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在變成超級肌肉豬之前,這隻豬有話要說

一類科學研究努力創造基因改造肌肉豬,另一類研究則證明豬也有思想和感情,而這隻豬想問:為何受傷的總是我?

端傳媒記者 張可

刊登於 2016-07-31

我是一隻家豬,學名叫做 Sus domesticus。

我們自幾千年前被人類從野豬馴化而來,在17世紀以後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肉食之一——當然,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信徒除外。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數據,目前整個地球上可供食用的家豬有將近8億隻,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其次是歐盟和美國。

據我所知,人類選擇豬肉的標準大致相同:淺紅色、肉質結實、紋路清晰,上等豬肉應該肥瘦比例合適,如果脂肪超過這一比例越多,豬肉品級就越低——這跟許多人類對自己的審美相似。

為了快速生產出大量豬肉,人們通常會根據我們的性別進行分向育種:公豬多選育生長速度、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積等生長性狀,母豬多選育產仔數、斷奶重等繁殖性狀,快速配種則主要通過藥物催情後的自然交配,或大規模人工授精等方式進行。

正常生產狀態下,有個別母豬長時間不發情或頻繁返情(指配種失敗後再次發情),用藥物催情和改善飼養管理無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豬應及時淘汰。母豬一般3-4胎仔數最高,到6胎降低,且產仔性能偏差,這種母豬應淘汰。

中國農業部發布的《提高母豬生產水平和仔豬成活率技術指導意見》

儘管平均壽命約為15年,但考慮到肉質和飼養成本,我們一般在5個月大小、90公斤左右時就被養豬場「出欄」,進入肉食市場——所以人們食用的豬肉大多來自幼年豬。

簡而言之,我們大部分豬從生到死的意義,就是作為只有經濟價值的商品,為人類提供盡可能多的肉食,這在近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來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實。然而,人類迅速發展的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技術,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不同。

你見過肌肉超級發達的豬嗎?

去年6月,著名學術期刊 《自然》(Nature) 在官方網站披露,由南韓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宣布,通過基因改造培育出了一種富含瘦肉的豬——「雙倍肌肉豬」(Double-Muscled Pigs),並表示希望這種「肌肉發達」的豬能成為全球首例被允許人類食用的基因改造動物。

中國和南韓合作基因改造研究培育出「雙倍肌肉豬」,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報導。
中國和南韓合作基因改造研究培育出「雙倍肌肉豬」,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報導。

不過,這一「榮譽」被美國人搶先拿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於去年11月率先宣布,由 AquaBounty 科技公司培育的「AquAdvantage」基因改造三文魚「安全可食用」,後者於是成為了全球首例獲准供人食用的基因改造動物。這種早在20多年前便被培育出來的大西洋三文魚,被轉入了加快生長速度的太平洋三文魚的基因。但民間組織 Avaaz 將其稱爲「科學怪魚」(Frankenfish),並指責 FDA 的審批「存在漏洞」且「不負責任」。

與基因改造三文魚採用的轉入外源基因(Transgene)這種改造方法不同的是,「雙倍肌肉豬」是依靠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手段得來的,後者也會應用基因改造技術,但最終的受體物種中並沒有殘留外源基因,而是對受體自身的基因按照人為目標進行了定點定向突變。

領導「雙倍肌肉豬」研究的南韓首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Jin-Soo Kim 稱,儘管通過常規的育種手段或許也能達到類似效果,但可能需要耗費幾十年。於是他們從豬的胚胎細胞下手,通過定點敲除抑制肌肉細胞生長的 Myostatin 基因,讓豬的肌肉不受控制地生長——在自然界已經出現過牛、羊等哺乳動物的這種基因發生變異後,其肌肉變得異常發達的情況。

Jin-Soo Kim 團隊隨後將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胚胎細胞交給合作伙伴、中國吉林延邊大學的動物克隆專家尹熙俊及其團隊,後者將改造後的豬細胞核移植到另一頭正常豬的卵細胞中,克隆出了32隻「雙倍肌肉」小豬。但是,《自然》 去年6月的報導透露,32隻豬中只有2隻還活着,而且其中只有1隻被認為是健康的。

儘管如此,Jin-Soo Kim 仍然希望可以把「雙倍肌肉豬」的精子推向中國市場,因為那裏的豬肉消費量很大。他表示,中國目前的監管氛圍對這項計劃比較有利,並認為「中國會開先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2013年就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大膽創新研究,佔領轉基因(即基因改造)技術制高點。」

