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佈通知,決定2天之後,即自2021年3月起,「暫停台灣地區菠蘿(鳳梨)輸入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是因為海關多次從台灣輸大陸的鳳梨中檢出有害生物,而「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將對大陸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迅速回應,稱中國海關總署單方面終止輸入是不符合國際規範的作法,感到「遺憾、不解」。農委會官員表示,按照過往經驗,若水果外銷發生病蟲害,通常會透過薰蒸、要求業者退運等方式處理,且台灣鳳梨過往測出相關蟲害的紀錄良好、數字並未特別高,這次卻以行政命令單方面終止輸陸,相當罕見。
海關總署所指在台灣鳳梨中發現的「有害生物」,是大洋臀紋粉蚧(Planococcus minor)、新菠蘿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和菝葜黑圓盾蚧(Melanaspis smilacis)三種介殼蟲。介殼蟲,在台灣是常見害蟲,常寄生於鳳梨、釋迦、荔枝等作物,前兩者也同時在中國大陸現蹤,第三種僅在台灣出沒。
這對於許多產地農民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因為,鳳梨的產季即將來臨,這些預備銷往大陸的鮮果,即將在清明節前後進入盛產期,滯銷危機迫在眉稍。面對此一局面,不少台灣民眾第一時間質疑,是否因為政治因素而導致鳳梨輸陸急喊停?陳吉仲回應,「除了政治訂單以外,大部分兩岸貿易都是市場貿易,沒有任何政治因素在其中」,陳吉仲並向對岸喊話,期待能從「市場專業」角度來處理此一議題,不要讓農民因為「非市場因素」而受害。陳吉仲的措詞謹慎,希望將問題框定在「市場」範圍的手勢,十分清楚。
根據農委會國際處統計,過去三年(自2018至2020年),台灣農產「主要銷陸水果」(即指外銷途徑中超過九成以銷往中國大陸為主的水果),為檳榔、蓮霧、鳳梨釋迦、鳳梨、葡萄柚與柳橙。其中,鳳梨外銷的總量中,銷往中國大陸的比例高達95.2%,近三年累積銷往中國大陸12萬2876公噸、產值1億5523.2萬美元,產量與產值均為六大銷陸水果之冠。
但事實上,台灣鳳梨年產量約43萬公噸,年出口量則約在5萬公噸左右,換句話說,外銷的數量僅佔全部產量的一成多。農委會向媒體宣布,已請國內電商平台、通路商協助銷售,同時建置企業團購平台,預計可以拉抬一成左右的銷量,並將產地價格穩定在近兩年的平均價格上,不致於崩跌。
鳳梨新聞正於台灣國內沸沸揚揚之時,另一個農業區,高雄六龜,也爆發蓮霧遭到中國大陸方面的業者要求「延後出貨」的消息。由於六龜當地栽種的品種係專門為外銷而栽種,台灣人並不喜愛,萬一真的銷陸受阻,是否可以順利推動內銷?目前,高雄市政府回應,蓮霧外銷數量不比鳳梨,目前受到影響的僅有1800多公斤,應該可以順利消化完畢。
各類區域政治爭議中,鳳梨總成意外的主角
面對中國政府的封殺,台灣民間興起「吃鳳梨、挺農民」的熱潮。除了安排各大通路消化這批鳳梨,於26日舉辦完記者會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隨即在臉書上呼籲「敬請國人作伙相挺台灣農民」,不到48小時之內,已經突破2.4萬人按讚、三千餘次分享;總統蔡英文也隨後發佈文章,指中國的舉措「顯非正常的貿易考量」,要大家吃鳳梨、挺農民。
很快地,義美、大立光等企業便響應官方政策,預購了6600噸的鳳梨。可以預見的將來,搶購鳳梨作為一種「抗中保台」的行動熱潮依然會持續。
大陸網友對此亦頗有議論。截至2月27日,微博上 #大陸暫停進口台灣菠蘿# 標籤閱讀1.7億次,討論1.1萬條,#國台辦回應暫停進口台灣菠蘿# 閱讀1.2億次、討論3713條,兩條話題都曾上過熱搜榜。
