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創下多項紀錄的美國荷里活(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儼然成為一個重新定義「黑」的文化現象。「黑就是美」不再只是政治抗爭和自我肯認的口號,而躍升到全球資本主義的影像殿堂。
荷里活的螢幕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主流社會中的各種差別待遇,包括性別、族群、膚色、文化、政治等意識形態和傾斜。至今,荷里活的薪資依然呈現嚴重的性別落差,以及少數族裔呈現不足的問題。一部幾乎都是黑人面孔的超級英雄電影本身,似乎就足以讓人振奮。再加上強大、優美並順應自然髮質的黑人女性形象,以及一個從未被西方殖民過的科技烏托邦非洲王國,豐富而多采多姿的黑人文化與音樂元素,都讓長期遭受壓制與剝奪的黑人族群深受鼓舞。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看到美國黑人小孩興奮的載歌載舞,因為終於出現「長得跟自己一樣的英雄」了!事實上,不僅是美國的黑人,非洲許多國家的群眾也熱烈歡迎甚或慶祝這部片子。由此可知,在當代族群政治中,再現、呈現或代表(representation)的問題依然重要。
然而,所有的呈現和/或代表,都同時包含了錯誤或扭曲的風險。因此,這部片子也引發了不少批判和檢討。比如,片中對「美國黑人」的負面描繪(相對於Wakanda黑人的強大)、兩個白人角色(一個反派的竊賊和一個正派的CIA探員)略顯突兀或刻板的呈現(尤其是CIA探員參與危機處理的正面形象),以及更重要的,關於受壓迫者解放的政治路線之爭(體現在Wakanda的新王T’Challa,亦即黑豹,和他的堂弟N’Jadaka,又名Erik Killmonger之間的鬥爭),都讓很多評論者覺得在意識形態上不夠正確,或是迎合了主流價值的品味。換言之,《黑豹》確實突破了某些既有的限制,但或許依然不夠「進步」。不過,意識形態與症狀的分析固然重要,但通常無法提供更動態的理解。
在這篇評論中,我想做的因此並不是延續意識形態的檢查,而要把這部作品,一個關於黑與美的寓言故事,放到美國的歷史脈絡中思考。
被剝奪了故鄉和認同的美國黑人
從美國黑人的形象說起。在該片遭致的種種批評中,這點是最有趣也最關鍵的。基本上,這部片子裏除了加州奧克蘭(又稱屋崙)社區中打球的男孩們,只有兩個美國黑人角色,一是有着Wakanda王室血統但流落在美的Erik Killmonger,一是他的同伴或女友;在配合白人反派角色Ulysses Klaue,一起洗劫博物館之後,他們看起來就像一對共患難的幫派情侶。可是,他們的關係也包含了本片最讓人不舒服的情節之一,並被很多論者視為Killmonger厭女的證據。因為當Klaue挾持Killmonger女友來威脅Killmonger時,女友滿懷歉意地說:「Erik, 對不起」,而他平靜溫和地回應:「沒事的」。接着,Erik就射殺了她。這一槍彷彿在說,沒事的,死了就不會有事。我們可以將此解釋為他對女人沒感情,或只是把她當工具,或是他真心認為死亡沒什麼大不了。或許三者皆是。
死亡是這部片子的一個核心議題。死亡可以毫無重量,死亡可以是工具,死亡也可以是目的。Killmonger的名號正源於他早已在從軍與參戰的過程中,成為一部精準的殺人機器。他是不是真的樂於殺人,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死亡的認知有着一套獨特的系統。這套系統的建立始於童年。當Wakanda的前國王失手殺死親弟N’Jobu,並且丟下年幼的姪子(即N’Jadaka)不聞不問,N’Jadaka就走上了成為Killmonger的道路。當他終於見到T’Challa,並且提出挑戰王位的決鬥時,他赤裸上身展示了密密麻麻的傷疤,每個小傷疤代表他所殺過的每個人。死亡對他來說是有重量的,就像身上與心裏的傷疤,他並沒有打算讓傷口癒合消失,他生命的重量在於尋求復仇的正義。因此,他對堂兄T’Challa說,他一輩子殺了那麼多人,都是在準備殺T’Challa的這一天。
