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電影

張君玫:《黑豹》──一則關於暴力與愛的階級寓言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看到美國黑人小孩興奮的載歌載舞,因為終於出現「長得跟自己一樣的英雄」了!事實上,不僅是美國的黑人,非洲許多國家的群眾也熱烈歡迎甚或慶祝這部片子。

《黑豹》電影劇照。

《黑豹》電影劇照。攝: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8-03-20

#電影#評論#張君玫

最近創下多項紀錄的美國荷里活(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儼然成為一個重新定義「黑」的文化現象。「黑就是美」不再只是政治抗爭和自我肯認的口號,而躍升到全球資本主義的影像殿堂。

荷里活的螢幕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主流社會中的各種差別待遇,包括性別、族群、膚色、文化、政治等意識形態和傾斜。至今,荷里活的薪資依然呈現嚴重的性別落差,以及少數族裔呈現不足的問題。一部幾乎都是黑人面孔的超級英雄電影本身,似乎就足以讓人振奮。再加上強大、優美並順應自然髮質的黑人女性形象,以及一個從未被西方殖民過的科技烏托邦非洲王國,豐富而多采多姿的黑人文化與音樂元素,都讓長期遭受壓制與剝奪的黑人族群深受鼓舞。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看到美國黑人小孩興奮的載歌載舞,因為終於出現「長得跟自己一樣的英雄」了!事實上,不僅是美國的黑人,非洲許多國家的群眾也熱烈歡迎甚或慶祝這部片子。由此可知,在當代族群政治中,再現、呈現或代表(representation)的問題依然重要。

然而,所有的呈現和/或代表,都同時包含了錯誤或扭曲的風險。因此,這部片子也引發了不少批判和檢討。比如,片中對「美國黑人」的負面描繪(相對於Wakanda黑人的強大)、兩個白人角色(一個反派的竊賊和一個正派的CIA探員)略顯突兀或刻板的呈現(尤其是CIA探員參與危機處理的正面形象),以及更重要的,關於受壓迫者解放的政治路線之爭(體現在Wakanda的新王T’Challa,亦即黑豹,和他的堂弟N’Jadaka,又名Erik Killmonger之間的鬥爭),都讓很多評論者覺得在意識形態上不夠正確,或是迎合了主流價值的品味。換言之,《黑豹》確實突破了某些既有的限制,但或許依然不夠「進步」。不過,意識形態與症狀的分析固然重要,但通常無法提供更動態的理解。

在這篇評論中,我想做的因此並不是延續意識形態的檢查,而要把這部作品,一個關於黑與美的寓言故事,放到美國的歷史脈絡中思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