知乎上有網友表示:「台灣主要是中南部在產菠蘿…這些地方的人,選出的民意代表全部是綠營…我們每買一顆台灣菠蘿,花出去的錢就直接用來支持民進黨等台獨力量。」另一位網友也認為,「這些台灣農產品很多是從東南亞進口的,他們利用惠台辦的優惠政策做了黃牛中間商..本來就沒必要找台灣,以前廣西可是爛在田裡的。」以「小粉紅出征」聞名的帝吧,則將「台灣難波萬」改為「台灣爛菠萬」予以嘲弄。
除了「吃鳳梨挺農民」,台灣也同時興起「為何不把鳳梨銷往日本?」的疑問。但每個國家對於水果入境的檢疫與商業標準各有不同,銷往中國與銷往日本的鳳梨水準與規格也差別甚大,諸如甜度、水份、外觀等,日本的要求都比中國嚴格太多。因此,在兩岸貿易仍然如故的前提下,多數台灣農民與盤商都寧願選擇將貨賣給標準相對「寬鬆」的中國市場,如今採收在即,才臨時說要改成「銷日規格」,能夠順利「轉身」的鳳梨,恐怕非常稀少。
為何台灣鳳梨外銷如此依賴大陸?還要從2012年的中菲黃岩島爭議說起。雖然自兩岸簽訂ECFA後,許多水果都因當時友好的兩岸情勢、以相對「非市場性」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但鳳梨銷陸的格局之所以成形,與2012年的中菲黃岩島爭議高度相關。
黃岩島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方約100海浬、海南島600海浬處,是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也是2014、15年間「南海仲裁案」的爭議島礁之一。中國、菲律賓與中華民國都宣稱擁有該島。
2012年4月,中、菲兩國在南海黃岩島海域發生爭議事件。菲律賓政府以違反漁業規範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為由,預備拘捕進入黃岩島海域的中國漁船,並與中國執法船展開對峙。菲律賓船艦後來雖撤離,讓中國取得當地的實質控制權,但在2014年3月,菲律賓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法庭仲裁,指「中國對南海大約80%的戰略水域聲稱擁有主權」且「實質控制八個島礁(含黃岩島在內)」的行為違反國際法,史稱南海仲裁案。
爭議同時,大陸國家質檢總局於2012年表示,自2011年以來,「各地檢疫單位多次從菲國進口水果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如蚜蟲、瓢蟲、螞蟻、鳳梨灰粉介殼蟲、香蕉腎圓盾介殼蟲等」,宣布將對菲律賓水果嚴加查驗,不符標準者將一律退運。菲律賓的香蕉、鳳梨受到重大打擊;而與此同時,台灣正值馬英九政府執政,兩岸關係和緩,中國大陸改向台灣採購鳳梨,形成今日台灣外銷鳳梨有高達九成依賴中國的「黃岩島體系」。
自2012年開始,台灣輸陸鳳梨數量便前景看俏,種植面積也止跌回升、緩步增加。2014年,當中菲為了南海仲裁案而關係緊張,兩岸官方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友善,這樣的樂觀氣氛中,在許多合作案中都引發青年學子對中共的疑慮,三一八學運直接由此引爆;但另一方面,產地農民因貿易紅利而對鳳梨「信心加碼」,也是同時發生的事實。
自這一年開始至2016年間,台灣鳳梨產量自9000公噸成長到29,000公噸,成長了三倍之多;而自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鳳梨產量仍持續增長,不過到了2018年即可看見成長幅度稍微減弱,來到32,000公噸。將鳳梨的生長期(13至18個月不等)納入計算,很明顯可以看到農民的決策時間點,與兩岸關係實有相關。舉例而言,2016年收成的鳳梨,農民是在2014年做的決定;2018年收成的,則是約莫在2016年做的決定。
不少產地農民直言,在馬習會前後決定種鳳梨、與「認為蔡英文很有可能當選」後決定要種鳳梨,並不相同。不少人坦白,在觀察到蔡英文可能當選時,對於鳳梨是否還能繼續銷往大陸,不免前景看淡。不過,因為黃岩島之後的貿易紅利,鳳梨仍是一支被看好的績優股。
