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薇:孩子是不容你搓圓按扁的

(編者按)在紛擾的世代,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莫衷一是的說法,讓家長越來越迷糊。九月,孩子開學,家長也重新出發,我們透過一封封給家長的信,集結兩岸三地的智慧,期望為人父母的,可從中找到新的視點,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見度。
余若薇三個女兒已長大,現時弄孫為樂。

親愛的家長們:

我育有三名女兒,都已長大成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其中二女兒已為人母。

我母親非常嚴厲,對兒女要求很高,令我幼時產生錯覺,以為生兒育女,是為了完成父母未完的夢。長大後,在街上看見別人的孩子大哭撒野,以為都是父母管教失敗。正如《三字經》所言﹕養不教,父之過。孩子只是白紙一張,任由父母塑造、素描、摺疊,又或者像幼苗,只要小心灌溉呵護,便會健康成長,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到自己生了孩子,才知道為人父母殊不簡單。

大女在美國出世,她好像特意來到這世上與我作對,晚上不睡覺,白天不吃奶,整天就是哇啦哇啦大哭,吵得我心煩意亂,那時確有想將她從窗口扔下去的衝動,要問醫生可否給她一些嬰兒安眠藥。這女兒非常好勝,凡事都要爭第一,不如意眼淚就來了,唯一好處是從不用擔心她學業成績。

二女出世,我學精了,改名不要太霸道,果然人如其名,我腦海中想不起她哭聲,一疊疊的相簿裏也不見她哭的照片。她幼稚園老師對我說﹕「其他小朋友走近你女兒,她一定將手上的玩具讓出來,所有同學都像你女兒便好了。」

幼女有自己的世界,父母非請勿擾,說話在喉嚨底,你聽不到,不代表她沒說。我要經常安慰自己,每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她的冏,是這年代孩子的特徵,有一天她為人母親,情況應會好轉。

即使三名女兒體內是相同父母的遺傳因子,卻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人,不論愛好,習慣,脾氣,強弱項都是各有各的。就像紙張,也有厚薄、粗糙、細滑、色澤之分,不一定可以塑造成父母心中的模樣,更不是一顆幼苗,她有自己的生命力,未必是父母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最近看到陳惜姿一篇標題《放手》的文章,質疑子女學習成分,有否遺傳,精英的下一代是否精英,既然耳提面命對暴風期少年沒有幫助,唯有放手,把讀書責任還給子女本人。

這方面我較幸運,三名女兒的功課絕少要我操心,我反而要提醒她們放鬆,不要太着意名次和分數,但到了初中,孩子已有自己的看法。經常有人評論香港的教育官員將子女送到外國留學,而不留在香港接受港式教育或送到內地接受愛國教育。又例如佔中期間,也有人問父母有沒有帶自己的子女參與佔領活動。看到類似的評論,我都懷疑父母究竟有多少影響力。

二女升上初中不久便要求到英國讀書,當時有點意料之外,這不似她內向的性格。到英國面試時,老師笑笑口問我們是否知道女兒申請表上解釋要出國的理由,是不用跟父母同住,校長與我們握手時亦特意轉頭對二女說﹕「你父母看來很正常,並不可怕。」也許自以為很開放,但對女兒來說,依然構成壓力。嘴巴可以說得輕鬆,但孩子感受的是你的身體語言。

父母之道,我最欣賞作家與詩人紀伯倫 (Kahlil Gibran) 的描述﹕「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而生,卻並非從你而來,儘管他們與你在一起,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把愛給予他們,卻不能代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保護他們的肉體,但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夢中也無法造訪的地方。你可以努力地仿傚他們,但是,不可能要求他們仿傚你。因為生命無法倒流,也不會滯留於昨日。你是弓,而你的孩子就像從弦上向前射出的生命之箭。」

我很喜歡這弓與箭的比喻,父母的責任,就是為孩子打好基礎,將他們發射到世上,盡展所長,像陳惜姿所說,適當時候,要懂得放手。

資深大律師余若薇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