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好人與懦夫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披星戴月人,回應《戴耀廷解僱風暴:特首與建制之手如何伸入港大?

香港落得如今田地,其中一大主因在於香港的權貴、精英及社會領袖的集體缺席,在最初仍未崩壞,而只是出現裂縫時,未有做好專業把關,絕大部分是明哲保身,怯於發聲。他們在平日很多都是一等一的好人,然而在政治面前卻成了缺席的懦夫,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清高的隱士。

等而下之者,更淪為政權的走狗爪牙,做政府的白手套,為政府的污穢行為背書,希望延長他們的收成期,用上自己在業界的名譽及地位,換取政權對他們的青眼。這些人在學術界,教育界,乃至法律,醫療,傳媒,娛樂,文藝,工程,會計,商業,金融等等等等,所在都有。因此,香港現在痛於極權猖獗社會分裂,其實是共孽,是香港人應得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及南韓,都走過了抗爭的慘痛歷史。二二八事件及光州事件,過程雖然不堪回首,幸而最後修成正果,到現在其後人才能享受民主自由的果實,畢竟freedom is not free,民主自由的果子需用上人民的血汗來灌溉。當時,甚至到了現在,香港仍有不少人耻笑台韓兩地人民政治狂熱,誰料到了今天,香港終要走上抗爭的苦路。

有香港抗爭的同路人說,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真不禁要撥點冷水。如對歷史稍有點認識都知道,現在哪門子看到黎明將會來臨了?充其量只是晚上八九時,才入黑不久而已。沒有流血的預備,沒有犧牲的決心,沒有長期作戰的打算,沒有殊死的勇武及卓越的智慧,沒有廣大民眾的支持,沒有國際社會的聲援,而希望能得到抗爭的成功,都只是緣木求魚。

2. sjl,回應《從「重慶模式」到強國心態——習時代的「消極革命」如何重塑中國政治

我認為真正的改革開放加速是從92年開始的,那麼到了2012年,中國經歷了20年的接近市場化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這個過程中,貧富差距拉大,官商勾結,貪污腐敗甚至暴力鎮壓在這20年野蠻生長的年代屢見不鮮。

最為關鍵的是,階級重新劃分,主要分為兩個,所謂的中產階級以上的 「改革開放既得利益者」和 「中小層農民和工人」。 前者人數我認為和共產黨人數相近,因為哪怕原來不是共產黨,後續也會被吸收進。這意味着共產黨員及其家屬逐漸成為高於其他10億人 以上的一個階級,並且佔據着統治工具。

但是,畢竟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這個最政治正確的招牌裏,尤其是毛思想,獲得反抗這個改革進程的正當性。這種情況下薄的理念是劫富濟貧,見效快自然受歡迎,而習面對中下層壓力,則是是訴諸於先富帶動後富,但是見效慢,所以要配套民族主義。

3. YesJV,回應《從「重慶模式」到強國心態——習時代的「消極革命」如何重塑中國政治

坊間都說習是師從於毛,但從重慶模式來看,或許薄才是毛真正的好學生。 唱紅與打黑,本質上都是由當年重慶政府策動的政治掛帥運動,其中的區別在於,前者的運動邏輯是自下而上的群眾動員,後者的運動邏輯則是自上而下的專政打壓,這與毛最早提出的所謂「人民民主專政」是完全契合的。

除此之外,重慶出租車罷工事件中,薄以政治一把手的形象,直接與社會民眾團體階層達成連結,利用左傾的意識形態收割並利用民意,提升自身威望的同時,也旨在打擊舊有的官僚精英權貴勢力,這與文革前期毛號召紅衛兵炮打司令部,打擊走資派,剷除政治異己的政治鬥爭手腕,是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文章將重慶模式與廣東模式進行了對比,得出在「再政治化」激發政治參與的層面,兩種模式具有共識的結論,這點或許還有待推敲。 社會學中的「再政治化」概念,指的是將生活中的一切行為,盡可能的實現意識形態化。 重慶模式的「再政治化」是一種基於意識形態,由上而下的政治掛帥群眾動員,而廣東模式的「再政治化」或許更像一種民主化導向的公民政治賦權,所以雖然二者同為「再政治化」,但卻是有本質性區別的。