這也導致台灣中南部鳳梨種植面積大幅上漲,從2011年的9000餘公頃左右,成長到1.1萬公頃。農地有限,農民做了鳳梨押寶中國的決策,就並不能輕易轉軌,它會影響到一年半後的收入,也相當程度造成「採購方國家可以片面禁止青果輸出、但已經種下的鳳梨卻已經在田裡」的局面。
截至2021年,台灣鳳梨禁止輸入中國政策上路前夕,銷往中國的鳳梨主產區,是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這三區鳳梨農民受到影響的程度也最大。總體而言,會銷往中國的鳳梨產季自三月底慢慢開始,清明節前後進入「大出」(指盛產期),六月才會進入尾聲,這場「鳳梨風暴」,或許要到年中才會完全告終。
鳳梨外銷:既「農」也「工」,一頁台灣史
台灣鳳梨銷陸遇難,不但象徵著「黃岩島事件」後的鳳梨外銷體制到了轉換時期;台灣政府、消費者對自家鳳梨的非市場性「力挺」,也見證著國際貿易的典範轉移。由過往信奉國際自由貿易的WTO時代,漸漸走向中美兩強對抗、台灣疫後本土自信高漲的時代。而一直以來,台灣每一次面對國際局勢的重大轉變,鳳梨都沒有缺席。
台灣與鳳梨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荷蘭時代,遠航至此的荷蘭船艦,帶來了奎恩系(Queen)鳳梨,此品種果皮、果肉較黃而多汁。但與大家印象中的「台灣鳳梨」大不相同,今日關於鳳梨的印象,主要來自日治時期自東南亞與夏威夷引進的開英系(Cayenne)鳳梨,開英系鳳梨果肉呈現淡黃色,葉片直立,除尖端與基部外,其餘葉緣無刺,果目扁平。若要一個台灣孩子在圖紙上畫下他所認知的「台灣鳳梨」,大約便會是如此面貌。
日本政府在台引入鳳梨種植,與日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密不可分,也讓鳳梨成為一種同時具有「農業」與「工業」特性的作物。日俄戰爭後,台灣以砂糖出口的消費稅、所得稅、香菸專賣等事業,達成財政自立目標,並進入史稱「黃金時代」之時期。在「黃金時代」、「工業起飛」與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歷史背景下,鳳梨既可作為軍備罐頭原料,亦可成為民生消費品,在此時進入日本政府規劃視野,成為重點扶植產業之一。自192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一改放任政策,陸續推動各項獎勵與管制政策,推動新式鳳梨罐頭工廠設立。
此後十年之間,台灣鳳梨產量直線上升,鳳梨株式會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鳳梨農田間管理技術亦日益精良,1935年,台灣鳳梨工廠已經過剩,乃至出現惡性競爭現象,總督府因此宣布實施統合制度,合併台灣數間鳳梨公司,關閉鳳梨工廠,彼時盛產鳳梨的中、彰、投地帶有不少農民因此失業。
同一時間開始,當時仍與台灣屬於日本的石垣島,其上的大同拓殖公司開始招募台灣移民,以「公司提供貸款、農民移居石垣島十年」為條件,吸引農民前往種植鳳梨。在「台灣關廠」與「石垣島獎勵」的一推一拉之間,前往種植鳳梨的移民超過三百餘人,成為「沖繩鳳梨」的先鋒隊。石垣島上的名藏、嵩田地區至今仍有完整的台人鳳梨產業聚落,年長者算來是當年「鳳梨移民」的第二代,形成今日日本國境之內罕有的「台籍農民村」聚落。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屬同一國境的台灣與石垣島分別為異國統治,原本緊密連結的鳳梨產業自此殊途。換句話說,今日台灣鳳梨銷日,所遭遇到的競爭對手「日本本土鳳梨」,其實也可說是「出自台灣人之手」。台灣命運百年流轉,惟鳳梨的身影永遠徘徊於台、日、中國大陸之間,至今仍成為兩岸之間的爭議主角。
