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jl,回應《德國大眾汽車的中國「依賴」:加速容易減速難》
強調競爭而不是強調共贏,習慣美國的語境和哲學的人,感覺都習慣了存量競爭,在現有的全球經濟中拼殺。所以說為什麼非要局限於存量競爭,覺得依賴中國不好,那就去開發第三世界,讓中國的比重下降,而不是把中國壓下去,自己獲利更多。人類命運共同體,開發第三世界,探索宇宙才是未來,而不是整天想着在現有的蛋糕上多切一塊。
就我的想法而言,蘇聯解體後,美國只完成了一個成就,幫助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幫助中國人民脱貧,這個過程中歐美資本可是賺的更多。如果繼續按照這個辦法去開發第三世界,那才是王道。
2. 16273,回應《月經的真理與男性的無知:衞生巾的討論為何變成一場性別的戰爭?》
說實話,作為男性我在看完文章後感受不佳。
在看到標題後,沒看這個正文前我就去搜索了下這個我平時不會想到的事情,然後掌握了不少相關的知識,再回來看文章就很不舒服。
一方面是我並不是那些不去了解就指手畫腳的傻直男,有一種被代表的感覺。
另一方面,在現代高節奏社會裏,月經,性別這些並不是當下大部分人會關注的重點。我希望性別主義者能在打出平等旗號的同時,能提出一些簡單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就月經這個問題,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比指責我們為什麼不會做,對於解決問題而言,要更有價值。
最後,解決問題要循序漸進,性別不平等問題由來已久,和各種問題盤根錯節,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如由點及面。就好像女性運動最開始是從投票,受教育和就業方面開始的,我認為這些方面仍然是這個社會做的很爛,也很值得改進的地方。而像月經這種生活化的,文化色彩濃厚的話題,很難像政治經濟權利一樣做到客觀上的統一標準,過度的討論很容易流於細枝末節。
3. 肉肉魚,回應《月經的真理與男性的無知:衞生巾的討論為何變成一場性別的戰爭?》
我是女生,一個經痛超嚴重(有時會覺得意識將離開自己身體),超愛吃冰但經期快來就會乖乖放棄冰的女生。看到好多人留言如果是男性而想為女性的月經不平等做點什麼可以怎麼做,於是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
當有人在拿月經開不尊重的玩笑或有其他相似情境時,不要笑,告訴那個人你覺得不好笑。就算女生們沒什麼反應,只要你意識到那是不合理的,就用行動表達出來。女生不出聲有很多可能,有可能怕破壞氣氛,有可能擔心會被覺得很難搞,有可能只是抗議得累了,有可能是習慣忍受不合理的對待,甚至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
-
去問一個女生月經是怎麼回事,生理面、心理面、社會面等等,然後別太急著連結自己有的經驗,也別太快覺得「月經就是怎樣怎樣」,我自己是覺得很多感覺只存在於與月經有關的情景。(小提醒:月經真的是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的事情,連我有時候都會很驚訝朋友的情況與我有的落差之大,所以聽到完全矛盾的描述也是合理的喔~)
-
去問一個朋友關於性別不平等的經驗,認真聽、用心聽,(如果像我一樣很愛講話記得對方分享完前忍住不要評論)。很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穫喔。
-
遇到立場激進或用詞激烈的人可能讓你感到反感,但先別急著走避,立場激進或用詞激烈都會有些原因。傾聽是門藝術,分享亦然,給彼此多一點耐心與機會。
4. 16273,回應《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看文初,我最開始想到的是國內觀眾的雙標。要我國內黃金檔各種古裝大劇和花木蘭比起來,一樣是光怪陸離,為什麼就沒有遭到像這樣的口誅筆伐。
看文後,思考了下,覺得核心可能還在大家預期不同。在本國人拍中國時,那商業就只是商業,怎麼高興怎麼玩。當外國人拍中國時,我們會把他當成是外國人對於中國文化形象的認知。而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美國文化強勢的大背景下,那一切弱勢文化,都對自己在強者眼中的形象極其敏感。另,這一切又發生在民族主義大躍進的大背景下。
