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設計師、雜誌人有山達也開始替日本北九州市市役所策劃免費地域雜誌《雲のうえ》(中譯:雲之上),向市內外的人介紹北九洲市的地方特色。這個日本過去的鋼鐵產業的重鎮,在工業發展日漸衰退的同時,努力轉型成日本的宜居城市。本來,北九州市向外宣傳的形象,是豐足的自然環境、充沛的醫療及教育設施、低廉的樓價等;但看在作為訪客的有山達也眼裡,這個地方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發掘的東西,例如街角的小酒場、工業學校、獨特的方言、定居下來的外國人、飲用水的水源⋯⋯正如有山達也所言:「當然,很多居民都覺得『這沒什麼好驕傲的吧!』」但在他看來,城市被看得見的魅力,正是因為這些「沒什麼好驕傲」的東西多到堆積如山,才給撐起來的。
地方雜誌的責任
《雲之上》裡有很多笑臉,洋菓子店 Kawaguchi 的老闆恭隆先生與太太裕子在店前笑容腼腆。洋食屋9.9.9.的店主店員們在廚房內整齊排列,笑意最濃的一剎被收到鏡頭內。煎餃子店正忙著包餃子的伯伯、在小酒館唱著歌表情十足的大叔、邊小酌邊閒聊的婆婆們、汗流浹背的女子棒球隊成員⋯⋯介紹他們店舖的文章只有百來至數百字不等,笑臉卻總佔了整整一頁。書頁翻來的聲響如銀鈴,同時夾雜著市街裡喧鬧的人聲車聲杯盤碰撞的聲音,聲音裏飄出了烤雞的肉香與烘焙的牛油香。這本由北九洲市出版的官方雜誌,大部份文字、圖片與畫作,都被「人」佔據了,同時又聲色香味俱全,連續翻看幾期,一時間,會錯覺自己與這從未踏足的日本城市如此親近。
城市被看得見的魅力,正是因為這些「沒什麼好驕傲」的東西多到堆積如山,才給撐起來的。
《雲之上》由北九州市市役所企劃的「北九州市振興懇話會」出版。這個位於福岡縣最北端的城市,於1963年,由九州五個工業重鎮合併而成,當時人口達103萬,以鋼鐵產業最為興盛,為日本各地的基建作鐵金屬的供應。不過隨著產業的轉型,鋼鐵產業日漸衰退,北九州市自此極力轉型。面向著日本海、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運送工業產品而不斷進出港口的貨船構築成的獨特景觀、工業城市發展帶來的便利交通,北九州市善用這些特色,加上低廉的地價、完善的醫療配套,北九州市成功地洗去了工業城市的形像,連續八年被評為「最佳育兒城市」,以及「大人們最想居住的城市」。
轉型後的北九州市,吸引到了更多類型的移居者,有自東京回歸的原居者,有帶著一家大小來定居的外來客,也有迷上其都會與自然的緊密相連而到來的藝術創作者。雖然如此,北九州市逃不過日本其他城市的普遍命運——人口遞減。由最繁盛時期的103萬,減至2018年的95萬多人。《雲之上》,就是在北九州市既富生命力,又面對著人口老化等惱人問題的矛盾之中誕生。「定居人口減少的問題很難解決,只能吸引外來客,增加流動人口來活化市內的經濟。」關於《雲之上》的誕生,北九州市觀光局給予這樣的期望。
日本官方地域雜誌都有著相同的責任——介紹地方的特色及吸引人之處,勾起訪客甚至移居者的興趣。內容多是資訊性的,滿載了消費情報,也介紹旅遊景點及自然風光。表列式的,當地有什麼名物,什麼非吃不可、非玩不可,一目了然。但走訪一個城市之時,值得著眼的,是否只在於消費、娛樂與觀光呢?《雲之上》嘗試尋找另一些答案。
「只要有街道,便有居住在其中的人,只要有人,自然就有其魅力⋯⋯我想,只需要採訪人,便能展現出城市的風景了。」
站得遠,才看得清
「只要有街道,便有居住在其中的人,只要有人,自然就有其魅力。當然歷史及景觀也是吸引之處,但始終具魅力的,並非街道,而是人。我想,只需要採訪人,便能展現出城市的風景了。」問有山達也,怎樣才算一個有魅力的城市,他這樣回答。
有山達也是日本著名的設計師,他曾經擔任過不少書籍及雜誌的美術總監,最為國外讀者所熟知的,大概要數生活雜誌《Ku:nel》。他與前總編輯岡戶絹枝所呈現出來的世界,褪去了過度修飾,溫暖而真實,對後來日本生活雜誌的風格影響甚深。有山達也長居於東京,請外來創作者作為地方雜誌的總監,對官方行政機關而言,可說是一個極為嶄新大膽的舉動。而促成此事實現的,是前北九州市役所職員中原蒼二。