回到戰後初期,台灣本土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後,仍持續種植製作罐頭用的開英系鳳梨,農業試驗所也把開英系作為育種母本,陸續選出台農6號(蘋果鳳梨)、台農11號(香水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台農21號(黃金鳳梨),以及最廣為消費者所知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品種,開啟戰後「鳳梨罐頭」盛世。
在罐頭經濟的黃金歲月裡,鳳梨、洋菇、蘆筍被稱作「三罐王」,1967年佔台灣外銷總額的12.3%,而鳳梨罐頭更在70年代創下外銷410萬箱、4億3千萬美金的經濟規模,一度成為世界龍頭。
1970年代,受世界貿易自由化所波及,台灣鳳梨外銷量下降,部分糕餅業者開始嘗試製作鳳梨餡料,但對於早年的市場來說,鳳梨雖然香氣撲鼻、風味討喜,但果肉纖維粗、酸度過高,不適合直接作為餡料,因此發展出以冬瓜做餡料的「鳳梨酥」,運用冬瓜軟糯清淡的特質,同時保存鳳梨的誘人香氣,又能修正粗酸口感,成為一般特產店常見的鳳梨酥。
2009年後,中部知名鳳梨酥業者興起,帶起一波「土鳳梨酥」熱潮,也拉動鳳梨整體價格向上,不過,這仍屬鳳梨加工範疇,對於種植面積的影響也並不明顯。鳳梨「鮮果」開啟外銷盛世、進而拉動農民加入鳳梨栽種行列,還是要追溯到前述的黃岩島事件後,才正式開啟。
近年來,在青果部分,最廣受喜愛的則是金鑽鳳梨,其餘香水鳳梨、牛奶鳳梨也有支持者。根據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統計資料,各品種鳳梨雖大致能覆蓋全年消費者需求,但在每年11月至1月間,仍有機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空窗期,供應量少。
不過,持平而言,即便是受惠於黃岩島體制,台灣鳳梨仍利用這數年之間,在大陸市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品牌印象。前「一米市集」的產品總監劉波,對中國小眾、高端、產地直送且友善耕作的水果市場十分熟悉,有豐富的一線採購經驗。接受端傳媒採訪時,他說,「台灣鳳梨在大陸市場應該是消費最頂端,品控、口味的控制比較充分,中國的大部份到產地還是比較粗放,所以口味上並沒有那麼豐富。」
劉波觀察,自2010年後,中國GDP開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開始對食品安全有所要求,「加上當時霧霾很嚴重,消費者開始(對生活環境)有所覺醒。」自此以後,中國發達地區(如沿海城市)的消費者會特別重視商品產地,尤其是水果,「美國蘋果、智利櫻桃、黑龍江的米,只要能讓消費者知道這個產地特別好的產品,肯定都是會特別標注。」
而台灣排名出口的水果名列前茅的鳳梨、蓮霧、芒果等,對大陸消費者也確實有品牌吸引力,「即便價格比較貴,大家還是吃得出來(台灣水果)口感與品質的不同。」
「我們在第一線作採購,除了台灣水果之外,我們會給全球產區做排名,再考量距離、供應鏈成本、品質掌控等要素,如果台灣鳳梨短時間進不來,我們短時間或許會選擇大陸產區或東南亞。」但劉波也認為,這樣的禁令應該是短期的,而不會長期持續。
黃岩島已成往事:台灣與鳳梨,共同走向新時代
雖然如劉波這樣的業界人士十分樂觀,認為這場禁令「應該不會太久」就能恢復開放,但對於台灣農民來說,經過這場二月天的「鳳梨風暴」後,對於「水果賣中國」的樂觀心理,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若跳脫鳳梨層次來看,放眼所有農漁產品,自ECFA開始,以讓利、指定採購等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兩岸紅利農漁產」,自此恐怕要暫時畫下句點。