我不認為觀眾十年前就對這種土洋結合的文化影響買賬。當年功夫熊貓出來時批判聲音也不小,只是當時大部分觀眾對於美國人這種高屋建瓴的姿態沒有這麼敏感。然而當這種文化意識覺醒,並與現實衝突時,就會爆發出種種憤怒和不滿。如果說這種憤怒對內還有言論審查的因素而被迫噤聲的話,那對外就毫無顧忌了。
5. TomN5A,回應《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作者和陸生、中國人亟需認知的一個前提是,今日的陸生VS台生的矛盾只是表像,核心是中共唯我獨尊的價值觀與世界上多元文化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文中的「台灣」、「台灣人」若置換為任何一個中國人熱衷於赴笈留學的外國,都沒有不妥之處。
歸根究底,是中國人陷於一種被中共圈養的狀態,無從了解世界和他者的全貌。大至(已被數據否定的)「外媒是不是全都只會負面報導中國」,小至外國人、外地人真實的生活文化與自己有什麼不同,中國人都沒辦法循日常接收資訊的渠道收集到足夠的材料去形成自己的見解,放眼望去就只有中共所允許、所意欲的信息能夠散播。
作者提出的頭兩個解方中的「共同編寫歷史」、「擺脫舊框架」正是中國人日常資訊被操控的代表性現象。中國學的基本歷史,如中學教科書、大眾文化,其基本史實的編寫權、主導權都被中共所壟斷,又豈是中國人想兼容並蓄地重新理解歷史就能成事?
陸生的所謂「舊框架」,其源頭亦是日常接收資訊的單一性所造成。去留學之前,難道不應該先全面查詢、理解目的地國的風土民情?又豈能讓長輩一句「那裡有中華文化的正朔」就說走就走?這個舊框架的成因,部分是學生自身對獲取資訊的惰性造成,但更多卻是全面、客觀的信息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流通而造成前的。
(補充一下,中華文化的確在台完整保存,但台灣從來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台灣。生於日本的鄭成功、日本殖民者、來自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荷西殖民者,都在台灣留下了印記,正是這些多元性,造就了今日的台灣)
6. DylanLyn,回應《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沒有人能知道百分百正確的歷史究竟如何。
畢竟我們得知的歷史,要麼透過書籍、要麼新聞媒體、要麼就是學校教育或是政府;不是親眼見證的情形下,都有被改寫被扭曲的可能性。
大陸人,又或是稱中國人,試著站在他們立場去思考;今天如果我到對岸去,被對岸的人民說我被洗腦之類的,我身為人自然也會覺得被冒犯到而生氣,免不了就會說些難聽的話來回敬。但是,「大陸人被共產黨洗腦」,因為新聞媒體的關係,現在很多台灣人都是如此肯定的。因此多數台灣人都會在「無心」下擅自同情大陸人,擅自給他們貼上被洗腦的標籤。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假設中共真的坐的如大陸人民想像中多那麼成功,拿國際上酒不會那麼躲國家反感中國了。嗯?你說明明很多國家跟中國建交並且關係密切?嗯,同樣身為社會主義的某些國家自然是真的跟中國關係密切沒錯;但其他民主國家呢,他們單純只是因為中國有利可圖,錢比臉還帥才會關係密切。
假設今天只有台灣國內新聞說中國壞話,我一定會懷疑「自己現在是不是正在被灌輸中共是敵人」得概念,然而今天說中共壞話的可不是只有台灣而已。
倘若要我大喊自己是中國人,個人事可以的,但前提是我希望我喊的中國,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是這幾天中共的外交行為,就讓我個人感到反感了。那些外交手段,充滿了威脅他人的言詞,絲毫感受不出這是受過訓練的外交官員會說的話語。
倘若真想讓台灣回歸中共,那得做出讓台灣願意回歸統一的行為或成績吧?這感覺就像,前夫希望妻子回去,結果卻還是和離婚前一樣沒有任何變化,只會三不五時打電話用恐懼和暴力威脅妻子跟他復合;大家都知道,想要挽回一段感情,就是要拿出實質的成績,拿出態度,用行動來證明一切,證明自己真的改變了。畢竟他人不是不長眼。
不過,如果是因為價值觀不同而離婚而分手的,相信正常人在這情況下會選擇分開吧?只有那種控制慾強或是自私的人才會靠恐懼或暴力或是其它什麼手段,脅迫對方跟自己在一起,根本恐怖情人。
7. jackhui,回應《點名追擊法官、「三權重在配合」,建制力量如何重塑香港法治觀?》
我認為對三權分立與否的討論,並非針對司法制度的現行運行機制,而是針對司法權本身的邏輯。究竟是一個可獨立決策的權力,還是一種被限定的決策機制?