文章最後表示現階段的中國具有重慶模式「再政治化」的某些特徵,是重慶模式的一種革新再續,這點論證或許還可以再深入,因為這種重慶模式「再政治化」 的延續,可能只包含了政府利用意識形態,由上至下的「動員型政治化」部分,而由底層自下而上的民眾「自發性政治化」部分,是絕對受到壓制的,同時因為政治領袖人物的人格特徵蒼白與空洞,也幾乎不可能出現領袖與民眾直接連結的「再政治化」運動。

如此一來,這種單一構造的「再政治化」模式,或許是不穩固的。 在作為政權合法性標誌的經濟高增長無法得到保障的當下,依靠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支撐,或許將是政權賴以續日的最後一根稻草。

4. delia,回應《毛主義向何而生?從工運學生到新左派汪暉的「革命者人格」論

這一系列被歸類為時代命題真讓人感慨。

從The Politics of Imagining Asia 到 China’s New Order,一直很佩服汪輝的理論分析 —— 特別是他對「去政治化」的批判中所採用的「紀念碑史觀」,完全打破了我過去對歷史的想像。

可以說,汪暉的「去政治化」批判和韓丁的《翻身》加深了我對新左派以及毛主義的好感。但是這篇文章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其內置的矛盾——作者稱之為毛主義內在的權威結構(即是官僚體系和個人魅力權威中的關係)。

他提到:「毛主義在當代中國或許仍具有激勵激進抗爭的潛力,但毛主義的內在權威結構往往遏制這種潛力,甚至在一定的歷史關口上,為它所反對的對象提供收編、控制、鎮壓激進革命力量的渠道。」

汪暉指出「新自由主義式的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政治的侵蝕」這一問題,使其在左翼知識界獲得尊重,但同時他提出的具體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手段,仍受限於民族主義和國家政權此類的權威結構的限制,所以正如作者所述:「儘管新左派一直批評當代中共高層的權力政治,但他們自己的政治實踐依賴於其高層政治。」
「人民戰爭」尚未真正到臨。雖然抗疫確實體現了共產黨根源上的人民性,但不可以忽視在抗疫中被無限放大的官僚機制和權限。現如今,即使新左派的理論讓我這樣的學生熱血沸騰,但它仍未能曾為群眾啟蒙和抗爭的工具。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毛主義中的關於權威結構內置矛盾,並提到若再次沒有提出新的突破,便難以成為有能動性和有議程創造裏的力量。我十分認同。作為個體,我現在淺薄的想法是,我們應該從毛主義中汲取能量,重塑世界性的階級概念,但不能拋棄對民族主義和國家政權機器的批判。

Ps. 是一篇即使是講我已經讀過好多幾次的理論,也不太容易讀懂的文章。現實問題固然比理論更加需要被解決,但若缺乏能激發政治能動性的社會想像,不僅是理論能被收編,抗爭也會被利用,兩者皆應被重視。

5. tw2323,回應《華思睿、王曌:被微軟收購——全球化退潮,TikTok 的夢沒有市場

其實文中有一段話「TikTok 算法像《哈利波特》裏的分院帽」背後的鏈接,那篇文章寫的特別好,很值得一讀。在產品開發的意義上,字節跳動通過快速響應和精確的算法,而非對本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在跨境科技產品的競爭上成功地撕破了文化的無知之幕帶來的掣肘。有點像投資中的量化交易(Quant)擊敗主觀投資。

另外從制度來看,昨天也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美國制定了開放的互聯網商業規則體系,最大化美國企業的優勢和利益,字節跳動是在這個體系中第一家挑戰美國企業頭部地位的中國企業,即使拋開中國兩個字,換上歐洲,印度或者其他國家,非美核心互聯網企業的崛起本身也是對這套體系的一次衝擊。況且如今data is the new gold。但選擇EO以及Forced Sale也說明美國這次也還沒有準備好新的規則去應對這個挑戰。

6. 第十一個觀察者、yunneric、micks,回應圓桌話題《黎智英被捕,壹傳媒被搜,媒體採訪被拒,你如何看這場大搜查及新聞自由?