畢竟,在產季開始前夕,以這種方式喊停貿易,對產地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產業慣性,也勢必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事實上,早在ECFA十周年前夕,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便告訴端傳媒:「如果我們只和一個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那麼國內的生產資源,便會盡力去迎合這個市場:如果這個市場要求的是高品質的商品,我們便會努力生產高品質的物品;反之亦然。」邱俊榮的分析,套用到鳳梨的案例上,一樣適用。
然而,洶湧的「吃鳳梨挺台灣」民意,或許也能成為台灣擺脫此一困境的契機。
在2018年韓流、2020年疫情與美國大選後,台灣民間「抗中保台」的氣氛,前所未有高漲。在這一波鳳梨事件中,民眾消化鳳梨、「對抗中國」的動力極強,加以鳳梨在傳統台灣文化有「旺來」之意,是可以用來祭祀的水果,也是可以入菜、可以醃漬方便食材,甚至連做成果乾後也能保留迷人香氣,「鳳梨乾」已經是市場接受度相對高的產品,搭配「吃鳳梨保衛台灣」的熱情,消化掉原本預計銷往中國大陸的鳳梨,應非難事。
這些本地消費者看似十分「不理性」的消費決定,是否可以長久持續?台灣人經過幾次「操兵」,是否會漸漸習慣以「保家衛國」的精神來消費本土農產品?一場鳳梨風暴,是否會加劇台灣社會的反中情緒?面對全新的國際局勢,鳳梨再一次陪台灣站上風口浪尖,中南部的鳳梨田,也成為當前兩岸的新角力戰場。
(實習記者何沛芸對本文亦有貢獻)
台灣鳳梨優質,多汁好味,值得推介。而中國人只配吃劣質水果罷了,還要是假的~
誰屌小紅粉,去給菲律賓鳳梨幹吧,have mercy for your asshole!
短期來看是一個巨大損失,長遠來看可以幫助農民痛定思痛體認到台灣市場高度依賴的狀況、執政政府檢討農業政策以及重新檢視其他的農產品如:芒果、鳳梨釋迦等等的種植、採收、行銷問題,如同陸客來台禁止也幫助國內旅遊業重新轉型。我完全覺得這是一個短空長多的大好消息。
沒有精力一條條讀評論,就回應幾個問題點:
1.對有蟲害的「熏蒸」再允許進口就是國際慣例,日本對台灣鳳梨就是這麼做的,如果批次量太大執行不了就是退貨。台灣鳳梨出口中國,根據中國的數據,過去一年合格率是99.79%。
2.用中國國內法來規範國際貿易,等於世界上沒有出現過WTO這個組織,如果遇到標準衝突,從來都是協商解決,再不行就打貿易官司,所以不要把中國單方面宣佈停止進口說得很合理一樣。
3.檢出蟲害是2020年3.4月的事情,當時通報台灣後有所改善,於是之後的合格率是100%,2021年說有蟲害停止進口,不要胡扯什麼這是高標準的鬼話。
4.介殼蟲不僅台灣有,中國有,菲律賓也有,菲律賓的檢出率遠高於台灣,但沒有停止進口。所以我們台灣人都知道這是政治打壓,但我們會認的。我們會自己找出路。
@Weber 我也认同执行过快会损害果农利益,不过如果不让果农“痛”一下,他们只会决觉得大陆标准低不去关注虫害。
但是也许并非无前兆,不然农委会为何要提改进措施。而且通知已经发了一年了。。
不过到底什么样的改进措施能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识包装厂足够吗?还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除掉虫害?标识包装厂是否意味着自我检测虫害?毕竟存在虫害的责任也不应该是海关担啊。。。
毕竟就如同文中所言,检出率是很低的,也许难以保证只要有虫害必被检出。如果难以保证必检出,那“检出再熏蒸”也许就不足够了,不知道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jackhui:
改進方案在去年10月就已實行。
說了這麼多,大陸的政策實行方式就算令我不解,但對照過去,大陸人因為政策粗糙賠掉銀子也是不少,台人又豈能例外?
鳳梨禁令如此倉促,如此時機除了造成台方損失最大化,大陸進口商、通路也該是不及反應。
又或者說,大陸方早就準備好拿國內的貨頂上,是吧?
