女性回歸家庭」等保守主義價值觀,這些動作一再戳穿中共自詡「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政黨」的謊言,在客觀上也從另一個角度加強了上述的看法(雖然並非中共主觀意願)。

如今全球保守主義再度回潮,但這並不意味着社會運動的衰退,在美國,民主社會主義再度興起,得到年輕一代不少人的歡迎和支持,尤以Alexandria Ocasio-Cortez的紐約州民主黨初選勝利為高潮,「社會主義」一詞不再像過去那樣被普遍排斥;至於中國,前幾個月的北大岳昕事件、得到左翼青年支持的此起彼伏的工人運動,以及這次大規模MeToo,也顯示出追求變革的偏左翼行動派們所能夠激發出來的巨大能量。

TA們並非運動的「一言堂」領袖、說什麼就讓眾人做什麼,相反地,TA們是這些運動的催化劑、訊息的傳遞者,不斷激勵更多人主動發聲,參與到這些去中心化的、以普通人自身為主體的運動中來。這些運動雖然不能顯著動搖集權統治,並仍舊遭受政府打壓,但至少正在讓更多人了解「民權」的意義乃至身體力行。這相比於「公知」時代純粹的知識啟蒙,進了一大步。正如作者說的:「接下來帶領中國社運的,也許將會是女權主義者、左翼青年以及工人運動中的行動派。」 這也不僅是對未來的預言,還是一份希望。

6. 餘諾,回應《造假疫苗餘震回顧:失去抗體的迷霧國度》

我覺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在中國,面對大象需要有莫大的勇氣,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懷抱着失去未來的決心去討伐大象,大部分人只是期待着有英雄站出來,他們會對英雄的背影喝彩,但一旦大象動一動,大部分人就閉嘴而英雄孤立無援陷入牢獄。於是大家就一邊娛樂至死一邊等待着下一個英雄的到來。

7. rhrm,回應《造假疫苗餘震回顧:失去抗體的迷霧國度》

關於疫苗的討論多次提到一個現象——「惡魔抽籤」,即以小兒麻痺糖丸為代表的減毒疫苗有微小但確鑿存在的概率被激活,導致接種者發病。

國人的生活何嘗不就是在等待惡魔抽籤中度過的呢?你可以相信前途光明歲月靜好,很大概率的概率你也確實平安無事,然而惡魔卻始終在行動,時不時選中一群不幸者,毀掉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環顧四周,沒有救濟,也無力反抗,甚至不能大聲疾呼來揭露這個魔鬼。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如何能有安全感,如何可以不焦慮?

8. 米娜密,回應《黎蝸藤:中國的「祖宗領土」,說法一直在變》

我倒感覺很難破除。縱觀全球,每個國家在意識上都有一定的「祖宗領土」。特別是經歷過分裂的國家來說,在他們的意識中,「祖宗領土」就是他們的紅線。即使是分裂了,他們未來就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要回。就拿俄羅斯來說,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除了地緣政治需要之外,在他們眼裏,當時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完全就是錯誤。所以這就不難理解戈爾巴喬夫在吞併克里米亞之後就說:「這是彌補當年蘇聯犯下的錯誤。」其實如果你去看看西班牙對加泰龍尼亞的態度,也是如此。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祖宗領土」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也是紅線。所以大部分人對疆,藏,港,台發生的獨立運動還有獨立人員都是持不屑一顧的態度。而對於海參崴、白龍島以及藏南,你可以看到中國人(包括政府高層)的潛意識中都認為這是暫時失去的領土,以後遲早都要想辦法拿回來。也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印度,越南在某種程度上沒辦法放下對中國戒心。

塔森:@米娜密 所謂意識也只是政府的宣傳和教育塑成的。像文中所提,為什麼今天中國人的意識中,沒有蒙古(外蒙古)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想法,卻相信台灣是固有領土呢?

而政府宣傳固有領土的意識,恐怕也並非有什麼同胞感情,只是現實利益考量罷了。如此一來,說侵犯或混淆「固有領土」的名稱是「傷害人民感情」,就明顯是包裝政權野心的可笑說詞了。

9. Frank佩婷,回應《黎蝸藤:中國的「祖宗領土」,說法一直在變》

「祖宗領土」的說法背後其實折射的,是中國人的自卑。這種自卑,一方面由民族主義者灌輸而來,一方面又是民族主義生根發芽的沃土。「雪恥」與「復興」便是這種自卑的輸出方式。

在這種自卑之下,祖宗究竟是誰已經不重要了,留下來的只剩下了民族主義者對國土面積和統計數字的盲目崇拜。有時候其實中國人很幼稚,與別人爭搶時毫不收斂,爭搶不過又哭哭啼啼,自己的積木(國土)越多越好,一塊兒都不能少。只有等他們長大了之後,才會回頭意識到自己抱著一堆積木卻過的糟心是多麼愚蠢,更何況到頭來這些積木也不屬於他們,而是屬於一個虛擬的宏大幻象。

10. monsoon,回應圓桌《土葬?火葬?中國殯葬改革引爭議,風俗與政府規劃的隔閡如何填補?》

本地現在按抽籤制,每天不同的鎮街得到土葬機會,其餘火葬。即使是火葬,也需進行一輪土葬儀式後再火化。去年家族中有人去世,他就是土葬,經歷了完整的昇天入地流程。人生頭次見到自己家族的祖墳,看見族譜,明朝以來完整的家族脈絡展現在了我的面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