第十一個觀察者:新聞從來是有立場的,這就是大陸常說的意識形態陣地的側影,國安法實施之後大陸開始清掃意識形態陣地我覺得在意料之中,無論如何評價這個事情的性質,今天我想來給各位分析一下這個「意識形態」陣地和「國家意志」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以及他對新聞行業的影響。

說到新聞自由必然要說美國,不過HK與美國的情況有不同,HK的情況事實上更加複雜。說輿論陣地問題,其實美國最為玩意識形態泛娛樂化最典型的國家之一,新聞有沒有輿論陣地這個概念?我覺得是有的。

⋯⋯

美國無論親共和黨還是親民主黨媒體,其實都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內部鬥爭歸內部鬥爭,原則性問題一致對外」。簡而言之,民主黨可以有問題,共和黨可以有問題,也都可以揭露批判,但是你跳出來說說兩黨都有問題,我要民主自決出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媒體來揭露你們的問題,那對不起,兩黨都要來對付你了,這就是美國的「國家意志」,也就是統稱的意識形態陣地。

同樣說回到HK的問題,蘋果日報立場是親美的,但是我一直很奇怪他親的是哪一派,後來我發現蘋果只是單純的立場親美,比如稜鏡門事件爆發時,蘋果的切入點是美國的稜鏡是保護民主的監控,即使這個時候華盛頓郵報已經在批判美國執政黨了。從這個事情起,我開始反思,HK的媒體鬥爭到底是單純的對內部執政能力的反思與鬥爭,還是外部意識形態輸入與保守黨派的鬥爭。結論不用我說,很明顯是後者⋯⋯

美國的「新聞自由」很多時候是不涉及核心的意識形態鬥爭和意識形態輸入的問題的,而HK的新聞業是涉及的意識形態輸入問題的。我以前和朋友聊天經常戲謔,美國為什麼把黑人問題作為種族問題而不是階級問題處理,因為種族問題是兩黨內部可以爭奪的點,而階級問題激化了那可是是鼓勵美國人民走向共產的道路啊,兩黨必然不會去碰能顛覆自己的東西。

最後,我這個回覆是給各位提供一種新視角,就是媒體的新聞自由和意識形態以及「國家意志」之間的三角關係。在許多「新聞自由」的國家,新聞自由是在與「國家意志」和意識形態保持一致性前提下發展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國家一般由自由市場領導但原則是一致的),而HK這個三角是對立的。大家可以自己體會其中的不同,並窺見這次行動和將來可能會有的行動的背後道理。

yunneric:@第十一個觀察者:至少有一點你說錯了。BLM之所以是種族問題,不是階級問題,是因為階級在美國是合理存在的,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事實,而一個階級內部,同樣存在着種族問題,這才是BLM具備如此廣泛基礎的原因。中國有階級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有時有,有時又似乎沒有。這才是中國或者香港的媒體問題。

第十一個觀察者:@yunneric:對於BML問題,其實主要是種族問題,為什麼我加了戲謔一個詞,就是調侃,其實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很多黑人出生並不好但似乎也沒什麼上升渠道,而美國人也不像中國人提什麼階級躍升什麼的。客觀原因是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的階級固化確實比較嚴重,第二個在於事實上美國低保之類福利很好,所謂的「勞工階級」過的其實挺不錯,自然也沒什麼搞階級革命的動力。

micks:@第十一個觀察者:從頭到尾,香港以及香港反中新聞,根本不是口中「反國家意志」。而是反「統治者意志」⋯⋯蘋果多年來反共,而非中國國家意志,針對的亦不是一般基層黨員,而是權貴階層。同時亦不是「個人恩怨」,最終反對的目標是「惡劣的統治方式」,而不是你口中的「國家意志」。