中原蒼二曾是一位舞台劇監製、行政顧問,製作過水族館的劇場,經營過一家叫日暮文庫的小酒館,也為畫家父親中原淳一編輯過多本書籍。中原蒼二跟北九州市出生的畫家牧野伊三夫相識多年,某天,他跟牧野伊三夫及有山達也提起,計劃製作一本能兼作航空公司的機內雜誌及城市廣報誌的刊物,並希望他們能合作參與項目競投。
「我們一直想不通《雲之上》該以怎樣的面貎示人,後來決定每一期只談一個主題,其實是牧野伊三夫的建議。」有山達也說。牧野伊三夫在北九州市出生成長,至往東京讀書時才離開。「我想,牧野先生是在離開了故鄉後,才認識到當地的特徵與美好的。北九州擁有的,但其他地方沒有的。又或是其他地方也有,但北九州以其獨特的方式將之包容的,我們以牧野先生的視線與選擇,作為《雲之上》的基本構成。」
二人同時看到了在為經濟發展而急趕匆忙過後,人們不再只視自己為推動產業的機器零件,用心地經營生活,而何等可貴的事。
每期《雲之上》透過與居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看看當地的人們風景之餘,也展現北九州市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例如創刊號的主題為「角打ち」,亦即是設計賣酒的商店內,供客人小酌一杯的角落。北九州市曾以製鐵為主要產業,市內工場林立,工人們不分昼夜地工作。日本人有下班後小喝一杯的習慣,而「角打ち」就是為工人們而設的地方。工人們站在櫃枱前,嘴裡塞一顆煮蛋,再灌一大杯啤酒,只逗留五分鐘便回家去。「這在東京是無法見到的風景,即使其他城市也能遇到形式相近的賣酒商店,但絕不及北九州市普遍,這正是北九州市獨特的所在。」有山達也說。
工業重鎮內的工業學校,以怎樣的方式培育出怎樣有趣的學生?在設有賽馬、賽艇、競輪等賭博事業的小城市,人們如何與賭博為樂,以賭博為業?「回頭一看便是山」,環抱著工業城市的山巒上,人們怎樣與自然共存?有哪些描寫北九州市的歌曲,唱這些歌曲的人背後有什麼故事?⋯⋯這些都是《雲之上》的主題。
生活其中覺得黯淡,距離遠了才發現它暗處閃出微光。牧野伊三夫自遠處回望自己的故鄉,有山達也抱著外來人的好奇目光觀看這陌生的地域,二人同時看到了在為經濟發展而急趕匆忙過後,人們不再只視自己為推動產業的機器零件,用心地經營生活,而何等可貴的事。「形成場所及(城市的)風味的,是市民,是在那裡工作及生活的人們。傳達踏實地在那片土地經營生活的人們的故事,便是《雲之上》的使命了。」有山達也說。
「想嘗試做出不只是『看來很好吃』,還能傳達香氣的版面。這些都是到現場去,才能做到的。」
走進現場,做出聽到聲音、嗅到香氣的版面
「才打算伸筷子夾起茄子米糠漬,『茄子,可能還不夠入味啊』美鈴姐說。應該還不入味,味道一定太淡了⋯⋯一個喃喃自語起來。回說:『不會啊!』『一定很淡啊!不老實說不行!』『是有⋯⋯有一點淡啦。』某客人終於回答了,但美鈴姐已忙著準備下一道菜。」
——摘自《雲之上》第13期,主題為小酒館,第32頁,〈小路的夜晚,如夢〉,作者:Momoko Tsuruya
美鈴姐是小酒館美鈴的店主,雜誌右頁上的她,架著眼鏡,塗著鮮紅色唇膏,笑得開懷。如果小路的夜晚如夢,會否被自己於夢裡的笑聲吵醒?真想喝一杯混了加冰塊的燒酎,加入客人們的熱鬧之中。
在一次跟有山達也的對談中,《雲之上》其中一位作者Momoko Tsuruya 這樣描述他們的採訪:「所有人到達現場後,便抱著各自的好奇心四散,分別行動了。我是第8期才加入團隊的,首次採訪時見到這情況,真是嚇了一跳呢。」所有人,包括了作者們、攝影師、負責作畫的牧野伊三夫、役所的職員們,還有有山達也——作為雜誌美術總監,明明可以安坐在辦公室,等待編輯將所有素材奉上,偏偏他卻愛為自己添力加工作,走到現場去,參與採訪對象的場地勘察,什麼協助採訪。
於現場內,有山達也很少發出任何指令,他總是默默地在一旁聆聽,又或是幫忙攝影師做一些雜事:「有很多事,是需要親自到達現場才明白的,例如氣味。即使能從雜誌版面上想像食物的氣味,但定跟實際不同。還有聲音,祭禮裡太鼓的聲音也是無法從版面中聽到的。壽司的職人以怎樣的聲音,用怎樣的語調說話,非到現場也無法聽到。有時,還有聽到於文章中無法記述的重要故事,也能得知船隻以怎樣的速度劃破海浪。我想在版面上,把街上聽到的太鼓聲表現出來。想嘗試做出不只是『看來很好吃』,還能傳達香氣的版面。這些都是到現場去,才能做到的。」
