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者kami,回應圓桌話題《讓「慰安婦」改稱「性奴隸」,是對她們的二次傷害嗎?》
我不喜歡更改稱呼,改改了這個稱呼之後,似乎更正確了,但是這個國家、或是聽著這個稱呼的我們,會為她們去做更多嗎?會讓她們生活得更好嗎?
我只怕我們的觀點裹脅了她們的僅存的人生......
......我雖然有看影片兩次,可我不敢說自己為她們做過什麼:眼淚?我哭得有她們多嗎?金錢?以她們的年紀,超出一定金額的金錢有什麼用呢?總而言之,我真的覺得我們已經醒悟得很晚了。我們是想要自己期待的結局,還是她們期待的結局呢?
2. 讀者退休老頭,回應《管中祥:反年改團體鬧場抗議,「丟臉」與「團結」之外的警惕》
社會運動對於民主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它輔助了自由媒體的光說不練,讓執政者切切實實聽到了來自底層的聲音,但是社會運動需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可數的,朗朗上口的,能達到的「這樣才能得到其餘民眾的支持,推動社會運動的人也要敢於站出來,不要遮遮掩掩帶個口罩,自己都覺得害怕就會讓其他人以為這些運動是否正當,最後,目標一定不要太高,蠶食永遠比鯨吞來的有效,不過,人性都喜歡鯨吞,這樣才能出風頭。看看這次反年改,沒有一個是做到的,不被唾棄才怪。
3. 讀者Violette,回應《讀者來函:「天真」的人,就是香港人》
我跟朋友說政府的貪婪與惡劣。她說都是這樣的,你覺得外國好,外國也一樣的,你是什麼都沒有,所以你說的輕鬆,如果你有權利呢。我覺得好難過。但是她能說這些話,不都是因為明顯的悲劇還沒發生在她身上麼。
人不應該跟人站在一起麼,多些同情多些理解,對政府機構多加苛刻。為什麼要自己先入為主去接受這個不公平的世界。
4. 讀者Liberty8964,回應《讀者來函:「天真」的人,就是香港人》
天真的何止是香港人。所有自由主義者、左派、世界主義者,都是天真的人。所有懷著對自由的熱切,來到這裏,來到《端》,自由地暢談的人,都是天真的人。天真確實是好事。只是我們偶爾也要現實一點,在自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認識到並接受以賽亞·伯林式的多元主義,認識到這所有的「不可公度之善」。
5. 讀者主名之城,回應《李展鵬:澳門,被颱風天鴿剝下金碧輝煌的落後村莊》
停電第三天,目前手機上網勉強受訊中,長話短說。
只能說這次颱風打醒了很多澳門人,多年來的所謂發展和繁榮都是表象;民生基建如此脆弱不堪。
昨晚停電第二天,在一片漆黑下最快通電的是賭場,理性上知道電網和受災情況不同,只是此情此景格外諷刺。
6. 讀者不配,回應圓桌話題《颱風、地震、洪水......你有過怎樣的天災經歷?》
我出生長大的家鄉(好在即使排在十八線仍然是個城市)、讀書和工作的城市都不在政府放棄保護的地區,加上沒有遇過嚴重颱風或地震,真的沒有甚麼經歷。發生在我附近的「天災」有一個:某年洪水我家鄉附近的鄉鎮被淹,是比較嚴重那種,水位已經高過第一層樓,災民好一點的也是被困家中二樓等待救援,至於死傷人數,反正早年的規矩都是報導30來人,不多不少的,電視台派人下鄉拍攝政府緊急指導防洪救災工作的報導,無非是你們都知道那些:我市xx縣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災…xx長xx書記心繫災民第一時間親赴災區指導工作安慰災民…軍民團結一心抗擊天災…剛好採訪攝製隊裡的實習記者是我師妹,挑了些能說的底線告訴了我,那鄉鎮被淹是為保下游大城市安全,某河泄洪所致。
7. 讀者恒久一心,回應《讀者來函:我們的民主,容得下「不反對但不認同」嗎?》
我認為這是一個清醒的人的思考。前天和媒體人宋金波老師吃飯,他跟我說了很重要的一番話,就是我們要敢於質疑任何權威的觀點,我們要嘗試去理解那些持有和我們不同的意見的人,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的內心。當香港的空間越來越受到大陸當局的擠壓,香港人很容易把一切都看作是政治在作祟,有人主張政治迫害就會有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應和,很少去質疑其中有沒有什麼問題,政府這麼做真的沒有法理依據支撐嗎?缺少對不同聲音的理解和個人的反思,不論是個人還是公民社會都很難有更良性的發展。