美國人「一致對外」,是因為「政府」和「國家」十分明顯的兩個概念。而中文語境中「政權」更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腦中。更何況,美國新聞是當他們自身利益受損,或不滿政府施政方針,有更明確的目標可以反——就是當屆政府。你所講的「香港」與「美國」新聞自由的不同是假命題,因為如果中國也實行真正民主制度,有新聞自由,就不存在「國家意志」「統治者意志」「國家」「政府」「政權」這些概念⋯⋯你要明白,聯邦制和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又有極大的不同。

第一,不存在「國家意志」,不過大體上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國民意志」。不過在你口中的美國,「公民意志」會更核實。

第二,意識形態是一個容器,不同的人會放入不同的東西,而區別自身。所以用「身分標籤」更加契合。

第三,由於中共習慣將自己和14億人捆綁,所以造成「國家」「政府」「政權」「統治者」自動捆綁的漿糊邏輯。一旦中共權貴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統治工具受攻擊,就會被你認為是對「國家全體」的攻擊。

第四,蘋果或香港的新聞自由在你眼中與美國不同,造成的原因是「美國和中國體制,民眾對國家認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是由於中共本質上和美國不一樣而造成的。

第五,香港反的不是「國家意志」這種虛無飄渺的概念,而是從根本上,共產主義還不過是「統治者把整個國家和所有人民都視為自己的私人財產」這種從不尊重國民意志,並以各種如混淆概念,限制資訊自由流通,捏造虛假概念,和故意製造敵人來維持自身統治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手段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還有,就是你別代表美國人,他們的新聞也經常反美。只是你看不到。

7. haijack、Jyan,回應圓桌話題《黎智英被捕,壹傳媒被搜,媒體採訪被拒,你如何看這場大搜查及新聞自由?

haijack:這樣的做法在國內完全沒有爭議,媒體姓黨這是強調過非常多遍的,新聞不符合要求,要你整改就必須馬上整改,要你關門你必須關門。

Jyan:@ haijack:問題在於在媒體於中國的角色是要維護執政者,而媒體在香港的角色是要監察執政者,在兩地對媒體角色理解不同下,一切爭議都沒有意思。我想值得爭議的位置應該是,媒體在社會中是應該維護執政者抑或是應該監察執政者?若果媒體失去了監察執政者的角色,那監察執政者的角色應由誰擔當?媒體如果只一味維護執政者一直只能附和執政者,那可不直接廢除媒體,直接由政府負責發佈新聞?

8. 吳敦義,回應圓桌話題《南韓女議員穿休閒裙裝出席國會引爭議,你認為此舉是不循禮儀還是破舊立新?

事實上相當多的工作領域都有一定的著裝要求。一些特定的行業甚至會有提出比較苛刻的要求,極大的限制員工的著裝選擇。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有著裝要求的工作領域,那結論很簡單,員工就應該遵守公司的著裝要求,這是在進入公司前就會被告知的。員工的著裝就是公司形象和品牌的一部分,員工有經營的義務。但是,這件事發生在國會裡時,我們就不能做這樣的簡單結論。

國會有著裝要求嗎?我認為韓國議會並無明確、成文的著裝要求,事實上議會也不應該有著裝要求。這是因為,當一位民意代表走進國會的那一刻,他就變成了一位完全的政治人,他所有的言語和行動(包括著裝在內)都應該肩負起表達選民意志及訴求的義務。

一位代表原住民的立委,為了吸引大家對於原住民的權益的關注而穿上原住民的傳統服裝進議會。這樣的穿著雖然和西裝革履的議會殿堂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樣的著裝卻是被允許甚至鼓勵的。同樣的,如果一位靠女權議題而當選的議員,為了在女權議題發聲而故意穿休閒裝上班,為什麼就不可以呢?既然服裝是政治表達的一部分,那選擇穿什麼服裝就應該完全交由議員自己決定而不應該有什麼著裝條例。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感到疑問,那這麼說,議員豈不是可以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嗎?到時候議會五顏六色像動物園一樣豈不丟人現眼?這樣的擔心其實大不必。雖然穿什麼完全由議員自己決定,但是選民卻擁有評判權。如果議員的著裝被選民認為並非是有目的的「政治表達」或者是錯誤的「政治表達」,那議員的政治前途自然會面臨極大的風險。