吃鳳梨如果要學日本人一樣追求特定的小型尺寸與酸甜風味,那希望也能學習日本人維繫雙方往來的互信與誠意。
@Weber
再补充信息:
发现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法规规定是”对于尚无有效除害处理方法且难以在进境时检测鉴定的高风险有害生物,将采取禁止其寄主植物、植物产品进境的措施。“因此不存在禁止进口。中间2007-2018有没有改变不太清楚。
不过2018年的法规就如同下文直接规定了禁止进口。
因此将事件”政治化“还不如去查查法规,你就知道为什么大陆海关做法改变了。。。
又查了一下,以上法规中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有名录的,文中提及的三种介壳虫就在其中。
1. 我查了一下中国的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发现我之前陈述确实有误。中国和日本是同样存在进口时检出介壳虫,便进行熏蒸处理,然后通关的政策的。
2. 但是熏蒸处理是对单批次货物的处理手段,而暂停进口是对产区的手段,两者在不同条文中出现。能通过熏蒸后允许进口,不代表不进行暂停进口。
3. 这是在法律法规上的规定,这法规在2018年11月开始实施。因此过往没有发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法规不完善。
4. “在旺季前暂停进口这点”,除了“未造成损失的政治行动”这个解释外,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水果进口绝大多数在旺季进行,暂停进口政策本就只对旺季有效。所以在上一年旺季(3-5月)检出介壳虫,今年旺季(3-5月)禁止进口。淡季和旺季的水果种植方法、来源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旺季“集中种植成熟”的果园才是检疫政策的目标,因此”淡季“未检出介壳虫,并不能说明旺季水果会好。
5. 而我留意到这里面差了1年,我们知道2020年旺季检出介壳虫,2019年的时候还没有人关注。这会不会是政策实施后,2019年旺季检出通报台湾,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台湾啥也没干。2020年旺季继续检出,因此作出决定暂停2021年旺季进口。农委会在发现后尝试作出补救措施,但是并没有被接纳。
6. 又或者说暂停一年进口是要让对方整改的手段,2020年由于并没有实际暂停进口所以政策没有效果,2021年决定暂停才是逼出农委会优化手段的原因。而存在整改手段并不代表要取消惩罚手段,毕竟法律如果因为说“我改过了”就免除惩罚,那就没有威慑力了,对方可能就认为,被检出了当年认真一点对待就行,平时就放松了。
附法规:
第十二条 根据检验检疫结果,海关对进境水果分别作以下处理:
(一)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准予放行;
(二)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或其他有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须实施除害处理,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经除害处理合格的,准予放行;
(三)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所列要求之一的、货证不符的或经检验检疫不合格又无有效除害处理方法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需对外索赔的,签发相关检验检疫证书。
第十三条 进境水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总署将视情况暂停该种水果进口或暂停从相关水果产区、果园、包装厂进口:
(一)进境水果果园、加工厂地区或周边地区爆发严重植物疫情的;
(二)经检验检疫发现中方关注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
(三)经检验检疫发现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中国相关安全卫生标准规定的;
(四)不符合中国有关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双边协定或相关国际标准的。
@jackhui:
你所提及的標準問題,這在進口商跟農民之間都是可以互相要求的。
但在改進措施實施後四個月無異常情況下,在即將進入旺季時採取公告兩天後緊急暫停進口的這種單方面做法,就是一種純粹的政治風險。
貨品有價,可即便大陸進口商願意用同樣價格與日商競購同級品,那政治風險的價格怎麼算?
@jackhui:
『對於遭輸入國通報病蟲害一年13起是否異常?鄒慧娟僅稱介殼蟲害並不少見,像出口日本水果也不時會被檢出介殼蟲,不是只有一件,但日方也不會特別通報我方,僅會要求出口商該批貨品須經蒸熏程序,就能正常入關。』
若所述無誤,日方也不存在單方面暫停進口的強硬做法。
@jackhui:
報導已經提到,台灣這邊出口是配合市場需求。要求比照日本標準,自然至少也必須以同等價格進行收購,據了解大陸收購價格較日本為低。
@user1010011
我认为在无法反驳大陆”检出介壳虫“的理由时,强行冠以”政治理由“才是一种曲解。因为如果换作日本,只要检验出介壳虫,必然也会单方暂停输入,为什么换作大陆就不可以了呢?