當Killmonger得到王位,飲下聽說可以帶領王者去祖靈聖地的心型草藥時,我們看到他所返回的並不是有黑豹祖先的非洲草原,而是當年和父親相依為命的奧克蘭公寓。這很可能是整部電影中最悲傷的一幕了。他回不去非洲草原,因為他早已經被祖先遺棄。那間小小的公寓就是他的祖靈之地。他打開衣櫥,翻閱着父親留下來關於故鄉的文獻與手稿,父親忽然出現,就像小時候,那樣笑着跟他說話。在對話中,他時而變回孩子,接着又變回大人。父親問他,「你不為我流淚嗎?」但他正在流淚,卻說着:「人都要死的。」父親後悔地說,「早該帶你回去的,我們就不會迷失在這裏了」。他說:「或許迷失的不是我們,是我們的故鄉。」當Killmonger下令燒光心型藥草時,他燒掉的是那遺棄他的貴族神話,以及永遠回不去的起源。他在一面火光中轉身,他早已習慣在毀滅中重生。
人都會死。故鄉迷失了。這正是Killmonger的世界觀。找不到也回不到祖靈的所在,這正是在奴隸貿易時期被強奪、販賣、運送,飄洋過海成為奴隸的黑人處境。很多奴隸的後代無從得知自己的祖先從哪裏來。這或許很悲傷,但更悲傷的並不是找不到所謂的故鄉,而是在從小生長的地方也找不到容身之所。這是美國黑人的另一個真實處境。美國的白人民族主義是一以貫之的,從殖民開始,到建國,到21世紀初的現在,「美國是白人的國家」(America is a white nation)的信念依然根植在很多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心中。無可諱言,美利堅合眾國乃是建立在遷佔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之上。在1960年代末,民權運動取得一定成功之前,美國黑人除了被剝奪了自由和法律人格之外,也被剝奪了故鄉和認同。此外,他們也被剝奪了抗暴的武器,包括思想的教育、經濟和文化的資本,以及片中提到但經常被忽略的另一個重點,武器。
Wakanda是一個隱藏在貧窮第三世界國家的外表之下的高科技富裕王國,派駐在世界各地的間諜讓他們了解全世界的狀況。Killmonger的父親N’Jobu當年正是被派駐到美國加州奧克蘭,目睹美國黑人受到的深刻壓迫,卻沒有任何抗暴的武器,因此被這樣的種族壓迫所觸動。一方面,N’Jobu愛上了美國女人,也就是他孩子的母親,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也無從得知這個女人的下落,因為她在影片中缺席。
另一方面,N’Jobu認為Wakanda為了自保而隱藏真實,無視於全世界其他受壓迫的苦難同胞,這是一種不公不義。確實,Killmonger唯一的祖靈之地只能是奧克蘭的公寓,唯一的祖先也只能是他的父親N’Jobu,以及他在片中缺席的母親。儘管他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擇手段的扭曲變態或權力狂,但他始終攜帶着理想的種子,那就是:必須終結苦難與壓迫。因為,父親當年到美國的見證,以及他自己從小的親身體驗,如果不是為了終結苦難,都將毫無意義。存在的意義是所有抵抗的核心。在證明意義的道路上,關係卻往往是幽暗的。在片中,兩個隱約在場又不在場的美國女人都和Killmonger有關,一個是他不知去向的母親,另一個是相隨卻被他犧牲的女友。這似乎又象徵了美國黑人處境中的性別悲劇。在抗暴的道路上可以有愛嗎?抑或暴力終究戰勝了愛?
