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業與政治中歐關係SOPA獲獎報導國際深度端傳媒五週年

德國大眾汽車的中國「依賴」:加速容易減速難

制定中國政策的兩個因素:「一是貪婪(greed),二是恐懼(fear)。」

2010年3月11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的車廠。

2010年3月11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的車廠。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甯卉 特約撰稿人 朱易 鄧菱子 發自布魯塞爾、柏林、上海

刊登於 2020-09-15

#中國與全球汽車產業#端傳媒五週年#脫鉤

編按:四十多年前,在慢慢開放的中國,國際車企巨頭紛紛搶灘「淘金」。中國以市場吸引外資,以市場交換技術,倒逼國際車企扶植本地供應鏈發展。從技術壁壘最薄弱的領域開始,中國汽車產業一點一滴地滲入了整個全球化的供應體系當中,並成為了難以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今天「脫鉤」、「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內循環」等等討論聲中,端傳媒推出的「中國與全球汽車產業」系列,具體關注了全球化程度極高的汽車產業——這是理解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角色的一份典型案例。

歡迎您閱讀系列第一篇,3D互動頁面《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理解中國的汽車的零件供應鏈變遷、理解中國汽車工業化的程度;本文是第二篇,以德國大眾汽車的中國「依賴」為例,看到汽車與政治和外交的牽連。

2019年12月,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在一次公開座談會上,就德國是否會將華為排除在5G電信市場外的話題明言:「如果德國最終做出將華為排除在德國市場之外的決定,這是會有後果的,中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他隨即舉例道,中國一年售出的2800萬輛汽車中就有700萬輛是德國車,「那我們能不能有一天說德國汽車不安全,因為我們有能力製造自己的汽車?」

汽車在德國經濟和政治中佔據重要地位,大使吳懇在那句反問後,雖然立即補充道——「不能,那會是純粹的保護主義。」——可他言語中的「威脅」意味,且明確點出了中國市場於德國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一石千浪,西方媒體開始反覆書寫中德關係中的「汽車牌」。

被德國媒體譽為「汽車教父」的汽車產業教授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在接受端傳媒採訪時,也明言德國汽車業對中國的依賴。「今天的德國,」他說,「無法想像一個沒有了中國的汽車產業。」

在每年銷售至中國的700萬輛德國車中,就有400萬輛來自德國大眾(Volkswagen,台譯福斯汽車)。大眾集團首席遊說官施特格(Thomas Steg)在2019年的一個採訪中,就直接將大眾的命運與德國經濟的命運綁定:「與中國的合作不止對大眾集團而言至關重要,對整個德國的經濟也是如此。」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