回到這個具體的例子。如果柳浩貞的選民認為她的穿著並不是好的「政治表達」(這也是我的觀點)或者僅僅是偷懶的藉口,那柳浩貞自然會面臨連任的風險。但如果連柳浩貞的選民都對她的行為認可了,那其他人又有什麼資格置喙呢?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評論區裡的某些評論似乎有譴責「嘲諷著裝不正式議員」的傾向。這樣的傾向我並不能認同。其他議員提出或者嘲笑這個議題,其本質上就是一場政治攻防,是在提請選民們注意和關注柳浩貞的這一舉動,並引導他們再一次思考其著裝表達的好與壞。這樣的攻防,傳統與激進的攻防,是每一天都會上演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前進而停止。「穿裙子在2020年還能成為一個討論話題」這句話不僅違背了上述事實,其本身也是包含強烈的政治立場前提和攻擊性的。

9. zyc9920,回應圓桌話題《武漢推行N-1點餐模式、官媒批「大胃王」吃播,這樣有效減少食物浪費嗎?

節約糧食應不應該?十分應該。想想飯桌上會浪費多少食物我就會心疼,我自己從小的教育就是自己碗裏的一定要吃乾淨,不准剩;否則就不要吃自己吃不下的東西。「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已經刻在我的腦子裏忘不掉了。

但是倡導這個節約糧食的方式不應該是政治運動式的。我很反感這種「拿着雞毛當令箭,拿着廁紙當聖旨」的運動方式。對於個人來說,踐行節約糧食不是用一份聖旨來執行的;這是應該從小、從家庭、從教育慢慢進行的,這個教育孩子要誠實、要正直是一脈相承的。我無論如何也不喜歡這種公權力對私生活無孔不入的侵襲。

對於那些急於表態的人來說,他們真的關心浪費掉多少糧食嗎?或許是的。但是恐怕他們更擔心自己忠心是不是被上面看到了。真正去餐館吃飯的人怎麼想的,他們會關心嗎?不存在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惡,下必甚焉。此言不虛。前些年我們有「光盤行動」和「廁所革命」,現在又有這種運動。由此可見看來上面對人民的進出口活動十分關心。

10. Draconis,回應圓桌話題《在「內地支援隊」協助下,港府推出免費自願性全民核酸檢測,你會參與嗎?

個人以為,評論區的思想撕裂之大,以至今日,其實關鍵不過是信任二字。

14雨傘,銅鑼灣書店,白皮書,送中,元朗,警隊,港人基本盤已然對於薩格爾王和港府完全失去信任,甚或產生了仇恨和敵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吸取先前區議員選舉教訓,只敢交一張名單,然後內地政府還要去發力推遲選舉,然後DQ民主派。64集會都可以被票控非法集會,商場快閃都立刻限聚令+紫旗,都有用疫情作為有力理由。

可以做全民檢測,能夠用內地人力,資源,以及經驗來捍衞港人福祉自然是好事。設身處地想想,誰不想有免費安全快速的全民檢測,讓自己安心,保證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只不過現在有了一層極厚的不信任隔膜,哪怕是善意的種子也會被透析成可疑的惡果。另外麻煩各位直接來開噴港獨去死還是怎樣的黨國心腹醒醒,將心比心一下。而且你們跑來這裏罵,也不會增加含趙量,更不會幫到鄭雁雄局長的忙的。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最后一个是不是对应错了标题?最后一个讲中港矛盾,然而题目是黑白照活动?

    1. 讀者你好,謝謝指正,已作出修改!

  2. 你一严肃我就想笑表示:

    坐在空调房里看年轻人去挨棍子,然后买几股一传媒当赎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