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戴娜美:奧蘭多屠殺,ISIS式恐襲為何難防?

社會想要消除這種危險已經不可能,因為它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是生活的結果,是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戴娜美:奧蘭多屠殺,ISIS式恐襲為何難防?
美國民眾悼念槍擊案死難者。

美東時間6月12日凌晨兩點,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Orlando)的 LGBT 酒吧「Pulse」遭到襲擊,造成百餘人傷亡。襲擊者奧馬爾·馬汀(Omar Mateen)在事前打給911,宣稱向 ISIS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伊斯蘭國)效忠,而ISIS的官方新聞機構也「認領」了這次血腥屠殺。

事件的細節逐漸浮出水面:這又是一次「獨狼」式恐怖襲擊。疑犯真實動機為何,恐怕難以確認;其是否與 ISIS 有實際聯繫也有待調查。但這次襲擊,確實符合近年「ISIS式」恐怖襲擊的特徵:分散、隨機、令人防不勝防,且直到最後一刻,才宣布和 ISIS 的關係。在這類事件中,ISIS 更像是在「事後追認」,而非從頭到尾策劃行動。

過去幾年裏,從巴黎到布魯塞爾,再到奧蘭多,這類恐怖襲擊,不斷在西方腹地發生,引起了大量控制穆斯林移民及難民的爭議。然而正如哈光甜曾經指出的:傳統的分析與應對,已經無力處理今天 ISIS 式的威脅。如果要理解這些襲擊為什麼防不勝防,我們必須到 ISIS 的宣傳和組織中,去窺探其恐怖襲擊模式及邏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