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我離開,因為我想做一流學者

台灣養成的年輕博士,為追逐一流學者夢,離開「只想留住老人」的故鄉;有潛力的優秀外籍學者,卻多將台灣當「驢」,且騎且尋馬。時間如浪花,漸漸淘盡上世紀的人才基礎...

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我離開,因為我想做一流學者
台灣的整個高教制度,一方面在衝國際發表數量在提升硬件,但另一方面,高校內部的制度文化卻又極端保守。

【編者按】2017年上路的年金改革,讓台灣的小學、中學與大學教師都士氣浮動,動搖國民人才培育基礎。然而,台灣的「人才問題」,看在以往被認定為「頂尖菁英」的博士眼中,又是另外一番光景。繼昨日的〈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基層教師能安心作育英才嗎?〉端傳媒緊接著推出〈後年改時代台灣人才危機:我離開,因為想做一流學者〉

學術市場情境獨特,伴隨著年金改革對大學教師退休金的巨大衝擊,高教人才外流,看似與薪資體系的變動高度相關。但事實上,比人才流失更嚴峻的問題,是「人才斷層」。

談人才流失之前,先談人才斷層

在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吳玉山看來,台灣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留不住人才」,而是民眾對於長期的教育投資已經失去興趣。早年台灣大批學生出國研讀博碩士學位,「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曾是高等學府蔚然成風的留學夢寫照,1980年代後期,台灣留學生更佔據了美國外籍生中的最高比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