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人類生育與胚胎學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於2月1日批准了一項研究,允許倫敦 Francis Crick 研究所的研究員 Kathy Niakan 及其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健康的人類胚胎。這一研究若能取得當地研究倫理機構的批准,有望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啟動。
這是世界首例獲國家監管機構批准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研究中的胚胎將由尋求人工受精的不孕不育癥患者捐贈,整個研究將在受精卵受精後首7天內完成,使用的胚胎隨後會被銷毀。
研究可為提高人工受精成功率、治療不孕不育提供幫助。但有科學家擔心,這一研究開啟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先例,未來可能出現按特定需要修改基因的「定製/轉基因嬰兒」(designer/GM babies),甚至形成相關的優生學消費市場。
很高興人類生育與胚胎學管理局批准了 Niakan 博士的申請,她的研究對理解健康的人類胚胎如何發育十分重要,通過觀察人類發育的最初階段──第1至第7天,這一研究也會提升我們對人工受精成功率的理解。
受精卵在受精後的最初7天內,將從單個細胞發育成胚胞(blastocyst)。在此期間,研究者們將使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 CRISPR–Cas9 技術對較為活躍的基因進行改動,包括被稱為「主調節器」(master regulator)的 OCT4 基因,以了解人類胚胎成功發育需要哪些基因。

領導該研究的 Kathy Niakan 已從事人類發展研究長達10年。她表示,這項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流產和不孕不育都非十分常見,但它們都沒有被很好地理解。據 BBC 報道,每100個受精卵中,能達到胚胞階段的不到50個,能在子宮內著床的不到25個,能發育3個月以上的則只有13個。
Niakan 等人的研究或將成為首個獲國家批准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但並不是首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早在去年4月,中國中山大學黃軍就副教授就已使用 CRISPR-Cas9 技術修飾了人類三原核受精卵(不能正常發育的受精卵),並發表了全球第一篇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論文。
黃軍就的研究一度引發激烈討論;去年12月,來自各國的基因科學家還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峰會,專門討論了基因編輯可能帶來的安全、法律及倫理問題。
峰會會後發表的聲明指出,對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存在重大問題,包括改變後的基因將被引入人類種群,對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造成影響;若只有特定人群可進行基因優化,將引發社會不平等問題;用基因編輯技術主觀改變人類進化進程,也將產生倫理問題。
但聲明也指出,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建議相關研究遵守法律和倫理規範,若研究對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則被編輯過的胚胎或生殖細胞不得用於妊娠。
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 Sarah Chan 表示,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涉及太多敏感問題,英國人類生育與胚胎學管理局在批准研究前也進行了謹慎考慮。她認為,應對監管系統抱有信心,相信科學發展會於社會利益保持一致。
聲音
英國人類生育與胚胎學管理局批准Niakan研究的決定不僅會鼓勵本國的研究者進行類似研究,也會給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帶來信心。
相關研究會引發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能否進行臨床應用的爭論,即便研究本身不是為了臨床應用,它也可能顯示出臨床應用的潛在風險。
進行任何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是不負責任的,除非在適當地理解並平衡風險、潛在利益以及替代方案的基礎上,相關的安全和效率問題得以解決;取得有關擬定臨床應用的適當性的廣泛社會共識。
基因編輯技術
來源:Nature、BBC、Crick、賽先生(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