殖民和反殖民的暴力
近年來由於美國大型槍擊事件頻仍,尤其是最近在佛羅里達州的槍擊事件,觸發了全美高中生的自主停課和抗議活動,槍枝管制的議題再度浮上枱面。美國步槍協會(NRA)以及其他擁護持槍「權利」者經常引用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來正當化他們的觀點。就連主張要更嚴格管制槍枝的人也往往要先聲明尊重第二修正案。可是,第二修正案真的那麼神聖不可侵犯嗎?這恐怕才是最值得討論的。
很多論者,包括歷史學家Roxanne Dunbar-Ortiz指出,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在1791年通過時有着獨特的遷佔者殖民背景,美國白人在1776年從英國殖民母國獨立出來,持續往西部擴張,都必須透過遷佔者擁有的武力,來捍衛他們的「財產」和所謂「自由的國家」(a free state),清洗或驅趕原住民族並壓制黑奴的抵抗。(註一)換言之,「人民」擁槍的權利從來就不是全民的,而是一開始就僅限於白人男性。一直到1960年代民權運動最活躍的時代,生命飽受威脅的民權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申請攜帶槍枝自保,都遭到拒絕。1966年成立於加州奧克蘭的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在隔年1967年5月2日行使他們的憲法權利,持槍上街抗議,並進入議會大廈,抗議警察對於黑人的經常暴力。弔詭的是,這件事反而促成了NRA和加州州政府立刻支持一項槍枝管制法案──The Mulford Act,禁止公開攜帶上膛的槍枝。很顯然,黑男人攜帶槍枝被視為對白人國家的一大威脅。
在《黑豹》中,Killmonger掌權後復述了父親當年說過的話,「美國黑人在爭取民權的時候連武器都沒有」。事實上,全世界所有被壓迫者都嚴重欠缺武器。因此,他的極端計劃是要把Wakanda擁有的高科技武器運送到全世界各地,並發動全球的革命。他甚至說出了要讓Wakanda成為「日不落帝國」的狂言。影片最後的戰鬥場面除了是黑豹要爭回王位,更是為了阻止泛金屬武器被運送出去,而片中的CIA好白人在此擔任起擊落武器運送機的任務,並順利完成。這部分被認為是《黑豹》電影中最保守的價值呈現。首先,Killmonger的正義感墮落成帝國主義的狂念。其次,好白人又成了拯救災難發生的英雄,而且還是一個CIA探員。
殖民和反殖民的暴力不是辯證的命題遊戲,而是許多更複雜的因素和力量。Killmonger確實有理想,但也有暴力。或許更精確來說,隨着他的生命歷程,他原本視為手段的暴力,就如同他每殺一個人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傷疤,已經覆蓋了他的身軀,深入了他的靈魂,成為他無法超越的目的本身。或許,連他自己都成了正義復仇的工具。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他身上承受着兩份命運,一份是他的父親身為Wakanda王子與叛徒的革命家情懷,一份是他的母親身為奴隸後代找不到故鄉與身份的缺席空無。也許,他是一個壞掉的英雄,一個從來沒有機會長大的棄兒。在他臨死前,他對T’Challa 說,就把我埋葬在大海吧,和那些寧願跳船也不願被奴役的靈魂在一起。很清楚,他所指的是他母親祖先們的遭遇,長達數百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當小小年紀的 Erik 被獨自遺棄在奧克蘭時,他就已經不再是Wakanda的小王子了,而是美國黑人社群中飄浮無根的一份子,尋找並建構着自己的認同,抵抗着白人世界的結構壓迫。有時候,甚至在抵抗壓迫的同時,選擇讓自己成為壓迫的另一個環節。
Nakia和Killmonger的階級批判
Wakanda畢竟是一個保守的王國。沒有被殖民過的美好,未能掩蓋大多數人民貧窮的事實。在正式的國際紀錄中,Wakanda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科技烏托邦僅限於小部分的貴族。而Killmonger父子並不是唯一質疑這件事情的人,Wakanda新王T’Challa的前女友Nakia也無法接受對廣大人民的漠視。事實上,這可能正是Nakia離開的原因。她選擇在民間幫助那些受難的貧窮大眾,而不是留在隱藏的烏托邦世界中享受高科技的便利。