《雲之上》關於市街食堂的第5期,封面是牧野伊三夫的畫作,畫作上寫了巨大的與雜誌標題同等大的「白飯加大!」,雄亮的聲音自畫面擲出,一下子便感受到食堂裏的活力。第27期,關於咖哩的,每張拍攝食物的圖片都放得特別大,喜歡咖哩的翻閱時定有興奮莫名——注視著圖片,居然有平常咖哩飯奉到面前,猜測咖哩內容時的喜悅。有山達也做版面從來不用先讀文章,哪個店家有什麼特色,老闆哪個表情最有感染力,因為他走在現場,心裡早有數。
他從不視牧野伊三夫的畫作為插畫,插畫是按編輯或美編要求而繪畫的,而牧野伊三夫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北九州市內作速寫,成品自然是一幀幀展現出其視點的「畫作」。
人是最重要的內容
《雲之上》超越了一般官方雜誌予人的印象,充滿玩味與臨場感的文字與美術,在日本全國雜誌愛好者間掀起了話題。讀者甚至為設立了粉絲團,幽默地取名為「雲之上之下」。《雲之上》的成功,後來成為了佐賀縣及長崎縣政府的參考,以連接兩地的九州新幹線西九州線於2022年通車為契機,借有山達也之力,推出了另一本話題性的地域雜誌《SとN》(S和N)。
《雲之上》每期以一個主題貫穿,《S和N》則沒有這框架。呈現方式不同,但都是關於當地人的故事。第三期的《S和N》主要沿著長崎本線走,介紹兩地的有趣地點,包括牧場、餐廳、物產商店等。全新的一期,則簡單地在兩地取材,到訪各種與吃相關的店舖,不管哪一期,文章的題目,介紹的場所為何,都少不了負責人的名字,內容也少不了人的故事。
雜誌重要的內容是人,製作過程也如是。有山達也曾說過,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合作的人。2010年7月出版的《IDEA》的特集中,編輯這樣形容有山達也:「比起自己雙手創造事物,他灌注更大的心力於『把他人的力量發揮至極至』這件事。」比方說,他從不視牧野伊三夫的畫作為插畫,插畫是按編輯或美編要求而繪畫的,而牧野伊三夫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北九州市內作速寫,成品自然是一幀幀展現出其視點的「畫作」。
「累透了後,跟製作團隊喝個爛醉,深夜一時了,回酒店前過旦過市場的森下水果店,吃著軟雪糕,聽著店主的閒話家常不小心待了很久⋯⋯」
製作這兩本官方免費雜誌,與平常的工作最大的不同,正是一起工作的,包括了對雜誌製作認識不深的役所職員。而有山達也認為,《雲之上》與《S和N》能牽動人心,全賴他們的努力。「理解我們的意圖後,作取材及勘查場地之前的情報搜集,主要是行政單位的工作。得到資料後,我們才去作場地堪察,之後邀請採訪的工作,也是由他們進行的。有些店家,起初拒絕了我們的採訪,是在他們多次採訪下才接受的。雜誌出版後,也是由他們交到受採訪的店家手上的。憑著他們仔細的工作態度,才能讓《雲之上》一點點地累積知名度、浸透度,一點點地得到(店家及居民們的)信任。《S和N》也同樣。沒有他們,我們的工作是無法完成的。」有山達也說:「『一起製作』是很重要的,這會成為積極參與工作的動機。」
問有山達也於《雲之上》及《S和N》中最印象難忘的採訪,他回覆說很難回答,因為合作了十多年的伙伴 Momoko Tsuruya早前因病過世了,記憶中雖堆滿與當地人與團隊的交流,但此時浮現的,都是關於她的小事。「早上一起自羽田機場搭上往北九州的飛機,開始長時間的場地勘查工作,累透了後,跟製作團隊喝個爛醉,深夜一時了,回酒店前過旦過市場的森下水果店,吃著軟雪糕,聽著店主的閒話家常不小心待了很久,離開前店主塞了一袋蜜柑著我們回酒店吃。往便利店買完水後,說:『明天早上七點於大堂集合啊』,然後解散。」
雜誌的製作背後,存在很多無法編修其中的瑣碎事,裏裏外外的小故事連結在一起,烘出雜誌的溫度。城市亦然吧,再繁華耀眼,也是由很多人,孕育著很多不足道的小事堆積而成的,化作城市的內容、氛圍與脈動。
希望有机会自己做一本地方杂志。
不知道怎樣能看到這本雜誌呢?不在日本也不能訂閱,假如有電子版就好了
这么用心制作的杂志,居然是免费发放的,好棒!不知道当地以外的人是否能读到。
猜想「SとN」应是取了佐賀県Saga与長崎県Nagasaki的首字母。:)
文中出现了2次误字“北九洲市”,应为“北九州市”。
好棒的烟火气,看完想去北九州了~
好介紹!謝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