而且不少论点缺乏给与双方同等程度质疑。台方规避介壳虫害的能力,和解决方案的力度并没有受到拷问。
仅仅因为我提出的观察,无法推断出你所希望的事实,就指责我时曲解事实时不公允的。
@Weber
1. 从害虫角度,本文也指出至少有一种介壳虫大陆是没有的,而且大陆也有的两种介壳虫,主要分布地区也是台湾。说明台湾是介壳虫疫情严重区域,而大陆存在介壳虫疫情但不严重,因此不能说明”不需要隔离“,也不需要防范其他介壳虫。
2. 3-5月通知检验出介壳虫后,启动的强化措施是:”農委會去年10月19日已公告申報輸出時須檢附包裝場資料表,加強外銷供果園輔導及輸出前檢疫。“ 似乎并没有作出“出口必须熏蒸”的要求?只是申报包装厂资料表是否足够?
3. 熏蒸处理工艺是输日标准,能完全避免介壳虫。但是农委会在大陆提出检出介壳虫后,加强措施只是“附包装厂资料表”,却无法做到输日标准。日本为什么不接受“附包装厂资料表”,而要求必须熏蒸处理?
4. 我怀疑文中所说的“无法转型符合输日标准”,很可能就是熏蒸工艺无法全面铺开。毕竟日本进口标准是”检疫标准“的可能性远高于”甜度、水分、外观“。即使“甜度、水分、外观”不够好,顶多是便宜卖,不至于不能卖吧。台湾水果至于这么不好吃到让日本从“甜度、水分、外观”上就拒绝进口吗?
5. 农委会认为”附包装厂资料表“有用的话,很可能因为有部分包装厂有实力进行熏蒸或其他工艺,保证没有介壳虫,但是部分不可以。但是这种自检机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持续性有多好?会不会风头过后又开始放低标准像以前一样?
6. 大陆对凤梨要求提高到与日本标准等同这种事情似乎没啥可指责的地方吧。不知道有没有人可以展开这段内容“銷往中國與銷往日本的鳳梨水準與規格也差別甚大,諸如甜度、水份、外觀等,日本的要求都比中國嚴格太多。”。如果不从“这是就是政治事件”角度出发的话,大家的兴趣点可能在于“这些标准到底都是些什么了”。不过感觉媒体习惯讨论政治议题,不习惯去研究这种实际标准差异。。
7. 我认为只要拿同样的质疑程度看农委会声明,就不至于“凡事政治化了”:仅仅“标识包装厂”确实算不上必然得接受得解决方案。
Re Weber
他們是有意曲解事實的,多説無用
如果有人问我,提到台湾我会想到什么,大概除了我从未亲眼见过的冬季的台北的雨,就要属那曾真正体验过的可口凤梨了。可惜吃凤梨通常不会有生命危险,否则我也可效仿先人,赞一句“死了也值”。
近日禁令祭出,台湾凤梨成为中美角力的牺牲品,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价值五千万美金的生意,无论对GDP第二的庞然大物,还是成熟依旧的中型经济体来讲,都不值一提。而对于整个台湾凤梨消费市场来说,差不多10%的损失也远远不止于伤筋动骨,就算果农自己承担恐怕也不会倾家荡产。之所以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在两岸三地掀起波澜,无外乎两岸情势变化,也当事各方的恶斗。红方以小惩大戒之名,安抚了日渐抬头的民粹情绪。绿方借箭一支,保持了民众反中情绪。蓝方当然也不甘示弱,无论是两岸情势紧张,还是蔡政府新南向耗费巨资,却成果寥寥,皆是攻击执政党的绝妙武器。
纵使凤梨事小,可既然已成为热点话题,那也不妨点评一二。红绿蓝三方的观点不论曲直也各有理据,不过大都老生常谈,就不再多讲。局限在凤梨单一事件上,台湾政府愿出资10亿新台币,帮助果农促销,无论朝野,莫敢反对。那么就让我这个旁观者唱唱反调吧。政府机构不事生产,没一分公帑都取之于民,当然也必须用之于民。那么凤梨促销不算用之于民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相反,政府更应注意的是用更充分的信息,充沛的资源,更长远的目光帮助市民开源避险,而不是用民脂民膏做人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掏腰包帮助任何一个人都是功德无量的慈悲,可是人民投票选择的是行政官员,不是慈善家。税收不是这么用的。经贸市场总是有盈有亏,如果一朝登上头条就赚了归自己,赔了大众买单,那这生意也太好做了吧。而这样扭曲市场下的生意人面对失去保护的海外市场有何竞争力可言?退一万步说,此次禁令事出突然,政府些许帮助,以尽稳定之责也无可厚非,那么下一次呢?如果政府不能引以为戒,对未来可能接踵而至的危机作出积极的因应计划,总是用事后补贴的方式兑现超前部署,那么我们不需要等到下一次,在这一次就要反对。