階級問題是一個核心的向度,Nakia選擇民眾,相對來說,T’Challa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超級英雄。當T’Challa得知自己的父王當年失手殺害親弟並遺棄姪兒時,他心中完美的父親形象幻滅,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繼續隱藏事實,儘管他在祖靈之地對父親和祖先們大喊:「你錯了!你們都錯了!」他的醒悟是緩慢的,因為他的王座責任本身就帶着保守的力量。他是一個幸運的王子,除了享有各種物質條件與資源,他還擁有最重要的,他的堂弟Killmonger一輩子沒有的,那就是來自強大女人們的愛與支持。他的母后、妹妹、情人、親王護衛隊等。這些讓所有觀眾驚豔的Wakanda女人是T’Challa之所以成功的關鍵動力。
就某方面來說,T’Challa也迷失了。他原本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身為國王,他只對Wakanda有責任,他必須守護這個國家的資源和秘密。顯然Nakia的離開並不足以讓他覺醒。真正引發他醒悟的,是堂弟的遭遇和挑戰。Killmonger也許是一個壞掉的英雄,一部麻木不仁的殺戮機器,一個變態的反向帝國主義者,但他對於Wakanda的批判卻是如此真實,不容爭辯。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階級批判。這是關於擁有大量資源和科技的上層階級獨善其身,漠視下層民眾的苦難,並吝嗇分享資源的故事。Killmonger是兩個世界的邊界存在者,他在邊界流浪着,在縫隙中生存。有時候,他面臨的抉擇是,任憑結構徹底的輾壓自己,或是成為結構當中以暴制暴的共犯。他選擇了暴力,而不是愛。沒有藉口,不能合理化,但有時候愛比暴力更昂貴。一個人要如何養育出他從小被剝奪的東西?
Killmonger要堂兄把他葬身大海,表示他認同的歸屬是被奴役而漂泊失根的廣大黑奴及其後代,而不是Wakanda的尊貴王室。影片中最重要的轉折正在於,是壞人啟蒙了好人,是Killmonger讓T’Challa 找到了方向,不再獨善其身,開始決定分享資源。T’Challa選擇到堂弟從小生長的奧克蘭設置文化交流單位和科學教育中心。這樣一則寓言,對我來說,其實可以在T’Challa和一個酷似其堂弟小時候的奧克蘭小男孩四目交接並微笑時,劃下句點。
(張君玫,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註一:請參考Roxanne Dunbar-Ortiz. 2018. Loaded: A Disarming History of the Second Amendment.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好文章。
看維基學歷史……難怪難怪。不要緊,只要標籤我做「白左」,你就可以繼續滿足自己那些連中學程度也未到的歷史知識,我不介意,繼續吧。
呵呵,一不小心捅了白左马蜂窝。黑奴来源维基的词条讲的很清楚,就是西方人贩子向非洲部落买战俘作为奴隶。殖民主义对非洲到底是福是祸可以参考世界上其他被殖民的地区嘛!印度,台湾,香港甚至上海和东北都属于广泛意义上被殖民的地区吧,怎么没见台湾人天天喷日本殖民,香港人喷英国佬残忍?殖民主义是带有掠夺色彩,但是殖民者同样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样的难兄难弟,怎么黑人就混的那么差?所谓的殖民者都被赶跑几十年了,怎么还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大陆?都他妈21世纪了,还把自己的无能赖给敌对势力,根本不值得同情。况且如今西方政治正确大行其道,所谓的种族主义者早已被边缘化,根本就是一小撮怪胎,影响力基本为零,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不如意推给西方?