另一邊廂,中國的延邊大學也立即發出「喜報」稱,「我校尹熙俊教授團隊國際合作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並附上了那兩隻「倖存豬」的照片——與正常家豬相比,這兩隻豬的背臀肌肉看起來異常發達。尹熙俊表示,雖然「雙倍肌肉豬」目前還存在難產、仔豬成活率低等問題,但「可用於建立新概念瘦肉型品種,提高瘦肉率、肉品質及經濟效益,達到產業化目的。」

基因改造「肌肉豬」
經基因改造的「肌肉豬」。

在中韓兩位教授的「美好願望」實現之前,我想說,或許我也曾夢想過成為一隻「健美」的豬,但絕不是以這種方式——你們應該知道,經過基因改造的動物,在性情、習性甚至免疫力等生理功能方面都有可能發生未知改變,因此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監測,這也是基因改造三文魚歷經20多年才獲准上市的原因。

不過,大部分對基因改造食物懷有疑慮的人類,主要都是在擔心這些產品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僅有少數人會注意到這裏面還涉及倫理問題——因為某些動物,比如我們,也是有認知和情感的。

人有人的福利,豬有豬的福利嗎?

就在肌肉豬的研究公布後不久,一篇關於家豬的認知、情感和個性的研究論文也被發表,它澄清了人們長久以來對我們的一些偏見,也證明了我和我的同類們確實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

論文的第一作者 Lori Marino 是一位神經科學家,也是動物行為及智力研究專家,她曾在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任教,現在是動物權益組織 Kimmela 中心(The Kimmela Center for Animal Advocacy)的負責人。

我們發現豬的認知能力,與狗、黑猩猩、大象、海豚甚至人類等眾所周知的高智商動物相似,這一科學證據將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牠們之間的關係。

動物行為及智力研究專家 Lori Marino

我的朋友 Marino 和合作者通過對比研究豬和其他動物後,得出了以下結論:

  • 我們擁有極為出色的長期記憶;
  • 在迷宮等需要定位能力的測試中,我們表現優異;
  • 我們能理解簡單的符號語言,能學會關於行為及目標的複雜符號組合;
  • 類似狗和其他動物經常做的那樣,我們也喜歡嚇唬對方;
  • 我們有複雜的社群關係,會與某些豬保持聯繫並互相學習,還會相互合作;
  • 跟黑猩猩一樣,我們也能通過遊戲手柄控制屏幕上的光標移動;
  • 我們會用鏡子找到被藏起來的食物;
  • 在看到同類處在某種情緒時,我們也會產生共鳴。

由於各種原因,我並不奢求在人類心目中獲得跟狗一樣的地位,雖然我們差不多聰明可愛,雖然「豬狗不如」這個詞曾經將我們擺在同一階級。或許有人會說,已經有一些人類領養迷你寵物豬,將其視作家人般愛護——而那只不過是基因改造技術的另一個「作品」而已。

但至少,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主義認為,受人類控制的動物不應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被當做食物、工作工具、科研對象或寵物。

這些豬在技術上是『成功』的,因為牠們被最優化了——比如更多的瘦肉能更好地實現其產品價值——但是,牠們所承受的痛苦又該如何計算呢?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最近發表的文章

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Vienna)的 Judith Benz-Schwarzburg 和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 Arianna Ferrari,今年在科技公共政策期刊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上發表文章,認為中韓科學家的肌肉豬研究令人擔憂,不僅因為實驗小豬比自然飼養家豬的成活率低了太多,還因為這些科學家只在乎如何提高豬肉產量以應對全球人口增長和資源縮減,卻從不考慮這些新技術的「倫理成本」。

文章認為,類似「肌肉豬」這樣的基因編輯動物被簡單地「優化」以滿足人類需求,而牠們由於被迫獲得了極端的生理性狀,往往要承受比其他正常飼養的同胞們更多的痛苦。

這篇文章特別指出,「與人類胚胎和農作物基因編輯引起的關於倫理和社會問題的巨大爭議相比,人們對動物基因編輯產生的倫理問題關注甚少。類似『肌肉豬』這樣的基因改造動物已經涉及到包括動物福利、人與動物的關係等複雜的倫理問題,我們對這些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之後,這些倫理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確實如此,人類對自身的關心要比對我們大得多。去年12月,全球基因領域的頂尖學者聚首美國華盛頓,召開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探討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引發的安全、法律和倫理問題。他們擔心將來或許會出現「定製嬰兒」(Designer Baby),就像曾經對克隆人的擔憂一樣,而已經出現的「定製豬」則不在這次峰會的討論範圍內。

下輩子「投胎」做人?