如果獨立的決策權力,則其權力運用主要對自身負責,可以作出有利於維護「司法」的任何決定。如果是獨立的決策機制,則其權力運用則需對其規則負責(我不覺得是大家說的人大常委),即不應在司法行為外進行額外決策。
什麼是「司法外的決策」呢?我未全面了解法院的運作,不敢斷言是否準確理解這個觀念。但就我從新聞裏所了解到的情況,至少有這個:「對有可能損害司法人員不偏不倚形象,影響審理案件公信力的法官,暫停審理某一類案件。」
這個決定是一種對司法公信力的維護,但並非原司法制度的一部分,其建立是否具有「改變司法制度」(當然程度很小)的效果?是否有立法成分在內?在司法權是完全獨立權力下,這決定可能難以挑戰。但若不是三權分立,司法權是「負責司法」的權力,司法機構這麼運用權力是否恰當?
而其他對法官的攻擊,我認為也是起源於這個決定的挑戰。既然決定是為了維護法院不偏不倚,那是否說明這規則需要在不同政治觀念下不偏不倚?誰可以裁定影響了法院不偏不倚的形象?法院自己嗎?
並且就這制度本身而言,由於「被政府影響」是最容易被認為法院並非不偏不倚的,所以這個政策是否在「親政府」和「親反對派」的思想內,具有天生的偏向,使得其本身並非不偏不倚?
這些問題都難有答案,但這種政治性爭議正是構成「三權分立」與否的主要成因。司法權是否有權、是否應該作出「司法以外」決定,應該才是討論的重點吧。
8. NibblesTuffy,回應《歷史重負與現實矛盾:中印邊境危機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軍事問題,不巧本人學過一些指參作業知識。文中軍事上兩點大硬傷,還是必須要指出的。
第一個是作者開頭提到,中共大力修築公路,但是後面括號中提到直升機是更好的運補選擇,這個很明顯就是軍事初級愛好者想當然的judge。後勤運補與其說是送貨到家,不如說是輸血,是類似輸血管連着軀體的那種方式,屬於一刻也不能停的類型。這點和解放軍直升機多少以及地形因素無關,直升機受限於天氣因素,本質上是不可能保證這種持續性的。當然有人會說,卡車運輸不也要考慮天氣嗎?這是當然,但是天氣對於直升機的影響遠大於卡車,不誇張的說,實物上今天哪怕是多雲,以及雲層太低,大規模直升機運補作業就很難進行。而且直升機運補對場地要求太高,比如假如你想支持一個合成營級規模的單位,至少需要20架20噸級和10架10噸級的直升機進行作業,每次降落,直升機至少需要一個籃球場的空地,如果空間受限,每次只能降落一兩架飛機,整個運補效率是很低的,而且那些等候盤旋的飛機,此時被發現的風險也會增加(更不要說對航程的影響了)。
不管是哪國軍隊,卡車以及公路都是第一選擇,這點作者有大硬傷。
第二個大硬傷是越戰時期美軍空中突擊師,靠直升機機動並不準確,實物上只能支持官兵攜帶輕武器和有限編制內武器,進行機動。簡單來說就是伸管火炮、卡車、排障設備、包括車輛都不能帶的裸奔狀態。這種選擇其實是一種小眾情況,現在也沒辦法效仿。