如果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无能为力,对拓宽市场力不从心,那么至少有一项可以即刻推行。即推动保险机制,无论国家队,还是商业机构主导,用一套完整专业的机制,来量化风险,对冲风险。这样就算噩梦来袭,也免惊了吧。
害蟲的部分台灣農委會的說法:『中國大陸指出臺灣輸入鳳梨檢疫不合格,中國大陸關切的三種介殼蟲,根據國際規範可在輸入地經溴化甲烷燻蒸處理後輸入,不需要暫停貿易。109年3~5月間中國大陸通知我方鳳梨檢驗出介殼蟲後,農委會已在109年10月19日啟動強化措施,一直到今(110)年2月檢驗 合格率為100% ,對於中國大陸採取此措施感到十分錯愕及遺憾。』
也有人指出中國本來就是該介殼蟲疫區,因此以此作梗不符常理。
@jackhui:
關於品質與害蟲的問題,你的理解都是錯誤的,你應該把整篇報導重看一次。
@Weber 所以其实台湾水果其实品质也不怎么样。。。随着经济发展大陆现在水果品质本来就在提高,以前不挑的水果现在自然也会变得“挑”起来。
而且,害虫确实被检出了啊,连台湾农民也不否认,“这就是政治封杀”这判断从何而来。
虽然我知道这很可能是一种内销策略,”被大陆压迫“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销售方法。明明是因为质量太次被禁止入口(当然有害虫和好吃程度可能是两种品质),这样说就能吸引大批人买单还真是。。。
谢谢清晰明了的梳理,一文读懂台湾凤梨的前世今生~
@jackhui:
絕大多數台灣消費者購買的水果本來也就沒有達到可以出口日本的等級。
立即訂了台灣鳳梨了
網評員出動了…
@Weber 文中写了,销往大陆本就是因为品质不够好不能销往日本。。。
介殼蟲吃了又不會怎麼樣,有問題也是物種侵入後對其他農作物可能的危害,見獵心喜反而自曝其短了這位仁兄
如果銷往大陸的水果品質不差,是認真做對岸生意而不是政策性訂單,那轉為內銷應該也能被國人買單吧。
中共這次出擊的時機或許是基於產季(據說四月正當時),搞不好未來可以參考封殺名單來學習下個月那種台灣曾出口大陸的水果最豐美可口。
好看。写台湾农业,欣洁游刃有余
水果滯銷本身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中國本土的一些農產品也是經常性發生滯銷,要怪誰呢!種多了,產量增加,就發生滯銷了,價格也變低了,農民也只能捏捏鼻子!
就一些菠蘿,中國自行也可以種植,或有人認為台灣口味天下第一,那我也懶得去爭辯。就我認為,大陸政府出台這項措施,那可會樂壞了大陸地區種植菠蘿的農民,因為大陸本土菠蘿價格必然會有點利好!
只好委屈點入Pizza料了
关于封杀的意义和来龙去脉文章梳理的很好,但是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似乎没有解答: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会突然封杀?看上去两岸关系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也没有突然恶化的契机。所以是对台施压的自然升级呢还是确实发生了什么事?我很好奇
wow 這篇寫的好棒 都不知道“日本台灣人”VS “台灣臺灣人”的鳳梨之爭耶
不知道這件事有沒有可能後續影響台灣鳳梨品質更佳呢!!
這次風波特別去查詢了一下台灣鳳梨的信息,意外發現鳳梨苦瓜可以煲鷄湯
写得很好👍希望多出这样的好文章
鳳梨台灣史好有趣,八重山的台灣人當初過去要種的原來就是鳳梨啊
這篇很棒 精簡又深入 學到很多
很棒的爬梳
最近有啥政治因素会导致封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