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武漢推行N-1點餐模式、官媒批「大胃王」吃播,這樣有效減少食物浪費嗎?

央視新聞批評大胃王「吃播」秀與節約背道而馳,引發網友兩極爭論,你如何看「吃播」的風氣?

2020年6月5日,武漢一場晚宴進行中,期間有唱歌表演助慶。

2020年6月5日,武漢一場晚宴進行中,期間有唱歌表演助慶。 攝: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8-12 發起

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以來,反復提出「反鋪張浪費」、「光盤行動」等餐飲政策,背後反映了什麽現象?

央視新聞批評大胃王「吃播」秀與節約背道而馳,引發網友兩極爭論,你如何看「吃播」的風氣?

食物浪費是全球現象,然而外國鮮少強調飯桌行為,而更重視食物生產的浪費現象,你怎麽看這一差異?

據新華社11日報導,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中國內部存在的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措施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培養節約習慣,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報道中又提出,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在7月下旬,習近平赴吉林考察時也表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2018年9月,習近平視察黑龍江北大荒,再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

而報道刊出當日,湖北武漢餐飲業協會即在官方微信號發文,向武漢所有的餐廳發出倡議,推行N-1點餐模式,即10位進餐客人只能點9人份量的菜,不夠再增加菜品,確保顧客吃好的同時,從源頭杜絕餐飲浪費。

此外,倡議中亦提出針對兩三位客人進餐,餐廳推出半份菜和小份菜。同時,所有餐廳為顧客服務,必須以節約的原則作為前提,每家餐廳要為顧客提供「打包」服務,體現餐飲行業的「光盤行動」。

中國餐飲浪費的現象

在内地,對外宴請均有「點菜點得少沒面子」之説,因此鋪張浪費一度成為官場宴請的代名詞。

據人民日報刊出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糧食總產量的6%。其中,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隨着内地外賣、餐飲業在近年的興起,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常常為人詬病。如以近年中國内地流行的小龍蝦為例,該產業總值2019年就高達4110億人民幣,養殖總量達208.96萬噸。

有專家認為,小龍蝦產業已經有危及中國糧食安全的隱患。因為本應是稻蝦共生的農業模式,在某些地區變成「蝦田種稻」的失序現象,令水稻產量大減。另外,為了集中養蝦收益,不少農戶停止讓田地水旱輪作、長期令其淹水成為魚塘,使得水田的反硝化作用變得強烈,導致植物生長所需的氮更易損失。

此外12日,央視新聞批評網絡風靡的大胃王「吃播」秀,稱部分主播吃完後再把食物吐掉,只為博取關注,認為這種自媒體所引導的消費導向與節約風氣背道而馳。另外,《新華社》旗下期刊《半月談》亦發表評論文章,「吃播」的本義應是推薦美食、分享快樂,但一些平台和主播過分追求流量和利益卻使吃播文化走向極端、變了味。

報導刊出之後,在內地網站知乎掀起討論。有網友認同文章觀點,認為「吃播」大部分是一場行為秀,「本身是為了賺錢,一點也不尊重食物,沒有一點好好吃飯的態度」。但有人指出,食品的最大「損耗」在於運輸、儲存及加工環節,認為媒體僅「拿着吃播來說事」,是屬於非常不專業的行為。

不過,有論者則認為,只要「食物喪失了它的正面意義,它就叫浪費」。其指出,直播很可能影響很多人,並改變受眾很多觀念才收穫一點點商業利益,但「這一點點商業利益已經可以讓這個行業一度稱之為風口」。而當這行業陷入惡性競爭,傳達不良觀念的時候,作為媒體就應該要站出來。至於「吃播」在惡性競爭時,因糧食浪費和身體健康問題衍生,故媒體才會就此方面去解構「吃播」主播的錯誤行為。

「糧食危機」是否存在?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吿顯示,2019冠狀病毒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

經濟學者胡星斗表示,雖然中國目前沒有迫切的糧食問題,但是也有出現糧食危機的可能。他指出,中國有多於三成的糧食依賴進口,再加上中美貿易戰以及全球糧食交易大部份都是用美元結算,故不得不考量糧食問題。

他稱,最極端的情況是中美最後在經濟上脫鈎,中國貿易順差減少。美國也有可能出現不讓中國使用美元的情況,那麼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購買糧食則變得困難。

同時,2020年中國還遇到不少的天災,如南方洪災、蝗災等。當中,長江流域更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洪災,從鄱陽湖周圍到有「魚米之鄉」之稱的長江三角洲流域,超過526萬公頃的良田均受大雨影響而被淹浸。

人民日報社論引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中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是「緊平衡」。他認為儘管按人口計算的糧食仍能確保自給,但糧食生產面臨成本攀升、資源約束、剛性需求大等問題,強調「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不過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消耗及生產國之一,在疫情和天災的影響之下,則觸發外界對中國陷入糧食危機的擔憂。若以大豆為例,1月以來,大豆均價已從每噸3500元人民幣上漲至每噸近3900元。而由於中國的大豆有87%用以榨取食用油,其副產品豆粕則是豬牛的主要飼料。

面對進口大豆不足與價格上漲,同時間也會間接導致豬肉成本漲價。不過,據人民網7月報導指出,中國大豆進口受全球疫情影響有限,進口數量和價格基本正常,另截至5月份,中國生豬存欄和仔豬供給量已連續4個月恢復性增長,認為市場供給「是有保障的」。

外國如何處理糧食浪費現象?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被丟棄或浪費,佔糧食供應給消費者數量的三分之一,被浪費的量更足夠解決30億人的飢餓問題。

然而,糧食損失並非單單發生在消費者一端,而是遍佈整條食物供應鏈。如在貯運過程中,部分生鮮食品沒有得到完整的貯存,都會造成糧食損失。據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人每年丟棄價值1650億美元的食物,食物浪費估計佔糧食供應的30%至40%。

對此,美國政府在2018年10月展開了「減少食物浪費制勝計劃」。當中通過政府與私營企業的合作關係,以及將利益相關者與減少食物垃圾的技術聯繫起來,從而促進整個食品供應鏈進一步減少食物浪費。

另在德國,政府認為食物浪費主要的來源在於「最佳食用期限」的限制,因此考慮只標示製造日期,而不再標示產品期限,交由消費者自行判斷是否食用。同時投入推廣智能包裝,例如在包裝貼上可變色的標籤,或是一些對溫度有反應的晶片,藉此呈現產品的新鮮程度。不過,此計劃在技術和資金上的需求也相當大。

食物生產與飯桌行為所造成的浪費,該如何着手處理?你有想法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孫禕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