最后说电影,本来一部商业片而已,你非得要政治挂帅,无限上纲,那好吧,就说电影里的瓦坎达,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一空中楼阁,有着极其先进的科技,但却靠极其落后野蛮的政治制度治理国家,选领导人靠暴力,没有一丝现代政治文明可言,根本违反人类基本常识。再说电影里T’challa 决定援助世界,这个设定本身就违反漫威自己作品的价值设定,漫威的神奇四侠里有个角色叫观测者(watcher),其角色和瓦坎达相似,全知全能,把自己的技术分享给弱小种族,结果后来发现弱小种族根本没利用好科技,都把援助的技术用于互相征伐,从此观测者不再干预事物只是观测。而现实也是如此,非洲从来不缺援助,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大撒币还是联合国,那么多年,那么多钱和技术和物资,却依然混的最差,怎能不让人鄙视?作为中国人想必也不愿意成天往非洲撒币吧,南非得了大撒币500亿美元援助,加上历届的金援,照理黑兄弟的生活水平应有大幅提高才对,结果呢,都被黑兄弟自己腐败的官僚系统私吞了。这能赖给谁?说回电影,作出援助这个设定其实是为了即将上映的复联4铺垫剧情,结果被白左解读来解读去,真的很没意思,就不能让人好好看一部爆米花电影吗?!
張教授分析精闢,但是這部電影留給我最大的疑問是,擁有強大力量的國家要怎麼不干涉他國內政去幫助所謂的同胞或弱者?Killmonger最後留言讓人感觸,也一棒打醒T’Challa不要鎖國,然而強大的瓦甘達就該堂而皇之干涉外國?每每看到敘利亞的孩子,我對這種所謂正向結局就樂觀不起來。
第一個留言者的歷史在哪裡學的,那家學校倒閉了沒有?不要荼毒孩子呀。
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本來很正常。但反駁者不針對具體言論本身,而對發言者品頭論足,還以此立於道德高位,除了激化本有的偏見外,又有何用?
第一个留言让我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何被塑造成这样。
首先肯定的是生活并不开心,希望成为即得利益者又无望。语气中的功立主义和自我中心特别明显。一切都是白纸黑字,没什么讨论的余地。都是别人的错。一切都顺理成章。错的人就活该死。到自己身上就是受害者。没有健康人格基本的共情能力。
大概就是,对自己的背景不满意,客观上教育基础没打好。到了现实世界中不得不学一套谋生法则,幻想这套法则全世界适用。
问题不在左右派,不在别人怎么想。先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开始吧
上面那位口气也挺像共党网宣一样,国家让你活着要感激,要是不以时刻以其利益为第一地位,那就是非国民,可以随意迫害。我估摸着这宽衣皇帝是精神alt-right(不是白人),那也不应该反对白左,因为认定自己种族上是低于白人的。
白左真恶心,还好电影电影还是宣扬种族和解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身份政治,受害者政治那套极左糟粕,不然更是激化矛盾。美国本来就是白人立国,跟黑人有个毛关系?黑奴怎么来的?黑奴是非洲部落战争的产物,跟殖民主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黑人不把自己的同胞卖给白人,哪里来的黑奴?至于美国得黑豹党,那是臭名昭著的黑毛粉,其领导人还跑来中国找毛贼东传授革命经验,可见对美国是多么大的国家安全威胁,没有黑人搞暴动,相信控枪也不会推进的那么快,这点白左感谢黑人可以理解~至于白人殖民对非洲到底好不好,看南非不就知道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都过去几十年了,结果还是地球上混的最差的,中国在被文革蹂躏后都发展的有声有色,说白了就是黑人不懂反思,比中国人还不懂,自己混的差就怪别人种族歧视,殖民主义,跟五毛脑残成天恨日本,恨美国,恨西方,百年屈辱随时挂在嘴上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