8. 讀者AlexZ,回應《讀者來函:我們的民主,容得下「不反對但不認同」嗎?》
......在「自由」和「民主」的名義下,資本的權利被無限放大,當你我腳下的土地被資本無情吞噬時,連人的基本尊嚴和成了投機的標的。
早在香港給亞洲貢獻「首富」的時候,香港的命運就已經被書寫。而那些靠地產賺走所有勞動者利潤的人,他們的公司開在太平洋的避税小島上,口袋裡裝著不止一個國家的護照,與其說他們是香港的企業家,倒不如說是他們碰巧將辦公室設在了香港而已。
反對派想靠黨派政治奪權註定會失敗。有產者和政府會聯合絞殺他們,但最可悲的是,那些口中自由民主的人,他們所信奉的,不過是一套經過灌輸和包裝的、被信仰化、被崇拜的權利分配體系而已。而在這個體系中,真正的主人只能是有產者。
人們忘了,所謂的民主說到底也只是一種分蛋糕的手法而已,而蛋糕卻早已經分光了。
9. 讀者魷魚的憂鬱,回應圓桌話題《「台灣丟,大陸撿。」古文教育,究竟重要不重要?》
既然我不用和古人講話,那麼我學文言幹嘛,這類似於我買菜不會遇到三角函數。這樣的話常常被當作詭辯而被嘲諷。而實際上其也有自身的道理。很顯然課本上的知識不是什麼萬金油一類的東西,那麼顯然現在教給學生的知識有一部分是對他們完全沒用的。
那麼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高等教育必然所求個體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時讓每一個人都把6年(先不算小學)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光花費在很多沒有意義的填鴨式教育上,無疑是極大的浪費。就會有人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
可我們的教育既無法預知學生未來工作研究方向,在通識方面上也止步於掃盲和買菜找零。像是民主法治意識、上網(翻牆😂)、在信息時代瀏覽篩選信息,這種應該是21世紀必備素養的東西卻難以真正傳授。要說癥結所在,就是教育根本上是服務於社會整體而不是培養個體素質的。甚至可以說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現代學校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可見普世的教育其基本理念就與「因材施教」相悖。
那麼這樣看,就是學生學習古文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這就變成了政治問題了。
說古文能陶冶情操的,我看荷馬史詩也一樣培養文學素養。這樣把社會教育和個人學習混為一談是沒法談這個問題的。
教育以社會為中心,學習以個人為中心。前者止步於校門,而後者無處不在。隨著對素質重視的提高,逐漸弱化教育,注重興趣培養、加大對自主學習的輔助。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交流、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那時學校只教教識字、算術、生活常識就可以了。其它的靠興趣愛好、自主學習就可以。
那最後這些機器也能幹啊ಠ_ಠ......~^_^
所以真正的素質教育就是沒有教育。
10. 讀者七恩霸,回應圓桌話題《「台灣丟,大陸撿。」古文教育,究竟重要不重要?》
論古文教育之重要性:
古:朝辭白帝彩雲間
今:今天早上從白帝城離開,朝霞真他娘的美啊。。。
支持民主。
但是必須非常小心西方霸權利用「民主」製造動亂、用傀儡政客取代有骨氣的執政者、摧毀一個已經是非洲最民主、富裕的國家。
前車之鑑:「利比亞再也要不回來的16件東西
16 Things Libya Will Never See Again」
http://disinfo.com/2011/10/16-things-libya-will-never-see-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