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科學家將用10年編寫完整的人類基因組

刊登於 2016-06-07

科学家宣布啟動一項為期10年的人類基因編寫計劃。圖為DNA雙螺旋結構插畫。
科学家們宣布,將啟動一項為期10年的人類基因編寫計劃。

基因研究的里程碑式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The Human Genome Project)結束10多年後,20多名科學家和業界人士近日在《科學》(Science)雜誌網站公布了這一計劃的「2.0版本」──「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Write)的計劃書。

科學家們表示,此前的計劃旨在「閲讀」基因,但隨着基因測序和編輯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有必要提升「構造」基因的能力。

新計劃將合成包括人類在內的多個大型動植物物種的完整基因組,並由此獲得對基因組更好的理解,以便進一步發展基因編輯技術,降低基因編輯的成本,從而在未來進行更大規模的基因編輯與合成。

該計劃將由非營利性機構「生物工程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Engineering Biology)執行,預計需要10年完成。科學家們將從全球籌集1億美元,以便在今年年內啟動這項計劃。

對基因藍圖的進一步認識可能來自於構建上億規模鹼基對的動植物大型基因組,包括人類基因組,這將會推動發展出大規模合成與編輯基因組的工具與方法。

發布在《科學》網站上的文章

發起「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科學家來自紐約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等學府,其中包括中國研究者楊璐菡和她在哈佛大學的導師 George Church。

楊璐菡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表示,該計劃有助於推動異種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她舉例稱,如果大規模編輯豬的基因組,讓它的免疫系統不與人類排斥,就可把豬作為提供器官的載體,為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提供安全的器官。

將豬的器官用於人身上,聽起來或許有些匪夷所思,但引發更大倫理爭議的是,大規模基因合成實現後,科學家們理論上將有能力「構造」出一個完整的人類,而不需要通過父母孕育。

「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5月份提早曝光時,就曾因為其中可能涉及的倫理問題引起廣泛爭議。此次公布的計劃書明確指出,該計劃不會包含構造人類的目標,並承諾從計劃開始時就會邀請公眾參與,就該計劃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後果等進行討論。

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負責人 Francis S. Collins 仍然表示,全基因組、全生物體合成遠遠超出了當前的科學能力,且會立即引發大量倫理和哲學上的問題,因此 NIH 不傾向於資助該計劃。

30 億美元
科學家們在《科學》網站刊登的文章指出,整個「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成本目前難以估計,但可能會低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30億美元成本。

聲音

這(計劃書)本質上是在呼籲行動,我們認為現在已經是時候考慮一個新的基因計劃了。

計劃發起人之一 Andrew Hessel

在啟動如此重大、且伴隨大量倫理和神學爭議的項目前,一個基本的倫理問題仍待回答:我們是否需要、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把這種技術變成現實。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研究者 Drew Endy 和西北大學宗教系教授 Laurie Zoloth

當我們在討論編輯人類基因組,讓細胞對癌症免疫、病毒免疫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問,那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修改人類嗎?但在我看來,異種器官移植幫我們開了一道後門,做異種器官研究不需要擔心這些倫理問題。

楊璐菡,她和她的導師也是一家名為 eGenesis 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

人類基因組計劃

是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基因組計劃是人類為了探索自身的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是繼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截止到200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其中,2001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的發表(由公共基金資助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私人企業塞雷拉基因組公司各自獨立完成,並分別公開發表)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的里程碑。(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ScienceNYTThe Scientist南方都市報新華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