至少從目前看來,人們對基因工程的興趣仍遠遠大於對它的擔心。今年6月,20多名科學家和業界人士在著名學術期刊 Science 的網站公布「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Write),將合成包括人類在內的多個大型動植物物種的完整基因組,以便在未來進行更大規模的基因編輯與合成。

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還將推動異種器官移植的臨床應用:比如通過大規模編輯豬的基因組,讓其免疫系統不與人類排斥,就能把豬的器官移植給人類,從而緩解人類移植器官短缺的全球性問題。這個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實並不新鮮,早在1990年代就有科學家打過我們器官的主意,而類似研究也並未停止。

BBC 近日播出的一個關於基因編輯的紀錄片透露,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研究團隊將通過去除豬胚胎中控制胰腺發育的基因,然後把人體幹細胞注入豬胚胎,希望能在豬身上直接長出由人體細胞組成的胰腺器官,以供人類移植。研究人員暫時並不打算讓這個「人豬嵌合體」(Human-Pig Chimera)生出來,他們計劃讓豬胚胎在母體內發育28天後就終止孕期(豬的孕期一般為4個月),以便將胚胎組織取出來進行研究。

這類研究也自然引起了非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去年9月就曾宣布,不再資助將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引入脊椎動物胚胎中的相關研究,因為他們擔心,人類細胞可能會轉移到這些動物的腦部發育過程中,令其「更像人類」。

我們認爲造成豬胚胎內出現人腦發育的可能性極低,但這也是我們將進行調查研究的一個方面。

領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的 Pablo Ross

或許,我下輩子也會投到一個被注入了人類細胞的豬胚胎中——「投胎」做個半獸人,但我可不想活着被人切下某個器官,那樣還不如直接把我殺了。

科學家們為什麼都盯着我們的器官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教授 Walter Low 解釋稱,豬是非常適合培育人類器官的「生物孵化器」,而以胰臟爲主的上述實驗只是第一步,未來有望在豬身上培育出人類心臟、肝臟、腎臟、肺臟甚至眼角膜等器官。

這讓我肥肥的後背感到有些發涼。不過,也沒有什麼好怕的,因為再過幾天我就要出欄了。在投胎做人之前,我或許會遇見那30隻死去的肌肉豬同胞,到時我一定會問:你們,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185
英國《每日郵報》稱,豬的用途多達185項,涉及領域包括肉食生產,糖果、洗髮水、麵包、啤酒甚至子彈等產品的製造。

聲音

我對放出一個讓動物受苦的新源頭感到焦慮。讓我們先讓更多人捐獻器官。如果不夠用,再考慮使用豬——但也要在我們吃更少豬肉的前提下,不要讓爲人所用的豬再增加了。

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的 Peter Stevenson

其實,我覺得站在人類的角度,只要不是得病或者被鞭打受傷的豬都是很幸福的。因為在我們看來,能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豬肉,這就是豬的全部意義。下次吃食物的時候,請不要浪費,那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從事養豬專業的知乎網友

動物福利

一般指動物(尤其是受人類控制的)不應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友伴或研究需要。這個立場是建基於人類所做的行為需要有相當的道德情操,而並非像一些動物權益者將動物的地位提升至與人類相若,並在政治及哲學方面追尋更大的權益。不少動物福利團體在其介紹上喜愛使用「人道」及「仁愛」等字眼。1822年起,英國國會議員Richard Martin於國會倡議設立草案,防止虐待牛、馬及綿羊,其理論是要顯示人類的仁愛及仁慈的行為。他於1824年更成為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創辦人之一。1840年,維多利亞女皇賜予該會「皇家」稱號。該會透過會員的捐助,募請大批調查人員,尋找出虐待動物的人,搜集證據,並向執法機構舉報。1965年,英國政府為回應社會訴求,委任了Roger Brambell教授對農場動物的福利事宜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於1967年成立「農場動物福利諮詢委員會」(1979年改組為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該委員會提出動物都會有渴求「轉身、弄乾身體、起立、躺下和伸展四肢」的自由,其後更確立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免受飢餓、營養不良的自由;免於因環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及傷病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懼和壓力的自由。(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eBBC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