我大概能想到有人會提,海灣戰爭時期101師進行蛙跳作戰,但實際上當時遠不是師內陸航力量就能支持的,實際上是調動了兩外兩個旅級陸航單位,三個單位一塊支持才做到了這樣。(就這樣全軍同型直升機都暫停部分作業,來保障任務成功)所以如果作者想說解放軍沒辦法支持100%純直升機師旅級戰役機動,那麼現在美軍也不行,俄軍也不行。除非調動其他單位的力量來支援。(層主曾經給中英軍事期刊投稿過一些關於空中機動與運補的文章大體比較了解情況,不過主業是台軍研究,所以中印這邊也不是太了解就是了)
第三點,作者是政治學人士但是又談到很多,西藏軍區的情況,讓人覺得有些齣戲,因為如果談到這個問題,必然要和對面印軍來對比吧。但是作者又沒提到印軍的詳細部署。說一句比較陰間的話:怕是不知道哪找印軍的資料吧。印軍官方都是英語作業,但是很多詳細的編制和部署,都是印度語……這也是國內對於印軍研究比較空白的原因之一……(畢竟印度語不是英語)很多印軍研究其實是西方學者英文著作,再翻譯成中文。
總的來說,文末提到作者是中國政治研究人士,政治研究和軍事固然有一些交集,但涉及到前沿中印局勢軍事對峙這些,應找一些有基本參指作業了解的愛好者或者現役或者退役軍士官(不分國家都可以)在做審稿比較好……
9. 細頸瓶,回應《如何讓「炎黃子孫」開始「認識台灣」?》
比較國族意識的爭議,更重要的是著重於一般人的生活,鼓勵探究在地文化,鼓勵獨立思考。過去的課本淪為人物與事件的背誦;新的教材比較符合民主社會裡公民教育的理想,但這也要看歷史老師如何教。
我個人覺得台灣社會裡流行的台獨意識,或者對歷史的講法,有許多是錯誤的解釋或者沒有證據。例如台灣社會到底是受了什麼荷蘭的影響?他們留下了足跡,但幾乎沒有影響。日本呢?留下很多東西,但對於社會的習俗與信仰也很小。
基本上台灣就是一個主流的漢人社會,和對岸是一樣的。還有些學者由血統來說我們和對岸不同,是不同的民族,這也是講不通的。這裏頭牽涉的民族與國族概念的差異,受過教育的學生能夠思考這些問題嗎?新的課綱不應該是建立台灣獨立意識的手段,不是一個敘事壓倒另一個敘事的鬥爭。這不是推動改革者的本意。我們得找到一個支點,來反省我們的處境。由這一點來看,我懷疑改革是否有效果。也許本來教育的效果就是有限。
10. 第十一個觀察者、madlex,回應圓桌話題《日本網絡欺凌對策:加入中小學教育、公開欺凌者信息,有效遏止事件發生嗎?》
第十一個觀察者:不知道國外怎麼樣,在中文互聯網圈混了那麼多年,最近(2018-2020年)某某某被掛之後又反轉乃至於反轉三四次的情況都普遍出現,靠網友爆出的一手信息去網暴某某人現在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我更喜歡當個旁觀者,儘量不參與任何道德批判,安安靜靜當個「吃瓜群眾」。
我倒是想提出一個問題來給各位評判,如果一個人確實犯錯了,但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如刑事犯罪等)只是情感糾紛或者其他小問題,這種「過錯」真的應該被當作網民「永久追責」的「證據」在不相干的事件中拿來做道德批判嗎?
這種事情現在越來越多了,即使發生毫不相干的「後發事件」一方的「黑歷史」都會被毫不留情地挖出來被當作對其本人的道德批判,而往往遭到道德批判的那一方即使在「當下事件」中佔理,也會因為不相干的道德批判被一耙打倒,確實當事人有黑歷史有缺點,但是這個缺點真的要被永遠寫成網絡大字報成為永遠批鬥一個人的工具嗎,這顯然十分不合理,但如何避免這種「無限制追責」?
madlex:@第十一個觀察者:如果屬於單純的討論,那麼挖對方的黑歷史,無疑是一種訴諸身份的攻擊。不過單純的討論,往往僅存在於學術或者辯論場合,網絡上的討論,已是一種眾人參與的多維度公共事件,發言人的」信譽「亦是影響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比如網評員的言之鑿鑿並無價值,任何回覆都是在幫他完成業務。總之,看你對於網絡討論的定位為何,若是希求如同學術辯論一般,未免過於緣木求魚。
看到 @細頸瓶 的評論,真的不得不來回應一下。 @細頸瓶 說台獨意識歷史有謬誤,但提出的例子不僅是妄斷(其他讀者可從該文底下c_c讀者的介紹略見一斑),也沒有想到其實「台獨」也有其法理依據:
1951年舊金山和約還有1952的中日和約都僅提到日本放棄台澎,但都沒有確認將台澎主權交給中華民國(更不用說中華人民共和國)。
根據1945年戰後盟軍總部第一號,所有日本軍隊向盟軍統帥投降,位於台灣的日本軍隊向中國戰區蔣介石委員長投降;中國戰區美軍總部完成《台灣佔領計畫》,行政長官同時為臺灣佔領軍之軍事總司令,向蔣介石委員長負責。
亦即,同盟國僅是在戰後對台灣進行「暫時」軍事佔領,台灣歸屬以及台灣人的國籍應於戰後和平條約訂定。
只是,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自己的《臺灣省佔領計畫》加了盟總第一號令沒有的「接受臺灣、澎湖列島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等字眼,且受降典禮後陳儀則廣播稱「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可說對自己施予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再加上,後來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也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也是為什麼,有部分人認為台灣應該正名、制憲甚至施行民族自決的原因。)
如果認為這些太過遙遠,不談法理好了,依照華勒斯坦(1991)的看法,即使是語言、血緣相同的兩個群體,只要分開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生活一段時間,經過50年、100年後,由於資源分配的方式與體制的不同,造成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逐漸產生差異,人們完全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與證據來宣稱這是兩個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Nation」。
最後,細頸瓶說大家以「台灣不只有中華民族」來宣稱台獨不合理,卻也沒有提出那我們「不是台獨」的理由。(如上,法理上站不住腳,同時也不能忽視我們因政治體制不同導致的文化、國族認同改變。)
看到老大哥興奮的。
把中國壓下去這一說從哪裏來?
噗~
评论楼下,你也是需要大家围着转的宇宙的中心吗。
端传媒越来越让我失望。
第一条简直堪称文明之光。
至于那种说“中共唯我独尊”的言论,感觉对于大陆国情没有真切地了解吧。
大陆学生很长时间都是活在一种美化港台的滤镜当中,这是一种民间情绪而不是官方洗脑,但是真实的港台社会的敌意自然让他们失望。
“月是故乡明”和捍卫自己的主权观念是人类的通用情绪,如果把啥都往中共上面靠,会让人觉得这种言论充满无知和恶意。
如果我说很多港台人士在大陆的不适应,以及所有的陆港台矛盾都来自于港台狭隘的优越感,是单一的广府纳粹主义/闽南沙文主义和中国多元民系,包容开放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你们这些小编还会挑选这样的言论进入读者十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